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器法(HPLC-PDA)测定8种饮料中维生素C(VC)含量,并探讨了开盖后环境温度和放置时间对V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饮料中VC含量的范围为52.3±1.3mg/L~494.6±0.5mg/L(N=3),不同品种间的VC含量相差较大。开盖后,环境温度的升高或放置时间的延长均会导致VC含量显著降低,因此建议含VC的饮料开盖后尽快饮用完,若有剩余,应进行冷冻储存。  相似文献   

2.
本文检测了四种代表性市售茶饮料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的含量,并研究茶饮料在室温未拆封持续贮藏5个月稳定性和拆封后室温下96 h内各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除原叶绿茶中茶多酚略低于标准GB/T 21733-2008外,其他受试茶饮料各品质成分均符合相关标准,同时在室温未拆封存储条件下,各种茶饮料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其中各样品中茶多酚在存储第3个月(即9月份)含量下降最明显,维生素C含量在存储第1~3个月(即7~9月份)下降较快,存储5个月后,只有调味绿茶中有维生素C检出,而调味红茶、原叶绿茶及原液红茶均未有维生素C检出。茶饮料开封后96 h内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均明显下降,红茶饮料中维生素C在开封后72 h时只有微量检出,96 h后未有检出。以上结果表明茶饮料不宜长期室温存放,开封后不宜长时间放置。对茶饮料中主要品质成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能够为茶饮料生产、存储及消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糙米经发芽、烘烤、粉碎、浸提、离心得到发芽糙米茶汤;绿茶经过浸提过滤得到茶汤,将发芽糙米茶汤和绿茶茶汤按一定比例混合,添加其他配料而制成一种既营养又符合消费者口味的复合米茶饮料。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发芽糙米绿茶复合饮料最佳配方为:发芽糙米绿茶茶汤混合比例为1∶1,白砂糖为6%,柠檬酸为0.03%,复合稳定剂CMC-Na和海藻酸钠按2∶1,添加量为0.15%。经过验证性试验,得到的发芽糙米绿茶复合饮料感官评分为9.3分,茶多酚含量309.3mg/kg,γ-氨基丁酸427μg/100ml。  相似文献   

