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地沟油和甲醇汽油制备复合燃料可以将地沟油变废为宝,并降低燃料成本。本研究采用复配型乳化剂以及适当的助溶剂制备甲醇-地沟油微乳液,对其燃烧性能和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复合燃料具有较好的可燃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地沟油"碱法催化试制生物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初步探讨了以“地沟油”为原料,以NaOH为催化剂催化甲酯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所得产品具有较好的柴油机燃烧特性。  相似文献   

3.
地沟油生物柴油在发动机上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地沟油生物柴油的制备工艺、燃料特性、动力性、经济性、燃烧排放特性、使用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利用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具有与石化柴油相当的动力性、具有优于石化柴油的排放性,是实现地沟油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但是地沟油生物柴油在实际车用中仍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制备过程不完善,黏度过高,燃烧排放中NOX排放增加。解决上述问题有利于真正实现地沟油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采用滴加水法制备甘油解猪油微乳液,考察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制备温度及制备方式等因素对微乳液形成过程中最大增容水量的影响,并鉴别该微乳液的类型及测定其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以甘油解猪油为油相,在60℃的条件下通过磁力搅拌的方式制得的微乳液增溶效果最好,该微乳液呈油包水型,且澄清透亮,流动性好,此外氧化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甘油解猪油微乳液具有较好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鱼油微乳液并研究其特性。方法采用食用大豆油和丙三醇作为鱼油的油相溶剂,失水山梨醇油酸酯聚氧乙烯醚(Tween 80)和乳糖(9:1,w/w)为表面活性剂相,制备了O/W型鱼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法考察了盐度和pH对微乳液区的影响,测定了鱼油微乳的电导率变化和粒径大小,研究了微乳液的流变特性。结果该鱼油微乳液具有较好的耐酸性和耐盐性,平均粒径在10~100 nm之间,稳定性良好。流变特性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相和油相质量比为9∶1,含水量80%(w/w)的鱼油微乳液具有剪切变稀的流变行为,属于拟塑性流体。结论鱼油微乳液制备简便,稳定性良好,是包封鱼油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地沟油对人体的危害,鉴别地沟油的各种方法,制备肥皂,制备工业油脂、工业油酸、硬脂酸,制备生物柴油、生物基烯烃、生物塑料、油溶性有机稀土化合物、橡胶隔离剂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其中着重介绍了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鉴别地沟油和地沟油制造生物柴油发展前景与应用成果。总的认为地沟油的综合利用生产成本低,可以就地取材,就地使用,能够较好解决地沟油的出路问题,并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以肉豆蔻酸异丙酯为油相,吐温80-司盘80复配表面活性剂(HLB为6)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Km值为4∶1)制备了油包水型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抗氧化微乳液,并对其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进行考察。通过测定电导率鉴别微乳液类型,纳米粒度仪测定微乳液的粒径,考察25℃条件下贮藏时间对微乳粒径的影响,评价微乳液的稳定性。同时,采用氧化稳定仪测定EGCG微乳液在花生油和亚麻籽油中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微乳液外观澄清透明,在25℃贮藏条件下的稳定性好,放置50 d后微乳液的粒径变化小,放置期间未出现分层、破乳现象,并且在植物油中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均匀实验设计和正交设计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制备甘油二酯微乳液的最优配方,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通过粒径、不同温度的电导率变化和在水和电解质溶液中的稀释范围及离心稳定性来评价微乳液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成功制备了水包油(O/W)型甘油二酯微乳液,甘油二酯含量高达25%。所得甘油二酯微乳液粒径为95.8nm,在80℃以下有较好的稳定性,水稀释范围广,且物理结构不受食品体系中常见电解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胡元元  李飞  马永才 《染整技术》2009,31(9):33-35,41
