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葡萄酒中白黎芦醇的保健功能和机理、影响葡萄酒白藜芦醇含量的因素、葡萄酒中白藜芦醉的含量、以及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检测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以花生根为原料,超声提取花生根中白黎芦醇的工艺条件。对溶剂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提取时间和料液比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法从花生根中提取白黎芦醇的适宜工艺条件为:70%乙醇溶液、超声功率200 W,提取时间20min,料液比(1:10)。此条件下提取率为88.7%。  相似文献   

3.
4.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果汁中13种有机酸和白藜芦醇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建立了果汁中13种有机酸和白藜芦醇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C18色谱柱分离各种成分,水(pH=2.5)和甲醇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水果样品用榨汁机搅碎,高速离心,取上层果汁,加入等体积的水,混匀,过0.22μm滤膜后测试。果汁样品与水等体积混合,过滤膜后测试。14种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S/N=3)在0.1 mg/L~8.9 mg/L之间,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鲜榨葡萄汁、橙汁和苹果汁中13种有机酸和白藜芦醇的回收率大部分在90%~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运用该方法测定了多个鲜榨葡萄汁、橙汁、苹果汁和市售果汁及果汁饮料样品。  相似文献   

5.
HPLC法测定不同品种花生根中白藜芦醇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纪念  方杰  艾国民 《食品科学》2007,28(5):276-277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河南产花育20、豫花11、豫花14、豫花15、红花1号、海花1号、丰花5号、白沙17A共八种花生根中白黎芦醇的含量,结果表明:这八种花生品种中以红花1号花生根中白黎芦醇含量最高,为103-3μg/g,不同品种花生根中白黎芦醇含量差异比较大。  相似文献   

6.
白葡萄酒是以白葡萄或红皮白肉的葡萄为原料,经榨汁、发酵、勾调等工艺制成的酒精饮料,具有果香浓郁、酒体醇厚、口感圆润清爽、香气成分丰富等特点。系统的介绍了白葡萄酒中白黎芦醇、单宁、黄酮、原花青素以及有机酸等功能性成分的种类和功效,并分析了生产工艺对其含量的影响,为白葡萄酒功能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桑葚的开发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桑树种类品种以及桑葚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资源相当丰富.桑葚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其各种营养成分高于常见水果,还具有医疗保健的作用.我国历代的中医本草,公认桑葚有补肝益肾、滋阴养血、黑发明目、祛斑延年的功效;已经被人们认为是一类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天然食品.药桑为原料开发绿色食品和中药草原剂,不仅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能满足市场对桑葚保健食品的需求,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开发利用桑葚资源前景广阔.本文综述了桑葚的化学成分,桑葚中白黎芦醇功能及花色糖苔的介绍,同时介绍了我国药桑开发及在医药行业应用的现状,并且论述了桑葚红色素的提取工艺及其应用市场前景,为开发和利用桑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葡萄酒发酵期间白黎芦醇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PLC直接进样、水/乙腈二元梯度洗脱方法同时检测葡萄酒发酵期间四种白藜芦醇异构体含量,发现:1)在15天的发酵期内,酒体中总白藜芦醇含量持续增加,至发酵结束后达到4.89mg/L,其中以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反式异构体为主,含量达到4.59mg/L:2)发酵过程中反式白藜芦醇糖苷含量持续增加,而发酵至13天在2mg/L的含量水平上出现了溶出高峰,随后趋于平衡:3)由于原料的差异,不同年份的葡萄酒白藜芦醇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9.
孙健  梅晶  赵晓红  刘涛  阮研硕 《食品科学》2012,33(19):119-123
选用植物活性物质单体白藜芦醇和绿原酸作用于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采用MTS法、WST-1法、CCK-8法、XTT法和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并将MTS法、WST-1法、CCK-8法、XTT法这4种方法与传统的MTT法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出最佳的检测方法;通过IC50值比较白藜芦醇和绿原酸毒性大小。结果显示:CCK-8法所得结果稳定,且与MTT法所测得的IC50值最接近,为最佳选择;WST-1法的实验可重复性较差,结果偏小;XTT法是4种方法中最不稳定的,作用时间、检测波长最难确定,且实验重复性差。CCK-8法、MTS法、WST-1法、XTT法和MTT法测定所得白藜芦醇的IC50值分别是116.86、124.68、64.90、162.86、86.30μmol/L;绿原酸的IC50值分别为2808.60、1119.96、1029.72、1325.43、2852.63μmol/L,同种方法下绿原酸的IC50值均高于白藜芦醇的IC50值。结论是测定植物活性成分对细胞存活率影响的方法以CCK-8为最好。白藜芦醇对CHO细胞的毒性比绿原酸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氧化白藜芦醇协同抗坏血酸对余甘子酶促褐变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其多酚氧化酶的酶抑制动力学研究,探明氧化白藜芦醇联合抗坏血酸协同抑制褐变酶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0.02%氧化白藜芦醇、0.15%抗坏血酸、0.02%氧化白藜芦醇+0.15%抗坏血酸均能减缓余甘子的酶促褐变,对3种褐变酶即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0.02%氧化白藜芦醇+0.15%抗坏血酸联合处理对余甘子的酶促褐变及对PPO、POD、PAL的抑制活性强于单独使用。酶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氧化白藜芦醇对PPO的IC50为(3.300±0.010) μmol/L,抑制机理为可逆的混合型抑制,而氧化白藜芦醇+抗坏血酸(1∶7)的IC50为(1.600±0.020) μmol/L,抑制机理为可逆的竞争性抑制,协同使用导致抑制方式也发生改变。氧化白藜芦醇对PPO的抑制常数KI为0.904 μmol/L,对PPO-底物形成的复合物的抑制常数KIS为14.285 μmol/L,而氧化白藜芦醇+抗坏血酸(1∶7)对PPO的抑制常数KI为0.840 μmol/L,联合处理对PPO的抑制性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