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为了提高纺织纤维的分析速度,提升纺织纤维检测水平,增强纺织品生产质量监控、贸易和市场监督,文章以149个涤氨混纺织物为研究对象,对样品颜色、结构以及光谱扫描时扫描次数、样品厚度等参数进行分析,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涤氨混纺织物中涤纶含量的近红外定量校正模型.为验证模型的实用性,对279个涤氨样品进行了预测,将预测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得到该方法与方法标准SN/T 0464-2003的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结论,并据此制定了纺织品原料组分近红外快速检测初筛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经实际应用证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探讨应用近红外光谱对棉氨纶混纺织物进行成分定量分析中颜色及氨纶包芯形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对样品脱色前后的近红外光谱图进行了对比,选取不同光谱波段建立模型,对样品脱色前后氨纶含量进行预测分析;对棉氨包芯纱类织物采用了先粉碎处理再用近红外法进行预测的方法。试验证明:一些深色样品经脱色得到了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棉氨包芯纱类织物先粉碎再测试的方法也能得到较好的预测结果。认为:采用近红外法进行棉氨织物成分定量分析时,脱色处理和粉碎处理能扩大该法在棉氨纶混纺类织物定量分析应用中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纺织纤维的快速分析对纺织品生产质量监控、贸易和市场监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249个棉涤混纺织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简称PLS)建立了棉涤混纺织物中棉含量的近红外定量校正模型,并按样品的含棉量细分为0~30%、30~60%、60~80%和80~100%共4部分,分段建模,分别建立定量模型。为验证模型的实用性,对200个棉涤样品进行了预测,将预测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得到该方法与国标方法GB/T 2910.11-2009(等同采用ISO1833-11:2006)的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并据此制定了纺织品原料组分近红外快速检测初筛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OP),经实际应用证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中纯聚酯的分拣问题,以聚酯、棉、锦纶、羊毛、聚酯/ 棉混纺、聚酯/ 锦纶混纺、聚酯/ 羊毛混纺织物共计276 个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仪获取样本的原始近红外光谱图,通过化学计量学软件CM-2000 对样本原始近红外光谱图进行预处理,并用偏最小二乘法作为校正方法建立废旧聚酯纤维制品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所建模型的校正集相关系数为0.994,验证集相关系数为0.989,校正标准偏差为1.832,验证标准偏差为2.065,内部预测正确率为90.58%。用未参与建模的173 个样本(7 种织物)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验证正确率为88.44%,而对纯聚酯样本的外部预测正确率可达96%。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将纯聚酯织物从废旧纺织品中鉴别出来。  相似文献   

5.
探讨棉菠萝麻混纺织物中各纤维成分定量分析方法。采用近红外扫描光谱分析仪,在1 000nm~1 800nm波长范围内采集棉菠萝麻混纺织物的近红外光谱图,对采集到的光谱图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定量分析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中棉含量的近红外测试结果与纤维投影法测得结果间的相关系数为0.992,拟合效果较好。认为:可以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应用于棉菠萝麻混纺织物的纤维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应用近红外光谱法对三组分棉/聚酯/氨纶混纺织物进行纤维定量分析。以200个棉/聚酯/氨纶样品为校正集样品,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棉/聚酯/氨纶校正模型。用100个棉/聚酯/氨纶样品作为验证,并对20个样品进行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方差分析,与传统方法 GB/T 2910的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模型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实际检测的要求,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该方法不需要化学试剂,精度高,且环保。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纺织面料成分的检测速度和分析精度,文章以80个纯羊毛、80个纯涤纶、150个毛/涤混纺样品为研究对象,建立近红外光谱图库,选用均值中心化、Savitzky-Golay导数、Savitzky-Golay平滑、多元散射校正光谱预处理方法,然后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PLS定量校正模型。为验证模型的实用性,对50个毛/涤样品进行了预测。检测结果显示:毛含量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036 4%,预测标准差(RMSE/SEP)为0.695 4%,该研究为近红外光谱分析快速检测混纺织物纤维含量及纺织应用领域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棉涤氨三组分混纺织物纤维成分含量快速定量分析,采集138个样本的近红外光谱信号,使用模型集群分析方法剔除异常样本,筛选出46个关键波长,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棉涤氨三组分混纺织物纤维成分含量定量分析的预测模型。所建立模型的校正系数为0.96,交互验证均方残差为4.50,预测误差均方根为4.59,可满足定量分析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文中通过选用锦氨内衣交织面料,分析面料中锦纶、氨纶不同的光谱特征并筛选合适的建模光谱,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建模效果的差异性并筛选最优建模参数,剔除异常样品选择校正和验证样品集,建立了锦氨交织面料纤维含量近红外快速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选用光程类型恒定模式,在光谱区域4 477.9~8 944.2 cm~(-1),以偏最小二乘法采用8个主成分数建立了锦氨交织面料定量分析模型,模型的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0.583,相关系数Rc~2为0.994 0,残差范围为-1.5~1.5,预测值与参考值比较接近,模型预测效果较好,满足锦氨内衣纤维含量快速测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上采集不同混合比例的黏纤与氨纶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黏氨织物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选择不同的分辨率、扫描次数、预处理方法和波段对模型进行优化,并用最优模型对7个实际样品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与手工拆分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分辨率为4 cm-1、扫描次数为32次、无任何预处理、波段为4 000~5 000 cm-1时,所建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好,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964,经验证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但不适用于印花产品。  相似文献   

