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薰衣草精油具有镇静安神、抗氧化等特性,但其疏水性限制了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微乳化技术构建薰衣草精油微乳液运载体系,研究其相行为及微观结构转变对其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影响。通过三元相图发现,二丙二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可以把微乳单相区面积扩大至71.4%;通过染色法、电导率的测定,确定微乳体系微观结构转变,水分质量分数分别为0%~30%、40%~50%、60%~90%时,体系相应处于W/O、双连续和O/W的结构类型,且在双连续阶段体系黏度达到峰值。同时,微乳液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随着水分体积分数增加而提高;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在W/O和双连续型阶段先下降,转变为O/W型时回升,并在水分体积分数70%时达到最大值。该多元微乳体系有效实现了薰衣草精油的增溶,且其物理特征和抗氧化性的变化与微观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Tween80/异丙醇/丁酸乙酯/生理盐水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及其微乳相结构转变,并研究该体系的药物释放行为。方法用电导率法和循环伏安法测定微乳相结构转变。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姜黄素的溶解度,并探索水包油(O/W)型微乳载体中姜黄素的包封率和释放行为。结果研究表明,微乳结构在较低盐水浓度下形成油包水(W/O)型微乳,在中等盐水浓度转变为双连续型结构,在高盐水浓度连续转变为O/W型结构。O/W型微乳作为载体对姜黄素具有包封、增溶和缓释的作用。结论本实验中O/W型微乳对姜黄素具有一定的包封和缓释,鉴于体系的低毒性,期望对制药工业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单辛酸甘油酯(GMC)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丙二醇和乙醇为助剂,与水制备出具有高稀释性的食品级微乳.通过粒径分析,浑浊度对比,离心及贮藏试验,考察盐离子浓度、pH、温度、稀释对表面活性剂相与油相质量比分别为7∶3、8∶2的T73、T82稀释线上微乳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会导致T73上微乳粒径增大,pH、盐离子、温度对水分含量高达99%的T73-100(用100倍表面活性剂相与油相质量比为7∶3的混合物质量的水相稀释)微乳稳定性影响较大;T82具有较好的稀释稳定性,且T82-100微乳分别在NaCl浓度0.1~0.6 mol/L,pH 3~8,温度0~40℃之间贮藏30 d后,平均粒径均小于35 nm.  相似文献   

4.
蛋白质含量会影响发酵乳特性,进而决定发酵乳品质。采用多频扩散波谱法分析蛋白含量分别为2.4%,2.8%和3.2%时对发酵乳发酵过程中微流变特性影响,分析贮藏期间不同蛋白含量发酵乳的质构特性和稳定性,同时做感官评价。发酵过程微流变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含量增加形成的乳凝胶具有较高的固-液平衡值和较低的弹性因子,对流动因子虽没有影响,但到达凝胶点的时间较短,缩短了发酵时间。推测蛋白含量的增加加速了酪蛋白颗粒的聚集。发酵终点时蛋白含量2.8%组发酵乳黏度因子最高。贮藏期间,蛋白含量2.8%发酵乳的黏度、稠度、内聚性等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质构状态最佳;蛋白含量2.4%发酵乳的持水力显著低于蛋白含量2.8%组和蛋白含量3.2%组(P<0.05);pH值和滴定酸度随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变大,3组发酵乳pH值和滴定酸度值均匀变化(P>0.05),蛋白含量3.2%组的pH值始终高于另外两组,即蛋白含量越高,滴定酸度越高。感官评价结果显示,蛋白含量2.8%和3.2%的发酵乳各项指标评分接近,总体优于蛋白含量2.4%的。本研究为不同蛋白含量发酵乳的开发提供了试验数据,对多元化发酵乳产品研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响应面法对茴香精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然后以茴香精油为油相、Tween 80+40为表面活性剂、丙三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茴香精油微乳液体系,利用流变法、粒度仪及还原反应,对茴香精油微乳构型、粒径、总还原力及贮藏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当料液比1:8.40 g/mL,浸提时间4.09 h,颗粒粒度80目,浸提温度80 ℃时,茴香精油得率高达15.99%±0.10%。制备的茴香精油微乳粒径为30.92±0.13 nm,当水分含量高于60%时,为稳定的O/W型微乳。茴香精油的乳化明显提升了茴香精油的总还原力。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建立Arrhenius方程为:k=2518.85·e?35583.09/RT,该模型预测茴香精油微乳在20、35、50和65 ℃下能贮藏 1899.18、932.03、492.94和 271.51 h,最大相对误差8.73%,误差较小,可准确预测该微乳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6.
