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发酵豆粕的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青 《中国油脂》2008,33(5):32-33
介绍了发酵豆粕的营养特性、生产工艺、生物变化与优点,以及发酵豆粕生产质量控制。豆粕经发酵后,消除了其中的多种抗营养因子,提高动物对豆粕的消化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发酵豆粕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豆粕是饲料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植物性蛋白原料,但其中存在的多种抗营养因子,降低了动物对豆粕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用微生物发酵法处理豆粕可以有效地去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并降解大分子蛋白质生成小肽,同时还可生成多种益生茵、积累有益的微生物代谢产物,最终得到具有多种功能的优质蛋白饲料--发酵豆粕.结合多年来国内外对发酵豆粕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发酵豆粕的特点、生产方法、应用效果,以及对今后研究工作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豆粕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源,可作为畜牧水产饲料中鱼粉的替代物。但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存在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试验利用瘤胃液中的混合微生物对豆粕进行微生物发酵处理,旨在降解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酸等物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得到了试验室最佳发酵条件:即接种量为5%(体积分数),料水比为1∶1,发酵温度为39℃,非蛋白氮添加量为0.5 g,发酵时间为72 h。发酵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得到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10):215-220
豆粕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比例均衡,是优良的植物性蛋白来源。然而,豆粕中大豆过敏原蛋白等抗营养因子的存在降低了动物对豆粕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是限制其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中的主要原因。该文简述了豆粕中过敏原蛋白对动物机体的危害及豆粕常用发酵方式,全面阐述了发酵对豆粕中过敏原降解、致敏性变化的影响以及发酵豆粕在养殖业中的应用,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高效利用发酵豆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粗壮脉纹孢菌发酵豆粕为研究对象,探讨豆粕在发酵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及其抗营养因子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粗纤维降解率和粗蛋白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总糖含量则先呈下降趋势,下降至谷底后又逐渐增加,这些变化规律是由粗壮脉纹孢菌产的纤维素酶引起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植酸含量下降至12 h后趋于稳定,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降低至在48 h后检测不出。发酵豆粕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变化规律为豆粕的进一步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发酵豆粕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通过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乳酸菌(Lactobacillus)对豆粕进行发酵,并对发酵后豆粕的营养特性进行分析,对比了微生物发酵前后豆粕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后豆粕中粗蛋白的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13.48%(P〈0.01),粗脂肪的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18.18%(P〈0.01),磷的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55.56%(P〈0.01),氨基酸的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11.49%,钙的含量稍有降低,差异不显著。其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豆粕中的其他抗营养因子得到了彻底消除。发酵后豆粕中高分子蛋白含量比发酵前下降了75.57%,中分子蛋白含量较发酵前降低了86.77%,低分子蛋白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2.25倍。微生物发酵使豆粕本身蛋白质发生一定程度的分解,从而获得了一种更优质的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直倡导无抗饲料养殖与发展,生物饲料逐渐成为饲料行业主要技术突破口和研究对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科研工作者投身于生物饲料的开发与应用。发酵豆粕是目前研究最多也最为深入的一种生物饲料。阐述了发酵豆粕营养价值、抗营养因子、制备工艺以及在动物养殖行业中的应用。在制备工艺上,从发酵菌株的选择和工艺参数控制两方面剖析固态发酵过程对发酵产品品质的影响,包括菌种、发酵温度、发酵时间、pH以及水分含量等参数指标;在动物养殖中,由于发酵豆粕富含小分子肽、游离氨基酸、乳酸、益生菌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饲料企业及养殖户青睐。从畜牧、禽类以及水产三大板块阐述发酵豆粕在养殖中对动物生长的影响,探讨发酵豆粕在动物养殖中的重要性;同时对发酵豆粕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王浩  熊涛  彭珍  关倩倩  肖阳生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1):132-136,155
研究戊糖片球菌NCU301对豆粕(未灭菌)强化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测定豆粕发酵前后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以乳酸菌活菌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豆粕强化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50.0 h、发酵温度30.0 ℃、料水比1:0.82、接种量8%,优化后活菌量达到1.15×1010 CFU/g。此外,测定豆粕发酵前后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发酵豆粕相比,强化发酵豆粕中粗蛋白、酸溶性蛋白、小肽、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提高4.78%、36.04%、52.21%、19.10%,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脲酶活性分别下降89.56%、91.72%;与自然发酵豆粕相比,粗蛋白、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提高0.6%、35.89%,酸溶性蛋白含量、小肽含量,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脲酶活性分别下降4.64%、3.35%、72.79%、60%。使用戊糖片球菌作为豆粕发酵的菌种不仅可以作为抗生素替代品,还可以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9.
益生菌发酵豆粕产CLA及豆粕中抗营养因子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产CLA(共轭亚油酸)植物乳杆菌(ANCLA01)为发酵菌株,研究其接种豆粕发酵后CLA的产量及发酵豆粕中抗营养因子降解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发酵豆粕中CLA的产量为65.093μg/g;经凝胶电泳分析,豆粕中7S抗原蛋白在发酵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降解,但不完全,11S抗原蛋白降解不明显;发酵后豆粕中尿素酶活性由0.368 U/g降低到0.145 U/g,粗蛋白含量由44.15%增加到51.36%。  相似文献   

