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该研究以氨基酸态氮损失率及脱盐率作为主要指标,对比电渗析和纳滤两种工艺对酱油的脱盐效果。经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两种工艺的最佳参数:纳滤脱盐工艺,操作压力为2.6MPa,加入35%纯水,平均通量为14.2L/(m~2·h),AN损失率为11.5%;加入55%纯水,平均通量为26.4L/(m~2·h),AN损失率为17.1%;电渗析采取稳压模式,18V电压,电渗析脱盐至12%、9%时,AN损失率分别为4%、5.1%。纳滤脱盐投资低,但有效成分损失较多,电渗析脱盐可以提高酱油品质,但前期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两种工艺为酱油脱盐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日晒、加热浓缩结晶和电渗析脱盐技术对酱油品质的影响,研制高效实用的酱油脱盐工艺。方法:以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感官评分作为指标,比较不同工艺制备的低盐酱油(脱盐率为60%)的营养与感官品质。结果:日晒浓缩结晶、加热浓缩结晶和电渗析处理酱油的脱盐速率分别为2.6%/d、0.4%/h和0.3%/min,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损失率分别为22.44±2.23%、4.62±0.67%和68.61±1.07%,相应的感官评分为25.8、28.8和23.1(原酱油为27.2)。有趣的是,日晒浓缩结晶和电渗析脱盐酱油的氨基酸态氮损失率分别为4.65±0.47%和28.51±0.52%,游离氨基酸总量损失率为36.24±1.35%和68.34±0.54%;而加热浓缩结晶脱盐的氨基酸态氮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了14.07±0.43%和78.35±3.02%。结论:采用日晒和加热浓缩结晶脱盐制备低盐酱油速度较慢,但其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和游离氨基酸的损失率明显比电渗析的低,且综合感官质量更好。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酱油及其他食品的脱盐提供参考,有利于解决因高盐饮食引起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丹凤  马云标 《食品工业》2023,(11):268-270
酱油作为日常调味料,是人们在烹饪食品中必不可少的添加成分。但摄入过多的食盐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及诱发性脑出血等风险,因而降低酱油中的食盐含量迫在眉睫。近年来,电渗析技术在酱油脱盐中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电渗析技术在酱油脱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对酱油减盐技术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未来减盐酱油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传统发酵的鱼酱油,含盐量较高,不符合现代健康的饮食方式,长期食用会增加患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利用电渗析技术对鱼酱油进行脱盐处理,在降低鱼酱油盐含量的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本研究以脱盐率和氨基酸回收率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电压、流量、鱼酱油盐含量3个因素对电渗析脱盐过程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鲍鱼内脏鱼酱油的最佳脱盐方案是:操作电压20 V,操作流量40 L/h,盐含量5.14%。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即操作电压20 V,操作流量35L/h,鱼酱油盐含量5.14%。结果表明,通过最佳的工艺条件进行脱盐,可以成功脱去鲍鱼内脏鱼酱油中80.72%的盐,保留91.66%的氨基酸。  相似文献   

5.
不同电渗析条件下酱油主要风味组分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渗析法对酱油进行脱盐处理时,可回收大量具有特殊风味的盐液。该实验研究了不同电渗析条件下脱盐对酱油各组分迁移情况的影响,并分析了盐液的风味物质构成。结果表明,电渗析电压的变化对酱油中氯化钠(NaCl)迁移效率的影响远大于氨基酸态氮及总酸。在电渗析电压13 V、处理时间30 min条件下,酱油的氨基酸态氮(AAN)及总酸(TA)的损失率较低,且NaCl脱除率达41.97%,盐液中NaCl、AAN、TA含量分别为6.60 g/100 mL、0.135 g/100 mL、0.208 g/100 mL。盐液中含有以丙氨酸、亮氨酸及赖氨酸为主的15种游离氨基酸(FAA),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0.31%。其中鲜味氨基酸的迁移率较低,甜味及苦味氨基酸的迁移率较高。盐液中初步检测到17种风味物质,其中包含苯乙醇、3-甲硫基丙醇、3-甲基-1-丁醇、糠醇、4-乙基愈创木酚等多种酱油特征性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6.