4.
奶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含量的高低是评价茶饮料质量好坏的一个主要指标,GB/T21733-2008中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实际操作时,我们发现其中对奶茶类饮料的样品预处理存在一定缺陷,影响了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本文通过改进样品预处理方法,即采用酸性丙酮破乳和沉淀蛋白质,提高了奶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9.6%~102.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1%~0.26%(n=6),可广泛应用于奶茶类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市售茶饮料中主要功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市售茶饮料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情况,并分析其差异原因。方法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多酚(teapolyphenols,TP);采用水合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游离氨基酸总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检测6种儿茶素以及咖啡碱(caffeine, CAF)含量。结果目前市售茶饮料以调味茶饮料居多,不同种类、不同品牌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儿茶素、CAF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具有明显差异。结论绿茶饮料各种主要品质成分含量较高,其次为乌龙茶饮料,红茶饮料较低。CAF含量全部样品符合国家标, TP含量仅有一款红茶饮料低于国家标准,其余均符合国家标。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3):244-247
以松针、绿茶为主要原料,研究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松针绿茶复合茶饮料加工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感官评价确定最佳浸提工艺及饮料配方,结果表明:在松针与绿茶质量比为1∶1,料水比(g∶mL)为1∶80,提取时间为30 min,浸提温度为90℃;白砂糖添加量为3%,柠檬酸添加量为0.015%,蜂蜜添加量为0.1%参数下研制的松针绿茶复合茶饮料不仅具有独特的松针和绿茶香味,口感宜人且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其中总抗氧化能力为149.492 U/mL,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为27.860 U/mL,茶多酚含量为1941.183 mg/kg。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色泽、浊度及活性成分含量三个方面分析不同茶饮料的品质变化特征,分别对高酸绿茶饮料、低酸绿茶饮料、高酸红茶饮料及低酸红茶饮料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透光率、浊度、色差、茶多酚含量、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探究不同茶饮料在不同贮藏条件(温度、时间)下品质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茶饮料在贮藏过程中,透光率无显著变化;高酸绿茶饮料在4 ℃及25 ℃条件下贮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浊度显著增加,贮藏至第180 d,分别增加了52.04%、34.12%,红茶饮料浊度无显著变化;不同茶饮料在贮藏过程中,随贮藏时间的延长,L*值降低,a*值及b*值增加,25 ℃条件下贮藏至180 d,高酸绿茶饮料、低酸绿茶饮料、高酸红茶饮料及低酸红茶饮料的L*值分别降低了31.86%、39.98%、30.22%及37.73%;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及EGCG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EGCG降解程度较茶多酚高,在55 ℃条件下贮藏15 d,高酸绿茶饮料、低酸绿茶饮料、高酸红茶饮料及低酸红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分别降低9.08%、10.28%、13.39%及18.63%,EGCG含量分别下降了35.32%、42.18%、47.22%及49.03%。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市售调味茶饮料中的红茶饮料、绿茶饮料、奶茶和奶味茶饮料4类共36种产品的茶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并结合茶饮料的生产工艺对茶多酚含量和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现行市售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合格率为86.1%。不同杀菌温度和时间均影响产品中茶多酚含量,随着产品贮藏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茶多酚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奶茶饮料的组成成分显著不同于普通茶饮料,根据GB/T21733-2008标准《茶饮料》测定奶茶饮料中茶多酚时蛋白沉淀效果不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本文采用三氯乙酸—盐溶液乙醇法,可以有效提高破乳和蛋白沉淀的效果,提高了奶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测定的准确度。结果显示,当样品取样量为10.0 g时,加入3 m L 10 g/L三氯乙酸溶液,1m L 10 g/L氯化钠溶液时,在p H 7.5的磷酸缓冲溶液中,以酒石酸亚铁为显色剂,可有效测定奶茶中茶多酚的含量。该法平均回收率为98.3%~101.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0%,在60 min内,茶多酚显色稳定,精密度高,准确度好,实验操作简单快速,可适用于奶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赛曼原子吸收光谱仪、723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检测了茶饮料中铜、铅、锌、铁、钠等五种元素在茶饮料中的含量,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茶饮料中矿物元素的平均含量依次为钠元素79.443(mg/L)铁元素0.099(mg/L)锌元素0.089(mg/L)铜元素0.013(mg/L)铅元素1.131(ug/L)。进一步对各类茶饮料中的五种元素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乌龙茶类饮料矿物质的含量相对较少,其品质不如其他种类的茶饮料,而红茶类饮料中矿物元素的含量相较于其他茶饮料要高。通过对茶饮料中铜、锌、铁、铅、钠的含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人们评价茶饮料的营养价值、安全性及性价比提供了理论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企业生产的红茶饮料、绿茶饮料中茶多酚、咖啡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进行含量测定,以期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市售各类茶饮料的品质,并建议对GB/T 21733-2008(《茶饮料》)进一步进行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棕榈煎炸油的开发提供参考,以不同茶多酚棕榈酸酯(抗氧化剂)添加量的分提18℃棕榈油为煎炸油,通过10℃和15℃冷冻试验中煎炸油(茶多酚棕榈酸酯含量分别为0、50、80、100、150、200、300 mg/kg)晶体微量析出时间和发朦时间的变化,以及180℃下薯条煎炸过程中煎炸油酸值、p-茴香胺值、总氧化值、色泽、脂肪酸组成、极性组分含量和3-氯丙醇酯含量的变化,分析了茶多酚棕榈酸酯对棕榈油抗冻性和煎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棕榈油的发朦时间与抗氧化剂的添加量整体呈阶梯增长的关系,尤其在15℃条件下,其抗冻性在茶多酚棕榈酸酯含量为50 mg/kg和150 mg/kg时明显增强;煎炸油的酸值、p-茴香胺值、总氧化值、脂肪酸组成、极性组分含量与茶多酚棕榈酸酯添加量无相关性;添加茶多酚棕榈酸酯的棕榈油在煎炸后的色泽均比空白组深;3-氯丙醇酯在煎炸初期降解剧烈,后期降解缓慢,最终趋于平缓,与抗氧化剂的添加量无相关性。总之,向棕榈油中添加茶多酚棕榈酸酯可以明显提高其抗冻性,茶多酚棕榈酸酯含量为50 mg/kg或150 mg/kg时,其抗冻性改进效果最为明显,但是并不能有效提升煎炸油的煎炸稳...  相似文献   

13.
货架期风味品质稳定性差是制约高品质纯茶饮料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为了促进茶饮料加工技术的发展,提高纯茶饮料风味品质的稳定性,分析不同茶类纯茶饮料灭菌(135℃,20 s)及高温贮藏(38℃)过程中风味品质及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和乌龙茶纯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风味品质下降,茶多酚含量下降,黄酮化合物含量略有上升,咖啡碱含量基本不变;儿茶素总量(93.0%和98.0%)、酯型儿茶素含量(39.9%和48.3%)显著下降,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过氧化氢(H_2O_2)产生量(62.6~193.2μmol/L)较高;红茶和普洱茶纯茶饮料在灭菌贮藏期间风味品质较稳定,特别是普洱茶饮料一直保持着较好的风味品质。抗坏血酸钠(VcNa)在灭菌贮藏过程中对纯茶饮料的风味品质及生化成分有明显的保护效果,茶饮料中儿茶素含量越高,其保护效果越好。添加VcNa后,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H_2O_2产生量(1.3~22.7μmol/L)显著降低,H_2O_2抑制率最高达97.9%。VcNa的保护效果主要体现在高温贮藏的12周内。本研究结果表明,儿茶素降解是导致纯茶饮料风味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定时间内VcNa通过对儿茶素的保护较好地保持纯茶饮料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充分利用糙米的营养与功能价值,并进一步为糙米深加工产业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以发芽糙米为原料,发酵制得发芽糙米酒,再将其与金白龙茶浸提液进行复配得到富含γ-氨基丁酸的新型发芽糙米酒茶复合饮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探究浸提茶叶所用的水茶比、茶汤与酒复配比例、木糖醇与柠檬酸添加量对发芽糙米酒茶复合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并以沉淀率为指标探究该酒茶复合饮料的最佳稳定工艺。结果表明,四个因素对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茶汤与酒复配比例>柠檬酸添加量>木糖醇添加量>水茶比。获得发芽糙米酒茶复合饮料最佳工艺参数为:水茶比为91.64:1 mL/g、茶汤与酒混合比例为4.28:1、木糖醇添加量为5.79 g/100 mL、柠檬酸添加量为0.066 g/100 mL。此时,该复合型饮料感官审评得分的理论最大值为89.996分,最优组合验证实验的感官评分为90.7分,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经分析得出添加0.1%的黄原胶时,该酒茶复合饮料沉淀率最低。同时,在此条件下生产的发芽糙米酒茶复合饮料GABA含量为358.68 mg/kg,茶多酚含量为805.71 mg/kg,且具有良好的风味效果。  相似文献   