使用3株嗜热链球菌分别与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复合发酵牛乳,评价在37℃发酵过程中及4℃贮藏期间黏度、酸度及活菌数等变化。利用微流变技术研究不同嗜热链球菌对发酵乳凝胶化过程的影响,筛选出1株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嗜热链球菌。结果表明:3组发酵乳样品在发酵过程及贮藏期间黏度、酸度有显著差异(P0.05),活菌数高于1×10~6CFU/mL。3株嗜热链球菌在发酵乳凝胶形成过程中,对凝胶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嗜热链球菌GW21-4可以改善发酵乳品质,强化凝胶结构,其在乳制品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盐(NaCl)对于香油微乳液体系相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的增加,体系由2相态(O/W型微乳液-丁香油)经3相态、4相态、3相态再转变成2相态(W/O型微乳液-水)。电导实验结果表明用正丁醇做助表面活性剂时,体系发生电导渗透(6.0ml水),在含水量为18.0ml时完全相反转(即由W/O型转变为O/W型),并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O/W型丁香油微乳液。  相似文献   

8.
为制备油茶籽油微乳,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研究了不同乳化剂和助乳化剂、水与助乳化剂(W/A)质量比对油茶籽油微乳区面积的影响,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建立油茶籽油微乳黏度与电导率随W/A添加量变化的模型,对油茶籽油微乳的水、油渗滤阈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微乳的最佳配方为乳化剂Tween80、助乳化剂丙三醇、W/A质量比1∶1;模型预测油茶籽油微乳的水、油渗滤阈值(W/A添加量)分别为40.75%、74%,对应的黏度、电导率分别为6 325.3 m Pa·s、86.166μS/cm。  相似文献   

9.
研究抗性淀粉在发酵乳中的作用,选用RS_2型玉米抗性淀粉(G)和微波-湿热法制备的RS_3型马铃薯抗性淀粉(W),研究它们在发酵乳加工、贮藏过程中含量和形态的变化。以未添加抗性淀粉的发酵乳为对照,观察其微观结构,分析发酵乳凝胶过程的流变学特性与稳定性。结果表明:W相对于G残留量较高且维持在60%左右;2种抗性淀粉均保留着淀粉颗粒形态,有不同程度的损耗,主要集中在发酵后期与贮藏期;W更有利于发酵乳形成完整、均一的微观结构;含W的发酵乳微观弹性较强且有利于酪蛋白颗粒结合形成更加坚固的结构;含W发酵乳的微观稳定性优于含G的发酵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相变蜡(PC-WAX)/聚乙烯醇(PVA)/水(H_2O)三元共混物的相容性和流变性,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得不同含量的PC-WAX/PVA/H_2O三元共混物,采用控制应力型旋转流变仪研究该三元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PC-WAX/PVA/H_2O三组分在一定配比下高温高速搅拌后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得到的三元共混物呈乳白色黏稠状,经动态流变测试发现其内部具有网络结构,特征表现类似固体。稳态流变测试下均匀共混的试样呈现非牛顿流体的性质,增大PC-WAX含量会使该三元共混物的剪切黏度增大,低剪切速率范围的剪切变稀行为明显。当剪切速率为1.00~8.96 s~(-1),三元共混物中PC-WAX添加量由0增加到4.5时,其非牛顿指数由0.87降至0.38,结构黏度指数由5.5上升至26.4,非牛顿性增强,结构化程度增大。