以羊乳清粉为原料,通过离子交换耦合电渗析制备获得脱盐羊乳清粉,对不同类型离子交换树脂和电渗析膜脱盐效果进行了对比,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LX108型阳离子交换树脂,LX08-08型电渗析膜,LX-6702型阴离子交换树脂脱盐后,脱盐率为86.83%,总固体损失率为15.85%,灰分质量分数为0.98%达到脱盐羊乳清粉D90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刊曾于1987第3期刊出日本新开发的酱油生产技术,介绍了低浓度盐水兼酵母发酵速酿低盐酱油、电渗析脱盐制低盐酱油、含钙低盐酱油、膨化原料制高产优质酱油,调整脱脂大豆含油量酿造高产无氮性混浊酱油、添加生麸中酶速酿优质酱油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生活提高及健康需要,日本开发了一系列酱油生产新技术,本文介绍有:低浓度盐水兼酵母发酵速酿低盐酱油、电渗析脱盐制低盐酱油、含钙低盐酱油、膨化原料制高产优质酱油、调整脱脂大豆含油量酿造高产无氮性混浊酱油、添加生麸中酶速酿优质酱油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酿造酱油含盐量,满足减盐酱油市场需求,文章利用纳滤技术对酱油进行脱盐处理,分析了压力、稀释水量对酱油纳滤脱盐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纳滤工艺:当压力为2.2 MPa,稀释水量为40%时,酱油脱盐率为30.3%,氨基酸态氮损失率为12.5%,酱油盐分降低至13.09 g/dL。对纳滤前后酱油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风味物质分析发现,游离氨基酸和风味物质均有损失,其中总游离氨基酸损失约5%,甘氨酸损失最大,为11.11%;酱油风味物质中乙醇浓度变化最大,降低了50.44%,其他酱油关键香气成分苯乙醇、4-乙烯基愈创木酚和HEMF等变化较小。直接感官鉴评表明,脱盐前后酱油的口感和香气无变化。此外,纳滤副产物被二次发酵利用,实现了绿色生产。该研究结果为酱油纳滤脱盐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验探讨了利用电渗析技术应用于乳清脱盐技术的具体参数,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研究了乳清液脱盐的最佳优化工艺条件。选择电渗析工作电流、进料量、进料流速及进料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并验证回归模型的显著性。结果表明,乳清液脱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电渗析工作电流为45A、进料量26%、进料流速112mL/min、进料温度36℃,将含盐量为9%的乳清液降低到2.5%,脱盐率达到72%。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电渗析(ED)技术对传统鱼露发酵液进行脱盐处理,结果表明,在电压为9 V,流速4 cm/s的条件下,目标盐含量为22%、20%、15%、10%、5%和2%(m/m)的鱼露的氨基态氮、氨基酸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随脱盐程度的升高而呈非线性降低趋势。当盐含量降低为20%时,氨基态氮损失率为8%,损失率相对较低;游离氨基酸中几种苦味氨基酸如酪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和赖氨酸损失的比例较大,鱼露中所有氨基酸的质量随着脱盐程度增加而降低,尤其是苦味氨基酸如酪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和赖氨酸的损失率较大,当电渗析脱盐至盐含量为2%时,其质量损失率分别为51.60%、49.41%、42.41%和31.12%;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不变,除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和苯甲醛相对百分含量增加外,酸类、酮类、含氮类和含硫类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随着脱盐程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但未低于其呈味阈值;感官评定结果显示当盐含量降低为20%时,电渗析脱盐对鱼露整体风味影响不大,同时利于鱼露的防腐保存,可为低盐鱼露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酱油渣是酱油酿造中产生的残渣,产量巨大,其处理问题是酱油酿造工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酱油渣营养丰富,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潜力。但是由于其中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高、油脂含量高,对酱油渣开发利用之前需先进行降盐、脱水、脱脂、脱酸等加工处理。该文总结了酱油渣综合利用的加工技术,以期为酱油渣资源的全组分利用和高值化利用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The emulsion sausages were prepared with industrially brewed soy sauce at levels of 0, 1, 3, and 5%, and were additionally prepared with two further types of soy sauce (mixed and Korean traditional soy sauces) at a concentration of 1%. Soy sauce increased the satisfaction for flavor and saltiness of emulsion sausages. Addition of 1% soy sauce improved the overall acceptance without adverse effect on physicochemical and textural properties. From the results of electronic nose analysis, soy sauce results in an increased peak intensity of the emulsion sausages. I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lusters of emulsion sausages formulated with Korea traditional soy sauce and industrially brewed soy sauce were clearly distinct from the control (without soy sauce). Thus,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addition of 1% soy sauce could be effective for improving the flavor of emulsion sausages, and the effects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type of soy sauce used.  相似文献   

14.