10.
固态发酵豆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米曲霉、酵母菌、乳酸菌混合菌固态发酵豆粕。研究了发酵时间、接种菌配比、接种量及发酵温度等对发酵豆粕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为豆粕∶水=1∶1,起始pH值自然,米曲霉∶酵母菌=2∶1,接种量4g/100g,好氧发酵温度30℃,发酵周期36h,乳酸菌培养液6mL/100g,厌氧发酵温度35℃,发酵周期72h。并对该条件下发酵后的豆粕营养成分及抗营养因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酵母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选育能够提高豆粕饲用品质的高效菌株,从12株酵母菌中筛选出一株优质酵母菌,以普通生豆粕为原料,通过L25(56)的正交试验,研究其对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小肽含量的影响,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6%的接种量,料水比为1:0.9,通气量为45 g/500 mL,在自然pH,30 ℃下发酵48 h;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显著下降,降解率达56.2%(42.53~18.63 mg/g),小肽含量提高了4.3倍(1.65%~8.7%).微生物发酵生豆粕能明显降解抗营养因子,从而改善其饲用品质.  相似文献   

12.
豆粕在畜禽养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氨基酸的消化率和能值两方面分析了豆粕在畜禽养殖中的营养作用,从抗营养因子的角度分析了豆粕的抗营养特性。同时,总结了不同品种豆粕的加工特性及其对畜禽生长的作用,以及简述了在豆粕供需矛盾和环保压力存在的条件下,研究低蛋白质日粮技术以及豆粕替代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豆粕质量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天发 《中国油脂》2008,33(5):66-67
分析了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以及涉及到豆粕品质的各种营养素,并分析了尿酶活性和蛋白KOH溶解度在检测豆粕加热不足和加热过度中不同的灵敏性,阐明了适度加工的豆粕所应具有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豆粕蛋白质含量高,营养成分比较平衡,是单胃动物很好的日粮蛋白源,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豆粕中存在的大豆抗原蛋白(致敏因子)、低聚糖、植酸以及致甲状腺肿素等多种抗营养因子极大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介绍了豆粕中3种主要抗营养因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效果,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固态发酵豆粕的不同生产工艺及其营养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米曲霉和植物乳杆菌WZ011为发酵菌种,研究了5种不同的固态发酵豆粕生产工艺及其营养品质。以灰分、粗蛋白量、可溶性蛋白量、游离总氨基酸量、氨基酸含量分布、酸溶性蛋白量、小肽含量、还原糖量、氮溶指数、蛋白分子量、脲酶含量、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以及体外消化率为指标,对发酵豆粕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米曲霉单菌发酵后,高温水解处理对豆粕营养品质的提高有效,但在米曲霉和植物乳杆菌WZ011的双菌串联发酵过程中增加高温水解处理反而不利。在米曲霉有氧发酵后直接接种植物乳杆菌WZ011进行厌氧发酵条件下所得的豆粕营养品质最优,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比原豆粕减少了91.8%,并含有小肽8.01%、乳酸4.95%、γ-氨基丁酸0.317 mg/g以及植物乳杆菌活菌数1.93×1010CFU/g。优化的豆粕发酵工艺操作简单且无污染,其产品富含营养。该工艺在饲料加工行业和养殖业具有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固态发酵、酶解两步法协同处理农副加工产物(菜籽粕、豆粕)制备发酵蛋白,以达到改善蛋白质品质、降低抗营养因子的目的。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原料组成为70%菜籽粕+30%豆粕;固态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发酵蛋白原料初始含水量45%,米曲霉麸皮种子接种量3%,发酵时间40 h,发酵温度30 ℃;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时间32 h,酶解初始含水量56%,酶解温度50 ℃。在此工艺条件下,发酵蛋白的蛋白溶解度(65.80%)提高97.49%,酸溶蛋白/粗蛋白(44.13%)提高779.75%,硫苷含量(8.63 μmol/g)降低69.14%。表明利用两步法处理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能在改善蛋白品质的同时,降低抗营养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风味豆粕生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青 《中国油脂》2007,32(9):15-16
对膨化浸出工艺生产风味豆粕进行了探讨.采用膨化技术,可消除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并改进豆粕的组织感.用DTDC脱溶时,在饱和直接蒸汽压力不低于0.04 MPa、间接蒸汽压力不低于0.75 MPa、15-20 min条件下产生了强烈的关拉德反应,生产出了风味豆粕.  相似文献   

18.
以豆粕为主要发酵材料,枯草芽孢杆菌JK2为发酵菌种,进行豆粕固体发酵。为了分析添加芽孢杆菌对发酵豆粕营养特性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发酵过程检测豆粕的温度和pH,及发酵前后豆粕的C/N、棕榈酸、亚油酸和细菌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芽孢杆菌可以促进豆粕发酵升温,降低pH,提高棕榈酸含量,增加发酵豆粕中细菌的数量和种类。细菌多样性分析显示:厚壁菌门细菌是发酵豆粕中的优势菌;发酵后的豆粕中,乳杆菌属的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桥乳杆菌(L. pontis)和发酵乳杆菌(L. fermentum)的相对含量升高,成为发酵豆粕的优势菌。添加芽孢杆菌能提高豆粕中乳酸菌的含量和多样性,降低肠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等条件致病菌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热处理对豆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热处理对豆粕的蛋白质、能量及抗营养因子均产生影响。加工不足或过度均会降低豆粕的营养成分和饲喂价值。豆粕的来源及加工因素也影响着豆粕品质  相似文献   

20.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评定豆粕产品质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研究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在评价饲用豆粕产品质量中的应用。通过对豆粕变性热焓(△H)的测定,反映了蛋白质的变化程度,可作为衡量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灭活程度的指标,检测结果与脲酶法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