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嫘祖故里情     
嫘祖,轩辕黄帝之元妃,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蚕桑丝绸文化的创始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史记·五帝本纪》)”。故里西陵究竟在何处,长期困扰史学界,四川学者经过长期考查论证,终于解开这个千古之谜。螺祖是盐亭姑娘。——摘自《新华社四川分社主办蜀报新闻周刊》在四川省盐亭县的金鸡、高灯两镇及其附近,是黄帝元妃螺祖的出生地。螺祖,是有史籍记载的我们中华各族人民的伟大母亲,是勤劳智慧的我国妇女的榜样,她发明了养蚕缥丝织锦,彻底改变了我们祖先“著兽皮,衣树叶”的历史。后来被选作黄帝的元妃…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盐亭县民间,从古至今人们就有热爱嫘祖、祭祀嫘祖、发展蚕桑丝绸经济的传统。《汉语大词典》载日:“嫘祖,传说中黄帝元妃,西陵氏女,我国最早养蚕人。自南朝宋元嘉以来,历代封建帝王设先蚕坛,祀嫘祖为先蚕(蚕神),一说为行神。”  相似文献   

3.
桑蚕古今略引隆昌县蚕桑丝绸局兰家灿,聂光文养蚕始始於蜀山,西陵。四千年前,蜀地古老民族蜀山氏驯野蚕家养,蜀王蚕丛教民养蚕。黄帝娶妻西陵氏(西陵国在今四川。湖北、湖南接壤地带)女媒祖,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遂将西陵养蚕技艺带至中原,亦教民养蚕。商殷时...  相似文献   

4.
蜀锦川丝     
锦绣时期先秦古蜀山(邛崃山,岷山)是早有桑蚕的产地。“蜀人早知养蚕,渐具法于西陵之国。”西陵近蜀而有桑,蚕丛氏教民养蚕,杜宇氏教民务农。蜀国兴盛,蚕业发达“蜀居中国之西南,其卦置坤,土地之毛,善利丝,故多斑纟采文章,有致役致养之爻”。“黄帝之时,为丝于蜀。”“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受帝命治丝养蚕,供衣服,后祀为先蚕,始传于中国”。“先王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功被于天下,礼乐以成,贵贱以分,为万世文。”中国以农业立国,农桑为衣食之源,历代君王莫不躬耕桑…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的盐亭县 ,据说是人文始祖嫘祖的故里。《汉语大词典》载曰 :“嫘祖 ,传说中黄帝元妃 ,西陵氏女 ,我国最早养蚕的人。自南朝宋元嘉以来 ,历代封建帝王设先蚕坛 ,祀嫘祖为先蚕(蚕神 ) ,一说为行神。”浩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在盐亭大地上 ,铸造出一页又一页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嫘祖文化诗篇。盐亭的先人们创造出嫘祖文化 ,盐亭的今人们继承祖业 ,不断地丰富着完善着她的内涵。近年来 ,他 (她 )们在县域内已有数十座祭祀嫘祖庙宇 ,众多名胜古迹的嫘祖文化园林中 ,又添置了一座别具一格 ,号称“川中第一嫘祖巨像”的新人文景观。川中…  相似文献   

6.
嫘祖与盐亭     
嫘祖与盐亭赵均中盐亭县地方志办公室五千年来,轩辕黄帝之元妃嫘祖受到炎黄子孙的顶礼膜拜。尤其是南朝刘宋以后,历代王朝设先农坛,皆祀螺祖为蚕始祖,使嫘祖更成了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正月初八蚕过年,二月初十嫘祖生日,因其“功著于百姓”而历代民众祭祀不衰。西陵...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衣》2014,(5):22-23
‘中国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中国是丝绸大国,却没有丝绸的时尚文化,很少有年轻人会穿丝绸,也少有年轻人穿得好丝绸。中国丝绸大多太过于老气和缺乏创新了,‘中国丝绸’是该时尚了!’谈到高级定制,为什么要说中国丝绸呢,现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本土生产的丝绸,其实不一定都是来自中国。但是,提及丝绸文化,当属中国最为久远,对于如今欧美地区的丝绸都是中国的舶来品。中国的丝织技术最少应该出现在5500年之前,中国人工养蚕则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相似文献   

8.
谁是烹饪始祖?谁是烹饪圣祖?皆曰:伊尹。笔者认为:烹饪始祖是起初对烹饪做出贡献的人;烹饪圣祖是具有很高智慧和道德并把烹饪文化推进到高水平的人。据史书记载:烹饪始祖应是夏帝少康;烹饪圣祖则是商相伊尹。 火燔熟食标志着人类“茹毛饮血”生活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生活时代的开始。《韩非子·十过·五蠹》载:尧的生活是糙米饭,野菜根不加调味,饮食器是土缶。舜比尧进化一些,木制饮食器涂漆(黑色,崇尚黑色之始)。禹更进化,祭器外面  相似文献   

9.
蜀锦川丝     
锦绣时期 先秦 古蜀山(邛崃山,岷山)是早有桑蚕的产地。“蜀人早知养蚕,渐具法于西陵之国。”西陵近蜀而有桑,蚕丛氏教民养蚕,杜宇氏教民务农。蜀国兴盛,蚕业发达“蜀居中国之西南,其卦置坤,土地之毛,善利丝臬,故多斑缲文章,有致役致养之爻”。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与酒     
《中国酒》2000,(6)
相传孔子善饮,饮可百觚,觚是古代一种盛酒器具,容量约二至三升,饮可百觚不免夸张,但足见孔子酒量之大。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觚政·八之祭》中称孔子为酒的宗酒——饮宗:“凡饮必祭之所始,礼也。今祀宜你日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  相似文献   

