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以抑菌圈大小及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为指标,筛选出藜麦麸皮中具有抑菌活性以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极性部位。采用75%的乙醇对藜麦麸皮进行超声提取,三种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获取四个极性部位。纸片法观察不同的极性部位对于四种致病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同时探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利用液质推断其有效成分并用高效液相对高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层的活性最高,且对革兰阳性菌较为敏感但对革兰阴性菌无明显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1.04、2.08 mg/mL,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0.52、1.04 mg/mL。比较可知藜麦麸皮极性部位的抑菌效果要优于某些常见的中药;在浓度为1 mg/mL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为55.86%,是同浓度VC抑制效果的58.96%;液质推断出正丁醇层主要物质为藜麦皂苷,定量分析藜麦皂苷的纯度为62.6%。综上,藜麦麸皮不同极性部位中,正丁醇萃取层的抑菌活性以及对于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较好,且主要活性物质为藜麦皂苷。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千日红粗提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千日红中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和乙醇浓度等因素为影响因子,应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法进行4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以酪氨酸酶抑制率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千日红中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组分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 h、液料比为60 mL/g(V/M)、乙醇浓度为50%(V/V)。在此条件下,RSM模型预测千日红乙醇粗提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为54.94%,实测千日红乙醇粗提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为(53.86±2.11)%,与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野木瓜中总皂苷的提取工艺,并为野木瓜总皂苷活性组分在美白化妆品中的后续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优化因素,总皂苷得率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法优化野木瓜总皂苷提取工艺;依次用不同极性溶剂对其提取物进行萃取,硅胶柱色谱层析进行分离,获得不同活性组分,MTT法检测B16细胞的增殖抑制能力,多巴氧化法检测酪氨酸酶活性。结果:各因素对野木瓜总皂苷得率影响顺序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79%,液料比25:1 mL/g,提取温度81℃,提取时间89 min,总皂苷平均得率为2.16%;各萃取部位中正丁醇部位对细胞增殖和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效果最好,效果优于对照品熊果苷(P<0.05),其IC50分别为86.61和69.09 μg/mL;正丁醇部位分离得8个活性组分,其中组分Fr.6对B16细胞增殖和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效果最好,IC50分别为80.93和58.99 μg/mL,且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效果较分离前的正丁醇部位更好(P<0.05)。结论:本文探讨了野木瓜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获得的活性组分Fr.6具有良好的美白活性,在美白化妆品产品开发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淡豆豉粗提物的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成分差异、抗氧化活性。方法:以70%乙醇为提取溶剂,利用超声波法对淡豆豉粉末进行提取,挥干溶剂后得粗提物,用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不同溶剂萃取物。测定粗提物与不同溶剂萃取物中总黄酮、总多糖含量;运用HPLC法测定大豆苷等6种大豆异黄酮含量,并分析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乙酸乙酯萃取物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92.912±1.130) mg/g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中总多糖含量最高,为(83.381±0.754) mg/g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中异黄酮总含量高于粗提物及其他萃取物;淡豆豉粗提物及各溶剂萃取物均表现出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正丁醇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总黄酮含量与5种大豆异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正丁醇萃取物对3种自由基表现出较强的清除作用,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三叶青茎部为原料,探究三叶青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功能成分、抗氧化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乙醇超声法提取三叶青,获得醇提液及残渣。醇提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对其进行分步萃取,残渣则采用蒸馏水多次提取,最终得到4种提取物。对该4种提取物分别测定其总酚、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抗氧化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种提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总酚、总黄酮、总皂苷含量最高,分别为40.22%±1.01%、38.56%±0.64%、6.15%±0.21%,正丁醇萃取物总多糖含量最高,为9.29%±0.25%。各萃取物均具有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清除1,1-二苯基-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2-苯基-4,4,5,5-四甲基咪唑啉-3-氧代-1-氧(2-phenyl-4,4,5,5-tetramethylimidazoline-3-oxide-1-oxyl, PTIO)自由基、羟自由基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最强,其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分别为0.016、0.014、0.355、0.0.265、0.352 mg/mL。同时,在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上,乙酸乙酯萃取物明显强于各萃取物。相关性分析表明,三叶青提取物中总酚、总黄酮、总皂苷物质与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 三叶青茎部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主要作用成分为总酚、总黄酮和总皂苷。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三叶青茎部资源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石榴花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有效活性部位,针对α-葡萄糖苷酶这个糖代谢途径中重要的靶蛋白,实时追踪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筛选出p H 8.0的水溶液为最佳提取溶剂。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部位经丙酮沉淀后,半抑制浓度IC_(50)为4.36 mg/m L,该沉淀经70%乙醇洗脱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最高。石榴花中皂甙粗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高于其他活性成分,IC_(50)为3.853 mg/mL。石榴花是一种天然、有效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来源。  相似文献   

7.