11.
针对常规方法鉴别纯纺织物及预测混纺织物组分含量工序多、耗时长且污染环境的问题,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结合衰减全反射(ATR)附件测试各纯纺及二组分混纺织物的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IR)图,并从已测的753个样品中筛选出正反经纬组分一致的纯纺及混纺织物样品205个,建立了涤纶/棉、涤纶/羊毛、涤纶/锦纶、蚕丝/棉和涤纶/粘胶等纯纺及混纺织物的ATR-IR谱库。并利用自建谱库的检索功能,对20个未知纤维织物样品进行快速无损鉴别及含量预测。研究表明:对于纯纺织物,识别准确率为100%;对于混纺织物,当误差≤3% 时,通过T检验,其定量预测结果与国标法测定值无显著差异,方便了样品的快速检验与含量预测。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法对绵羊毛与氨纶混纺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并与手工拆分法、二甲基甲酰胺法、次氯酸钠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二甲基甲酰胺法只适用于浅色样品定量分析;次氯酸钠法所得结果不稳定;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法对绵羊毛与氨纶混纺织物进行定量分析,所得结果绝对误差较小,表明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法定量分析绵羊毛与氨纶混纺织物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3.
在纺织品纤维定量化学分析中,对含黏合剂的混纺织物提高其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减少检测机构的风险。以棉/聚酯纤维混纺织物为例,分别采用手工拆分法、三氯甲烷/三氯乙酸法、硫酸法、近红外光谱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由于黏合剂的存在,采用三氯甲烷/三氯乙酸法和硫酸法的试验结果与设计值之间的偏差较大;而采用手工拆分法和近红外光谱法时,受黏合剂的影响比较小,试验结果更接近于设计值,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4.
文中利用涤纶与氨纶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探讨化学溶剂溶解方法测定涤纶与氨纶混纺比的可行性。采用拆分法、80%H2SO4法、75%H2SO4法、二甲基甲酰胺法对氨纶进行溶解以测定涤氨织物的混纺比,并将几种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75%H2SO4法的测试数据与拆分法相差只有0.07%,标准偏差0.15,95%置信界限为0.13%,操作简便,准确度与精密度高,完全能够满足涤氨混纺织物纤维含量定量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棉/锦混纺织物染深色系时,采用酸性染料、活性染料两浴轧染染色方法,但是存在锦纶沾色差、布面深度不够等问题。探究了棉/锦混纺织物深色系的高色牢度轧染工艺,对染色、固色工艺进行开发研究。通过在酸性皂洗工序中加入阴离子固色剂,后整理时采用阳离子固色剂的双重固色,实现了棉/锦混纺织物深色系高色牢度的轧染染色。该工艺相对于现有染深色工艺,可以明显降低染料用量,缩短工艺流程,同时降低成本,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用75%硫酸法作为对涤纶/氯纶混纺织物进行定量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分别用75%的硫酸和80%的硫酸对不同比例的涤纶/氧纶混纺织物进行比对试验;测试结果表明,75%硫酸法的试验结果与标准中规定的80%硫酸法的试验结果十分接近。该试验表明,75%硫酸法可作为定量检测涤纶/氨纶混纺织物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PTT/PET双组分短纤与棉混纺织物的弹性性能,对其拉伸性能、定伸长和定负荷反复拉伸弹性回复性能、折皱回复性能分别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定伸长和定负荷反复拉伸条件下,棉/双组分短纤混纺织物的弹性回复性能优良,弹性回复率接近于棉氨包芯纱织物和棉/XLA包芯纱织物;其折皱回复性能良好,优于棉氨包芯纱织物,与棉/XLA包芯纱织物相近。  相似文献   

18.
锦棉混纺织物中,由于两种纤维性能及占比、染色、固色工艺等存在较大差异,固色效果也不同。采用4种固色工艺,对棉、锦纶、氨纶混纺织物(混纺比为60∶35∶5)及锦纶、棉、氨纶(混纺比为60∶35∶5)进行固色,并对其固色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对锦棉混纺织物而言,采用单活性固色(锦纶)工艺的固色效果最好,其次为单酸性固色工艺,再次为活性+酸性固色工艺,单活性固色(棉)工艺最差。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滤除混纺织物近红外光谱中的干扰噪声,提高混纺织物纤维成分含量快速定量分析的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近红外光谱预处理方法。在棉/涤混纺织物上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去除织物近红外光谱的干扰噪声,降低交互验证的均方根误差,提高预测的准确度。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小波变换预处理方法相比,该方法参数优化简洁直观,使用较为方便,在纺织品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棉\氨纶面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萌 《中国纤检》2010,(22):61-63
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棉/氨纶混纺面料进行含量分析。对不同成分含量的样本用高分辨率的光谱扫描,得到信息量丰富的原始光谱;采用一阶导数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使用预测数据,对所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近红外检测可以用于纺织面料含量较低组分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