升高温度会降低三元共混物的剪切黏度和黏流活化能;随剪切速率的增大,剪切黏度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食品级大豆油W/O徽乳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备了水/Span80-Tween80/醇/大豆油食品级微乳。选用助乳化剂浓度法制备微乳液。用改良三角相图法筛选得到了能形成大豆油微乳的食品乳化剂。考察了助乳化剂及其浓度对增溶水量的影响。电导率法区分了微乳液的油包水(W/O)、双连续(B.C.)和水包油(O/W)类型。结果表明,大多单一食品乳化剂不能形成W/O大豆油微乳,Span80和Tween80复配后HLB值在9.7~12.9之间时能获得相对大面积的可转相微乳区域。乳化剂与油的相对比例不同,助乳化剂助溶效果不同。甘油是低乳化剂含量下效果相对较佳的助乳化剂,其浓度为25%时的增溶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喷昔洛韦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喷昔洛韦微乳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用假三元相图法确定微乳处方,考察其形态、粒径分布及对喷昔洛韦的溶解性。结果微乳处方组成为:油酸乙酯4%,吐温-8030%,PEG 40015%,水51%,所得O/W型微乳澄清透明,平均粒径为34.8nm。结论微乳制备方法简单,可明显提高喷昔洛韦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3.
橄榄油微乳体系的相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豆卵磷脂和司盘80(Span80)复配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构建橄榄油微乳体系。采用拟三元相图法,考察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Km值)、盐浓度等因素对微乳体系相行为的影响,并通过电导率、负染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微乳体系的结构,以优化体系配方、考察微乳液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大豆卵磷脂与Span80以质量比为3:1复配为混合表面活性剂,并与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按质量比(Km值)为2:1混合,所形成的大豆卵磷脂/Span80/乙醇/橄榄油/水微乳区域面积最大;甘油或少量盐离子的加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微乳单相区的面积,但当盐浓度(CNaCl)大于4 mol/L时,微乳区域面积明显减小;在大豆卵磷脂/Span80/橄榄油/乙醇/甘油/水微乳体系中,当水相(w/w甘油=1:1)含量大于22 wt%时,体系逐渐由W/O型转变为双连续型结构。当水相含量超过30 wt%,体系则发生相分离。此研究为橄榄油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茴香是一种药食同源的芳香类植物,其精油具有抑菌和抗氧化等功效,但其水溶性和稳定性差,限制了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研究以茴香精油微乳稳定性为考察指标,首先确定茴香精油微乳的最优配方,再对微乳的构型、粒径、分布形式、稳定性及抗氧化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当吐温-80+吐温-40∶丙三醇∶茴香精油=4∶2∶1.5和6∶3∶1时,可形成2种不同无限稀释型微乳,茴香精油呈类球状分布在微乳体系中,其粒径为28.39~30.92 nm,当水分含量>60%时,为稳定的O/W型微乳。通过比较茴香精油对DPPH自由基、·OH、·O2-的清除能力及总还原力,发现微乳体系构建显著提高了茴香精油的抗氧化性。说明茴香精油的微乳化不仅解决了其溶解度低、稳定性差的问题,还有效提高了茴香精油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5.
