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3种不同发酵程度的台湾乌龙茶香气成分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三种乌龙茶之间香气成分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3种乌龙茶中共鉴定出香气成分72种,其中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茶香气成分较接近,但和东方美人茶之间差异较大;文山包种茶的香气成分主要是橙花叔醇、α-法呢烯、吲哚、茉莉内酯、顺-3-己烯醇苯甲酸酯、咖啡因、茉莉酮酸甲酯和β-紫罗酮等;冻顶乌龙茶的香气成分主要是α-法呢烯、橙花叔醇、吲哚、茉莉内酯、香叶醇、2,6,10,14-四甲基-十五烷、顺-3-己烯醇苯甲酸酯、咖啡因、β-紫罗酮、十六酸甲酯和香叶基丙酮等;而东方美人茶的香气成分主要是芳樟醇氧化物、橙花叔醇、十六酸、β-紫罗酮、芳樟醇、二氢猕猴桃内酯、咖啡因、香叶醇、己酸-3-己烯酯、香叶基丙酮、植酮和顺-3-己烯醇苯甲酸酯等。经对比发现,不同发酵程度的乌龙茶在香气成分上的相似和差异性可能与茶叶的加工工艺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2.
明晰发酵过程中二荆条鲊辣椒和牛角椒鲊辣椒的特征香气及其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对2种鲊辣椒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风味活度值分析其特征风味成分。结果表明,2种鲊辣椒总挥发性物质均在65种左右,主要香气成分是酯类和萜类,其共有的特征风味物质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己酯、芳樟醇和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二荆条鲊辣椒中独有的特征香气成分是β-紫罗兰酮,发酵45~60 d风味较佳。而牛角椒鲊辣椒独有的是2-甲基丁酸乙酯、β-月桂烯、(+)-柠檬烯和橙花叔醇,发酵30~60 d风味较佳。在发酵过程中,2种鲊辣椒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发酵45 d时达到最大值,风味最佳。该研究对控制发酵时间和选择辣椒品种来获得不同鲊辣椒的最佳风味品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髯毛、华、矮、美丽、阔叶、泡、长耳、米、天目和长节箬竹叶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不同品种箬竹叶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并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0种箬竹叶中一共有120种化合物,包含了醇、烯烃、酮、醛、酯、酚、烷烃及其他类,其中醇类和烯烃类相对含量最高。叶醇、罗勒烯、芳樟醇、β-紫罗酮、壬醛以及β-环柠檬醛为共有的6种化合物,罗勒烯在泡箬竹和天目箬竹叶中相对含量最高,叶醇为其他8种箬竹叶主要成分。聚类分析发现,距离为15时,可分为3个类群,泡箬竹和长耳箬竹分为一类;髯毛、华、美丽和长节箬竹分为一个类群;其余4种箬竹为一类。研究结果可得主要香气成分在各品种箬竹叶中的占比情况,并对10种品种的香气含量进行了分类,对有气味要求的箬竹叶相关产品的原材料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区乌龙茶香气特征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 个主要乌龙茶产区(福建、广东、台湾)的5 种乌龙茶样品的香气物质进行研究,采用全自动顶空固 相微萃取提取茶叶香气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其香气成分,并对其香气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比较。 在5 种乌龙茶中共检出香气成分127 种,共有的香气成分有53 种;各乌龙茶样品中,除铁观音中酮类物质含量较低 外,均以醇类、酯类、酮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但它们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在共有香气成分中,其中16 种化合 物平均含量相对较高,它们分别是橙花叔醇、α-法呢烯、β-紫罗酮、咖啡因、茉莉内酯、吲哚、植醇、植酮、芳樟 醇及其氧化物、二氢猕猴桃内酯、香叶基丙酮、己酸-3-己烯酯、香叶醇、γ-癸内酯、茉莉酮、茉莉酮酸甲酯。经对 比发现,5 种乌龙茶在香型及香气组成上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茶叶产地及加工工艺有关。  相似文献   

5.
刘学  刘飞  黄先智  杨坚 《食品科学》2012,33(20):238-242
为研究桑叶绿茶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进行成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桑叶绿茶香气成分中醛类含量最高;不同季节制成的桑叶绿茶有39种共有香气化合物,主要为苯甲醛、1-辛烯-3-醇、6-甲基-5-庚烯-2-酮、(E,E)-2,4-庚二烯醛、2-乙基-己醇、壬醛、癸醛、β-环柠檬醛、1-甲氧基-4-(1-丙烯基)-苯、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十七烷等;其他化合物中α-法尼烯、β-罗勒烯、苯甲酸-(Z)-3-己烯-1-酯、吲哚、雪松醇、萘及其衍生物、植醇、正己醛等物质在各样品中相对含量差异明显,其原因与桑叶采摘的季节有关;而正己醛、(Z)-2-庚烯醛、1-辛烯-3-醇等可能与桑叶绿茶香气中夹杂的豆腥味有关。  相似文献   