11.
豆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豉古名“幽菽”。古代称大豆为“菽”,幽是指把大豆煮熟后幽闭发酵的意思。至秦朝始更名为豆豉。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最早利用微生物酿造的食品之一。《史记·货殖列传》说“糵曲盐豉千瓦,比千乘之家”。《汉书·食货志》载:“长安豉樊少翁,王孙卿为天下高  相似文献   

12.
伏兵 《四川丝绸》2000,(3):41-44
我国古代的冠礼制度非常发达 ,形制完备。各类“冠”不仅具有装饰和礼仪的功能 ,还具有鲜明的阶级特性 ,反映了阶级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如《论语·尧曰》有云 :“君子正其衣冠 ,尊其瞻视 ,俨然人望而畏之 ,斯亦不威而不猛乎 ?”《论语·冠义》中记有 :“故冠而后服备 ,服备而后容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 :‘冠者 ,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从此类论述中可看出冠礼制度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冠”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上的冠是古代各种帽子的统称 ,古时亦称作首(头 )服 ,主要包括冠、冕、牟、巾、帻、帽等 ,如…  相似文献   

13.
五味,通常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周礼·天官·疾医》中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味:醢、酒、饴蜜、姜、盐之属。”《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五味三材。五味,咸、苦、酸、辛、甘。”此外,还泛指多种味道。《墨子·七患》云:“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饮食中的五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且食物的味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如果调配得当,可以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咸味,主要来源于食盐中的氯离子。食盐是人体氯和钠的主要来源之一,吃咸食可以调节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渗透压平衡及正常…  相似文献   

14.
中国士大夫之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杰 《四川烹饪》2001,(3):12-13
欲论中国士大夫之饮食文化,须先对“土大夫”一词作必要的界定。历史上关于“士大夫”的概念有以下三种: 其一,指居有官职的人。《周礼》之《考工记》中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韩非子·诡使》记曰:“今士大夫不羞淤泥丑辱而宦。”由此,凡有官品之人皆可谓之“士大夫。 其二,指将军的左属。明朝柯维骐《史记考·要八》记曰:“《周礼》师帅皆中大夫,旅帅皆下大夫,车长皆上士,两司马皆中士,而皆统尽军将,故曰士大夫。” 其三,指文人、士族。《荀子·强国》记曰:“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人类是怎样生活发展的呢?一、狩猎生活 上古的人为了生存,是以狩猎禽兽鱼虫为食,生吃。有首《弹歌》说:“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抓住禽兽茹毛饮血,还需果木草实充饥。《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个时候,人们生食禽兽肉,人口增多,禽兽不够吃,只有以谷、麦、黍、稷、菽为食,开始了农业生产。陆贾《新语·道基》说:“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人类发展到神农时代,仍无烹饪可言,如《礼记·礼运》说的“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只是生活向多样化发展。“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白虎通义·号篇》)  相似文献   

16.
《诗经》有关祭祀、宴饮的篇章很多,其中提到了许多器皿,我们把凡具有陈列献荐食品功能的一类称作食器,主要有簠、簋、笾、(木豆)、登、俎等几种。 “我之于,笾豆有践。”(《豳风·伐柯》)“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小雅·棠棣》)“君妇莫莫,为豆孔庶。”(《小雅·楚茨》)“笾豆有践,兄弟无远。”(《小雅·伐》)“印盛于豆,于豆于登。”(《大雅·生民》)各种食器中,《诗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笾、豆两种。笾、豆、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陶蚕、金蚕与嫘祖始蚕盐亭中学衡平在盐亭县金鸡镇的嫘甸坝,村民从古墓中发掘了一对金属蚕。经人民银行鉴定,其一是铜蚕,其一是金蚕。金蚕为纯金,长4·5厘米,重7克。它是盐亭是嫘祖圣地的珍贵文物佐证。金鸡镇嫘祖村之嫘祖山下的嫘祖圣地碑,刻有盐亭隐士唐代韬略...  相似文献   

18.
近十余年来,在《中国烹饪》、《烹调知识》等刊物中有好几位烹饪专家,发表了有关伊尹为“烹调之圣”、“烹调圣祖”之说。文中都是引证《吕氏春秋·本味篇》为史证。其中也介绍了大段有关伊尹的事迹与烹饪理论知识。不过前人对《吕氏春秋》一书早有评论。如陈继儒、胡适、鲁迅等名家曾说《吕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杂家著作,其史料未必确切,多有传说、附会成分。 又据《尸子·仁义篇》称“汤举伊尹于雍人”,但《尸子》一书早已亡佚,且尸子(公元前390-330年)与孟子(公元前372-289年)不仅年龄相差无  相似文献   

19.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一句名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得武汉地区的鳊鱼菜肴名扬海外,凡来武汉的宾客都以一尝武昌鱼为快。 鳊鱼入撰早在《诗经》中便有记载。武昌鱼之称则始见于《三国志·吴·陆凯传》,原仅泛指鄂城地区所产的淡水鱼类,后慢慢转变成专指鳊鱼。鳊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20.
成语:老蚕作茧,出自宋·苏轼《石芝》:“老蚕作茧何时脱?梦想至人空激烈。”老蚕作茧,意即老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自己束缚自己。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是,老蚕作茧之蚕一身是药,可谓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