以孜然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孜然乙醇提取物的提取工艺,并测定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的影响及孜然乙醇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孜然乙醇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的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1%,液料比16:1 (mL/g),提取时间2.2 h,提取温度83 ℃,在此条件下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达(42.61%±0.56%),与预测值43.20%接近,表明响应面分析的结果可靠;孜然乙醇提取物中多酚、黄酮、皂苷、多糖四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分别为(1.35%±0.03%)、(4.40%±0.29%)、(0.76%±0.04%)、(4.89%±0.28%);孜然乙醇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关系,其IC50大小顺序为:水相 > 石油醚相 > 正丁醇相 > 乙酸乙酯相。因此,优化得到的孜然乙醇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能力较强,多酚、黄酮、皂苷、多糖等都可能是孜然乙醇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的功效成分。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声辅助萃取,以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油茶壳中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时间3 h、料液比1∶15(g/mL)、提取温度60℃,在此条件下,质量浓度0.1 mg/mL的油茶壳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可达42.80%±1.37%。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95%的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辅助提取的方法对野艾蒿进行提取,得到的粗提物干膏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萃取,得到不同的萃取组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艾蒿中的挥发油。采用滤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研究各个萃取组分和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抑菌活性。并研究了野艾蒿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体内抑菌实验。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各组分的抑菌能力大小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石油醚相=挥发油。水相组分未检出抑菌活性。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挥发油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依次为为10.00,2.50,5.00,10.00mg/mL。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体内抑菌实验表明小鼠灌胃0.50 g/kg的野艾蒿提取物时,体内抑菌活性最好。比模型组的死亡率降低了77.78%。实验表明野艾蒿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甘薯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利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甘薯叶乙醇提取物,分别得到石油醚层、三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及正丁醇层萃取物,并采用多巴速率氧化法考察不同溶剂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甘薯叶提取物中存在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其中甘薯叶正丁醇萃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根据正丁醇萃取物抑制酪氨酸酶的Lineweaver-Burk双倒数拟合方程可得,甘薯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是可逆过程,其抑制类型是混合型,KI与KIS分别为0.198、0.209 mg/mL,即甘薯叶提取物与游离酶的结合程度大于与酶-底物络合物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利用超声辅助乙醇提取白附片中活性组分,跟踪粗提物浓度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发现粗提物能激活酪氨酸酶活性,激活率高达81.82%.利用D101大孔树脂对粗提物进行分离,对酪氨酸酶激活作用最强的是水和30%乙醇洗脱部分(激活率分别是252.00%和326.79%),能显著缩短酪氨酸酶催化单酚反应的滞迟时间.应用反相高效...  相似文献   

12.
Rice is produced for consumption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Rice is also used as an ingredient in cosmetic products.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inhibition potential against α-glucosidase, α-amylase and tyrosinase activity of rice extract (black rice [BR], red rice [RR] and white rice [WR]), rice volatile compounds, rice extract combined with volatile compounds, rice extract combined with standard inhibitors and volatile compounds combined with standard inhibitor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free-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 of rice extract is related to the phenolic content and flavonoids. BR showed the highest potential to inhibit α-glucosidase and α-amylase activity, whereas WR showed the highest potential to inhibit tyrosinase activity. Among rice volatile compounds, vanillin and vanillyl alcohol had the highest inhibition potential against α-glucosidase and α-amylase, respectively, whereas guaiacol had the highest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tyrosinase. Molecular docking supported by the high binding efficiency was also obtained from vanillin and guaiacol when located at the active site of these enzymes. The combination of RR with acarbose (AB) had the highest inhibition potential and showed a synergic effect on both α-glucosidase and α-amylase. Interestingly, the combination of rice extract (BR, RR and WR) and vanillin and vanillyl alcohol had a synergic effect on α-amylase. Moreover, the combination of WR and vanillyl alcohol had the highest inhibition potential and showed a synergic effect on tyrosinase, whereas rice volatile compounds had a synergic effect on tyrosinase obtained from 2-pentylfuran/kojic acid (KA), vanillin/KA and vanillyl alcohol/KA.