6.
危晴  李晔  王晓杰  张猛  陈亮 《食品科技》2012,(3):297-300,304
以酿酒酵母1394酿造的薏米酒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薏米酒的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鉴定出50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17种(60.32%)、酸类3种(3.06%)、醇类4种(6.66%)、酚类2种(10.39%)。主要的香气成分为辛酸乙酯,相对含量分别为29.54%。同时在香气成分中检测到的二丁基羟基甲苯(9.28%),为强体外抗氧化剂,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以乌骨藤为原料,用不同酵母生产乌骨藤发酵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4种不同酵母发酵所产乌骨藤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53种香气成分.酿酒活性干酵母1938、1394、1921、1450发酵的乌骨藤酒中分别检测到28、33、41、33种香气成分,其中20种是4者共有的.酿酒酵母1938、1921和1450发酵乌骨藤酒主要香气成分为β-苯乙醇和异戊醇,酿酒酵母1394发酵乌骨藤酒主要香气成分为β-苯乙醇和羊脂酸.  相似文献   

8.
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香气成分GC-MS 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以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为原料,对3 种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76 种香气成分。其中酿酒活性干酵母、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和酿酒酵母1203 发酵的蓝莓酒中分别检测到56、50、47 种香气成分,其中30 种是3 者共有的。酿酒活性干酵母和酿酒酵母1203 发酵的蓝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3- 甲基-1- 丁醇,相对含量分别为18.98%、37.64%;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发酵的蓝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辛酸乙酯,其相对含量为18.68%。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及气相色谱嗅闻(GC-O)技术对中国传统药酒致中和五加皮酒中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谱库(NIST05.L、wiley7n.L、W8N08.L)检索、双柱(HP-Innowax、DB-5)保留值分析、标准品对比、香气描述及与参考文献数据对比,共定性出83种香气物质,其中酯类19种,醇类7种,醛酮类13种,萜烯类31种,酸类4种,烯烃类3种,其他芳香物质6种。萜烯类物质种类占定性物质总量的37.3%,是五加皮酒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挥发性化合物。应用外标法定量并结合相关阈值对其中嗅闻强度高、持续时间长的37种重要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及香气活度值(OAV)分析。通过GC-O强度分析和香气活力值(OAV)计算进一步筛选得到15种关键香气物质:茴香脑、辛酸乙酯、己酸乙酯、4-烯丙基苯甲醚、p-茴香醛、异丁香酚、丁香酚、乙酸异戊酯、异戊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癸酸乙酯、水杨酸甲酯、樟脑、桂皮醛。实验结果对进一步研究五加皮药酒香气组成及其品质改良、口感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天然酵母种群、本土优筛酿酒酵母菌株Y14和商业葡萄酒活性干酵母F15进行红葡萄酒发酵实验,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色谱的方法对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酵母发酵葡萄酒样中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具有明显差异,不同酒样中共有的主要香气成分有异戊醇、苯乙醇和异丁醇。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香型、不同季节广东凤凰单丛乌龙茶主要理化组成及其香气特性的差异,本研究以蜜兰香、杏仁香、乌叶等三种不同香型乌龙茶春、夏、秋茶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其主要理化组成和香气成分。结果显示,三种凤凰单丛乌龙茶水浸出物、EGCG、GCG和ECG等酯型儿茶素的含量:春茶低于夏、秋茶;咖啡碱含量随春、夏、秋季呈现递减趋势。醇类和烯烃类是这三种乌龙茶的主要香气类别,春茶中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香叶醇和月桂烯等组分含量较高;秋茶中芳樟醇和(E)-4,8-二甲基-1,3,7-壬三烯等含量较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明显区分这三种凤凰单丛乌龙茶的春茶和夏秋茶。   相似文献   