共轭亚油酸的微乳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共轭亚油酸/EL-35和EL-10/乙醇/水体系的O/W型微乳液.考察了温度、防腐剂和pH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动态光散射测定了微乳液的粒径;利用粘度计测定不同水含量的微乳液的粘度变化来观察微乳液流变性:对O/W、W/O、B.C.中的共轭亚油酸的微乳液和共轭亚油酸乙醇溶液进行了光稳定性研究,还分析了温度和pH对微乳液和乙醇溶液中共轭亚油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防腐剂苯甲酸钠浓度变大和pH降低使微乳区稍有减小;微乳液粒径在制备三个月后仍保持在80~90nm之间;共轭亚油酸对光热和酸都比较敏感,但同环境条件下,O/W型微乳液中的共轭亚油酸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以中链脂肪酸(MCFA)为原料,采用自微乳化法(HLB 值法)制备O/W 型中链脂肪酸微乳。考察了滴定方法,确定用蒸馏水滴定MCFA、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三组分的混合物为最佳;比较乳化效率和伪三元相图中形成微乳面积的大小,得到MCFA 的最适HLB 值为15,最佳表面活性剂为单独使用吐温-80,最佳Km 值为2:1,最佳助表面活性剂是异戊醇。通过测定和评价微乳样品的各种性质,优化出最佳配方为MCFA:吐温-80:异戊醇:蒸馏水=3:2:1:0.68,表面张力可达到26.7142mN/cm,黏度65.22cP,电导率1.87μs/cm,平均粒径17.3nm,Zeta 电位- 7.14mV,初步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板栗花精油微乳,并通过伪三元相图考察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Km值)和油相对微乳形成的影响,以确定板栗花精油微乳的最优制备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板栗花精油微乳的最佳工艺为:聚乙二醇硬脂酸酯-15(HS-15)为表面活性剂,甘油为助表面活性剂,Km为2,油酸乙酯(EO)与精油等比例混合为油相,所制备的板栗花精油微乳为O/W型。以最佳微乳配方中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比例7∶3为试样,微乳的特性参数电导率、黏度和p H分别为180.2μs/cm,44.7 m Pa·s和6.66。此研究为板栗花精油微乳的制备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吐温80/正构醇微乳体系形成过程的介观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对吐温80/正构醇(C2~C8)/丁酸乙酯/水四组分微乳体系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醇类浓度及烃链长度对微乳形成过程相行为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正构醇浓度和烷烃链长度对体系自组装形态变化有显著影响,当醇类浓度较低时,微乳粒径随醇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醇浓度则导致微乳形态从球状依次变为管道状、网格状;通过比较不同烷烃链长的微乳体系发生形态变化时醇的浓度大小,发现醇烷烃链长的增加促使微乳体系在醇浓度较低时就发生形态转变,且体系界面张力较快趋于稳定。同时,研究发现醇链长的增加会使吐温80/正构醇/丁酸乙酯/水体系的W/O型和双连续型微乳区增大。该结果为微乳类型及形态尺寸的调控从而实现蛋白质的选择性萃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梁蓉  钟芳  王浩  张美龄 《食品与机械》2016,32(7):127-131
为了改善丁香油水相溶解性及储藏稳定性差的应用缺陷,以可稀释微乳包载丁香油。通过比较丁香油微乳拟三元相图中微乳区面积(S_(ME))和最小可稀释比(DR),选择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EL 30与无水乙醇以21(质量比)为混合表面活性剂,水相环境为中性制备丁香油微乳。进一步采用电导率法和流变法对微乳构型进行鉴定,并选择O/W中心区域微乳:混合表面活性剂/丁香油/水(质量比)=16/4/80,Km=2,进行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微乳包埋体系并未改变丁香油的抑菌活性。同时,通过检测丁香油微乳在稀释和储藏过程中的粒径变化,发现此微乳能保持良好的稀释和储藏稳定性。因此,该微乳在有效改善丁香油的水溶性和储藏稳定性的同时,对其抑菌活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分离自新疆酸奶疙瘩的一株乳脂乳球菌,在乳制品应用中具有的潜在益生价值。通过测定多肽、滴定酸度、丁二酮、乙醛、黏度、活菌数等指标,研究了乳脂乳球菌复配菌株发酵乳在贮藏期间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在贮藏期发酵乳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酸度升高了29.59 °T,后酸化能力较强。丁二酮含量在整个贮藏过程中较稳定,乙醛、多肽、黏度、胞外多糖的含量在贮藏7 d后达到最大值。多肽含量最高达3.34 mg/mL,胞外多糖含量与测定的黏度值呈现正相关。活菌数呈下降趋势,贮藏21 d后,为7.8×107 CFU/mL,仍高于发酵乳标准中活菌数1×106 CFU/mL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