以豆粕、小麦及牡蛎酶解液为原料,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研发具有甜香风味的功能性牡蛎酱油,并将其与对照酱油的感官品质、氨基酸含量及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牡蛎酶解液添加量为25%时,牡蛎酱油的氨基态氮含量达1.2 g/100 mL。牡蛎酱油较对照酱油在海鲜风味方面更为突出,同时在鲜度、香气方面以及整体评价也更佳。牡蛎酱油和对照酱油均鉴定出6种鲜味氨基酸,但牡蛎酱油的鲜味氨基酸含量(41.8%)高于对照酱油(40.5%);牡蛎酱油中牛磺酸含量高达36.7 mg/100 g,约为对照酱油的13.6倍。牡蛎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醇类、呋喃类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59.5%、20.7%,从而赋予其香浓而独特的风味。  相似文献   

15.
广式酱油和日式酱油在原料、微生物和工艺均有极大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广式酱油酱香、豉香浓郁,而日式酱油醇香、酯香和甜味更加突出。在氨基酸分析中,广式酱油的总游离氨基酸为5.220 g/100 mL,而日式酱油则为5.903 g/100 mL,但两者氨基酸种类的相对百分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134种,其中广式酱油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酯类(25.39%)、醇类(25.23%)、酸类(13.51%)、酮类(4.24%)、醛类(2.57%)、酚类(0.31%)和烷烃类(28.75%),而日式酱油主要为酯类(56.02%)、醇类(21.11%)、酸类(5.92%)、酮类(3.42%)、醛类(0.69%)、酚类(0.15%)和烷烃类(12.69%),酱油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及比例构成是引起两种酱油风味独特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该文调查了铁强化酱油市场销售情况以及人群铁强化酱油消费情况。随机抽取四个省会级城市,抽取城市中至少5家大型超市进行调查,了解铁强化酱油销售情况。在当地商超门口,菜市场门口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进行随机调查,了解当地酱油以及铁强化酱油购买与食用情况。结果表明,42家商超中有29家商超销售铁强化酱油,铁强化酱油售价较同规格酱油售价高0.07元/100 mL。过去一年有5.02%的人食用过铁强化酱油。在铁强化酱油消费人群中,有15.6%的人过去一年一直食用铁强化酱油,有24.4%的人过去一年食用铁强化酱油时间超过2个月,有60%的人过去一年食用铁强化酱油时间不足2个月。因此仍需加大力度宣传推广铁强化酱油。  相似文献   

17.
D--核糖发酵液中残存着大量的无机离子,如不去除会影响后续D--核糖的纯化。目前工业上常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脱盐,随着料液含盐量的增加,其脱盐成本也成比例增加,并产生大量的废水,既不经济也不环保。为明确电渗析脱盐是否可行、具体脱盐成本及最佳的脱盐工艺,以D-D-核糖发酵液的滤液为原料,采用均相阳离子交换膜CMX和阴离子交换膜AMX组成的小试设备LANRAN-40-2040,进行了电渗析法脱盐研究。结果表明,将脱盐率控制在54%,产品收率达到97.68%,但当进一步提高脱盐率时,会有一定量的D--核糖渗透到电渗析浓缩室中,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浓缩室的D--核糖质量浓度增加较快。采用电渗析联合离子交换树脂脱盐工艺比全树脂脱盐工艺产品收率提高了1.9%,节约一半的离子交换树脂及酸碱用量,并减少一半的废水排放,因此为D--核糖的工业生产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苏媛媛  郭慧 《中国酿造》2019,38(11):125
探讨甜油和酱油中两种关键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还原糖的含量差异,分析原料不同、工艺相近的两种调味品特征指标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甜油和酱油存在的优势和缺点。结果表明,甜油中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谷氨酸低于酱油,甜油和酱油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5.86~23.21 mmol/L和31.69~46.04 mmol/L,其中谷氨酸含量分别为2.94~7.54 mmol/L和20.62~35.34 mmol/L;但每类氨基酸含量差距不大,比较协调;甜油中甜味氨基酸比例较大,为49.41%,酱油中的鲜味氨基酸比例较大,为71.19%;甜油中还原糖含量(14.24~27.53 g/L)高于酱油(4.80~8.26 g/L)。因此,酱油因高氨基酸和谷氨酸含量鲜味明显、口感厚重,适合烧制菜肴,而甜油口感协调、丰满,适合炒菜和凉拌菜;另外,甜油中高含量的还原糖含量能够改善菜肴质量、色泽和口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