12.
轻重做青对凤凰单枞乌龙茶呈香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轻重做青方式对凤凰单枞乌龙茶水浸出物和茶汤呈香物质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手工轻做青相比,采用机械重做青降低了鸟龙茶水浸出物中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但增加了咖啡碱和茶红素含量;机械重做青使茶汤的主体和特征香气组分和含量发生变化,主体香气组分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含量降低4.01%,特征呈香物质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降低1.59%,水杨酸甲酯降低0.75%,α-紫罗酮降低0.42%,顺-3-己酸己烯酯增加2.81%,香叶醇增加2.65%,吲哚增加5.71%.乌龙茶汤主体和特征呈香组分及其含量变化不一致,导致的比例失调,可能是凤凰单枞乌龙茶不适合采用机械做青方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的方法分析测定中国、美国和新西兰Cascade颗粒酒花中香气化合物的组成,分别与Cascade酒花在麦汁煮沸时添加酒花的酒样香气化合物和在啤酒储存期干投酒花的酒样香气化合物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别进行感官品评。结果表明,三个国家Cascade酒花的香气化合物相比较,新西兰Cascade酒花在麦汁煮沸过程中添加,香气化合物减少17种,增加3种,在啤酒储存期干投香气物质减少19种,增加12种;美国Cascade酒花在麦汁煮沸过程中添加,香气化合物减少18种,增加2种,在啤酒储存期干投香气物质减少12种,增加12种;中国Cascade酒花在麦汁煮沸过程中添加,香气化合物减少12种,增加5种,在啤酒储存期干投香气物质减少11种,增加14种。减少的主要是萜烯类物质,增加的主要是醇和酯类物质。感官品评方面,在麦汁煮沸过程中添加Cascade酒花,中国的Cascade酒花具有突出的柑橘、柠檬、苹果或桃子的香味;在啤酒储存期干投Cascade酒花,生成较多的醇类物质,酒花的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日本根霉对乌龙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发酵(第一阶段)期间微生物生长旺盛,茶叶的品质有显著的变化,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呈一定程度的减少,而可溶性糖和茶褐素的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高温(第二阶段)阶段,酶活增大,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继续减少,可溶性糖和茶褐素的含量都继续增加.其中以低温发酵21d的样品的变化尤为显著,其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分别下降了54.4%和93.8%,荼汤红褐、醇甘且含有特殊的焦糖香.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黑茶中的香气成分,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冰岛普洱生茶、静真普洱茯茶、湖南茯茶、陕西茯茶的香气物质进行了研究,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冰岛普洱生茶和陕西茯茶香气成分较多,分别为129和127种,静真普洱茯茶、湖南茯茶稍低,分别为77和69种;茶香气总量大小为:冰岛普洱生茶﹥静真普洱茯茶﹥陕西茯茶﹥湖南茯茶,分别为:170.51、154.51、84.10、56.13μg/g;从成分种类上看,冰岛普洱生茶和静真普洱茯茶中醇类和醛类含量较高,陕西和湖南茯茶中各种成分含量相差不太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新品系‘606’是由黄旦自然杂交后代单株选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加工乌龙茶香气持久,品种风格独特,制优率高。为了解新品系‘606’乌龙茶在加工过程中呈味物质的变化和滋味品质特征,本实验以茶树新品系‘606’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等方法,对其加工过程中的氨基酸和儿茶素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并与黄旦毛茶的含量和感官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品系‘606’乌龙茶氨基酸含量总体先增后降,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丝氨酸、天冬酰胺是不同加工过程中的差异氨基酸;儿茶素含量持续下降,做青和揉捻是主要的影响工序。甜味类、苦味类、酸味类和芳香类氨基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黄旦(P<0.01);鲜叶和毛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o-(3-o-methyl)-gallate,EGCG3\  相似文献   

17.
以乌龙茶为例 ,介绍了采用干茶、速溶茶、茶浓缩汁为原料生产茶饮料时 ,对产品品质及经济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等级CTC红碎茶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等级CTC红碎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和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探明不同等级CTC红碎茶的品质特点,为CTC红茶加工工艺的改进和品质提升提供借鉴。结果表明,不同等级CTC红碎茶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显著差别(p<0.05),咖啡碱含量增加显著(p<0.05),茶多酚则显著降低(p<0.05)。儿茶素组分含量整体下降,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总量增加,茶红素和茶褐素比值变化与汤色色泽变化一致。不同等级CTC红碎茶中以法尼基焦磷酸/牻牛儿基焦磷酸前体物形成的挥发性成分为主。因此,茶多酚、咖啡碱和茶红素含量是调节不同等级CTC红碎茶品质的主要原因。不同等级CTC红碎茶主体挥发性成分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9.
We characterised the formation and dynamic changes in the main aroma compounds produced during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Jinxuan and Qingxin oolong tea. Thirty-five aroma compounds were investigated. Subsequ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cluster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fresh leaves, spread leaves and rocked leaves of the two varieties of tea were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Particularly, the aldehyde and ‘other’ compounds showed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0.71 and −0.70) among the principal. The heat map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s of acetic acid, 3-methylbutanal and 2-methylbutanal significantly changed during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two tea varieties. The key amino acids (isoleucine, leucine, valine and aspartic acid) and enzymes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aminotransferase,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nd 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involved in the synthesis of 3-methylbutanal and 2-methylbutanal differed between the two varieties during manufacture. Our study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oolong tea and their aroma formation after manufacture using the same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