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酶液加入量、底物浓度、温度、pH 值对酶活力的影响,确定最适反应条件。在30℃、pH6.8 的Na2HPO4-NaH2PO4 缓冲体系中,采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儿茶素对马铃薯酪氨酸酶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反应最适条件为酶液加入量0.5mL、底物浓度2mmol/L、温度30℃、pH6.8。儿茶素对马铃薯酪氨酸酶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0% 的儿茶素质量浓度(IC50)约为0.27mg/mL;Lineweaver-Burk 图显示儿茶素对马铃薯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竞争型抑制,抑制常数(KI)为0.16mg/mL。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藜蒿叶提取物在模拟体外消化过程中酚酸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对酪氨酸酶活力抑制率的变化。研究表明,经过模拟体外消化后藜蒿叶提取物中的绿原酸、1,5-双咖啡酰奎宁酸、3,4-双咖啡酰奎宁酸、3,5-双咖啡酰奎宁酸、4,5-双咖啡酰奎宁酸5种酚酸含量均显著性降低。总酚含量和DPPH、FRAP、ABTS抗氧化活性经过模拟体外消化后均显著性增加。消化后粗提物和纯化样总酚含量分别升高了73.57%、23.79%,DPPH抗氧化能力分别增强了36.17%、53.29%,FRAP抗氧化能力分别增强了28.71%、15.45%,ABTS清除自由基能力分别增强了163.67%和49.50%。此外,藜蒿叶粗提物对酪氨酸酶活力的抑制率在体外消化过程中也显著性增加,消化后粗提物的抑制率可达到49.88%。从而可有效抑制黑色素生成,具有较好的美白潜力。因此,藜蒿叶提取物经体外消化后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力的能力,有望应用于美白产品的开发,该研究为藜蒿茎加工副产物-藜蒿叶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乳苣不同溶剂提取物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及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和8-苯胺-1-萘磺酸(aNs)荧光探针法,研究乳苣不同溶剂提取物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和类型、紫外光谱和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正丁醇、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淀粉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002、4.086、1.248、4.299和6.904mg/mL。水提取物对α-淀粉酶为可逆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i)为1.653mg/mL。正丁醇提取物对α-淀粉酶为可逆混合性抑制,K-和酶-底物络合物抑制常数(Kis)分别为0.795和0.435mg/mL。石油醚提取物对α-淀粉酶为不可逆竞争性抑制,Ki为2.893mg/mL。水、正丁醇和石油醚提取物可增强Ot一淀粉酶紫外吸收,但均不改变吸收峰。水提取物增强ANS荧光强度,低浓度正丁醇提取物增强了荧光强度,高浓度则降低了荧光强度,石油醚提取物则与此相反。另外,各提取物均使ANS发生蓝移。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发天然淀粉酶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宋爽  王兴娜  高志红   《中国食品学报》2020,20(2):307-314
为研究青梅中具有抗食源性致病菌活性的部位和成分,将青梅的乙醇提取液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对4个萃取组分进行抗菌活性的测定,并对活性最高的组分进行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分对5种食源性致病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尤以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能力最强。对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LC-MS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效果很好,其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为咖啡酰莽草酸及其衍生物。提示:咖啡酰莽草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将甘草酸提取废液用正己烷、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梯度萃取,检测各萃取相对α-葡萄糖苷酶的 抑制作用,筛选出活性最强的萃取相;根据双倒数曲线图判断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类型,采用联合作用 指数分析其与阿卡波糖的协同作用;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质谱检测方法分析,结合酸水解以及与 标准品相对照的方法,初步鉴定其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并测定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甘草酸提取废液 各溶剂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相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最强,为竞争性抑制,半抑制浓度为0.152 9 g/L,抑 制常数Ki为0.085 1 g/L;与阿卡波糖有协同抑制效应;其主要成分为甘草素、柚皮素、异甘草素以及芒柄花素的单 糖苷和二糖苷。甘草素类、柚皮素类、异甘草素类和芒柄花素类的黄酮含量总计分别为28.08%、2.95%、11.80%和 4.38%;黄酮总含量为47.21%。  相似文献   

18.
研究苦笋壳不同提取相的抗氧化作用和对 α-葡萄糖苷酶和 α-淀粉酶的活性抑制作用.以70%(体积分数)乙醇和水分别对苦笋壳进行提取,并测定提取物中的黄酮、总酚及总糖含量.以ABTS阳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OH清除能力、铁离子抗氧化能力(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F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