15.
蓝莓叶茶植物营养素饮料的发明和工业化生产标准及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以水、蓝莓叶、果葡糖浆为原料,实现了从知识产权(专利)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创新全过程。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表明,当蓝莓叶茶/水(w/w)=1∶30,萃取温度为85℃,萃取时间为30min,果葡糖浆用量为7.0%时,蓝莓叶茶植物营养素饮料为透亮的香槟色,入口茶香厚重,果香丰富,酸甜适口,生津解渴,其茶多酚含量达747.20mg/kg,原花青素含量达0.43g/L,绿原酸含量达0.50g/L。这种富含植物多酚的蓝莓叶茶饮料,不含任何添加剂,对整个饮料行业的发展、食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尤其是儿童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对四种绿茶饮料的香料成分进行分析,FEMA中检索香料的限量,然后利用气相色谱仪对香料成分之一乙酸苄酯在茶饮料中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舍量在0~0.76mg/kg之间,远远低于其限量7.8mg/kg,证明了茶饮料中香料(乙酸苄酯)的安全性。并对其它香料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美食》2009,(12):73-73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一份茶饮料国家标准内部征求意见稿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年底有望出台。据此,日后茶多酚的含量将是判别茶饮料的一个重要指标.每千克的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茶饮料所含茶多酚都需大于300毫克。此外.主打健康的低糖、无糖茶饮料也将明确规定其糖含量。  相似文献   

18.
以施肥富硒与生物化学富硒两种方法制得的富硒茶油为样本,测定硒含量、感官品质、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功能性成分,探讨两种富硒方法对茶油的品质特性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施肥富硒法、生物化学富硒法茶油的硒含量分别提高至0.11 mg/kg及0.49 mg/kg,达到了我国相关富硒标准,生物化学方法的富硒效果比施肥富硒更显著;施肥富硒方法所得茶油具有更好的感官品质;两种富硒方法均降低了茶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对茶油的碘值、皂化值、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影响;两种富硒方法对茶油中豆甾醇含量、谷甾醇含量及茶多酚含量整体上无明显影响,但生物化学富硒方法制得的茶油中α-生育酚及角鲨烯含量明显降低。总的来讲,两种富硒方法均显著提高了茶油硒含量,达到了富硒水准,其中施肥富硒方法富硒周期长,所得茶油具有更好的感官品质;生物化学富硒方法更快捷、效果更显著,但对茶油中的部分功能性成分造成了破坏。  相似文献   

19.
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梦君  罗理勇  李双  曾亮 《食品科学》2014,35(13):15-19
采用茶多酚和咖啡碱模拟构建茶乳酪成因体系,通过分析溶液的透光率、粒径、沉淀量、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综合评价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茶多酚和咖啡碱质量浓度的增加,其聚合后溶液的透光率从95.5%降为24.7%;粒径从198 nm增加到475 nm;沉淀量由8 mg/L增加到244 mg/L;当固定咖啡碱或茶多酚中任一物质的质量浓度,随另一物质质量浓度的增加,上述变化趋势增强。通过分析检测咖啡碱和儿茶素各单体在模拟反应体系中的变化,表明咖啡碱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是模拟体系中茶乳酪形成的关键组分。因此,尽量选用咖啡碱含量低于200 mg/L、茶多酚含量低于1 200 mg/L的绿茶原料,可避免茶乳酪的大量生成,增强绿茶饮料透亮的感官效果。  相似文献   

20.
资讯     
茶多酚成判别茶饮料的指标一向关心茶饮料里究竟含不含茶的消费者将有望吃上定心丸。日前,记者从中国饮料工业协会获悉,茶饮料国家标准内部征求意见稿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记者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仔细阅读后发现,标准在规定了茶饮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要求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茶饮料的定义和判断标准,不含茶多酚和咖啡因或者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达不到标准的不能称之为茶饮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