筛选了三只硅油复配柔软剂,以EO数分别为5和9的两支脂肪醇乙氧基化物和乙二醇单甲醚为乳化剂,转相法制备硅油微乳液.重点考察了硅油的配比对织物亲水、手感、白度的影响.乳化剂的配比对硅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600:8803:1800=5:3:2,EM50:EM9:乙二醇单丁醚=3.2:4.8:2,硅油用量为微乳液质量的53.3%,乳化剂总用量为微乳液质量的26.7%时,可制得高浓、稳定、透明的硅油微乳液,配制的柔软剂整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微乳液主表面活性剂种类及配比、助表面活性剂种类、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比值及主表面活性剂与D-柠檬烯的比值对伪三相图面积的影响,通过盐度扫描优化了水相中Na Cl的用量,获得了微乳液最优制备工艺;通过动态光散射、电导率等对微乳液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硫酸钠、异构醇醚为主表面活性剂且三者质量比为1∶1∶1,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为2∶1,主表面活性剂与D-柠檬烯的质量比为2∶1,Na Cl用量为4.8%水溶液为水相时,得到的双连续微乳液微乳区面积最大;微乳液的粒径为51.8 nm,多分散指数为0.274,具有较小的粒径及较好的分散性,表面张力为27.3 m N/m,界面张力为0.09 m N/m,乳化、润湿和稳定性能优异;微乳液皮革脱脂剂对多脂绵羊酸皮的脱脂率高于市售皮革脱脂剂。  相似文献   

11.
以月见草油为油相,吐温80、月桂酸为表面活性剂制备水包油型的食品级微乳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微乳形态,动态光散射仪测定微乳的粒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苏丹Ⅱ含量,考察pH、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外观澄清透明,透射电镜观察为均匀球状液滴。微乳液在pH5~7时稳定性较好。在4℃和20℃贮藏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好,放置30d微乳液的粒径变化较小,微乳的包封率可达92.21%、91.89%,放置期间未出现分层、破乳现象。而在60℃下放置30d后微乳出现浑浊,包封率下降较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液对常见食源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特性.最低抑菌浓度实验表明,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35mL/L,具有良好的抑菌特性.通过微乳液及其组分的最低抑菌浓度、抑菌率等抑菌活性的比较,发现微乳液的抑菌特性主要依赖于其中的抗菌组分单辛酸甘油酯,而微乳液的包埋作用反而会减小单辛酸甘油酯抑菌性的抑菌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外观清晰透明、热力学稳定的食品级抑菌运载体系,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液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微乳技术在食品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微乳的概念、形成理论、组成以及微乳液制备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由于微乳液的特殊理化性质,使得这种新技术在食品化学领域具有相当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壳聚糖为壁材制备壳聚糖甘油二酯微乳液,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条件,并对壳聚糖甘油二酯微乳液的表面性质与温度稳定性、贮藏稳定性、氧化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甘油二酯微乳液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壳聚糖质量浓度3.44 mg/mL,三聚磷酸钠(TPP)质量浓度1.5 mg/mL,壳聚糖与1,3-甘油二酯乳脂质量比1∶2.79,壳聚糖溶液与TPP溶液体积比2∶1。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壳聚糖甘油二酯微乳液包埋率为66.53%,粒子分布均匀,粒径可达93.7 nm;壳聚糖甘油二酯微乳液有明显的壳核结构;壳聚糖甘油二酯微乳液在20~70℃的范围内有相对较好的稳定性,最佳贮藏温度为4℃,且包被很好地延缓了1,3-甘油二酯乳脂的氧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壳聚糖-丁香精油(clove essential oil, CEO)微乳液复合膜对猪肉的保鲜效果。方法 首先将丁香精油运载到微乳液中, 然后制备壳聚糖-丁香精油微乳液复合膜, 并探索复合膜的理化特征及其对猪肉的保鲜作用。结果 丁香精油微乳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均为62.5 μL/L ppm, 而纯丁香精油对这两种菌的MICs分别为500和125 μL/L, 说明微乳液技术提高了丁香精油的抑菌效果。随着添加到壳聚糖薄膜中的微乳液浓度增加(0, 0.5%, 1.0%, 3.0%), 复合膜的厚度、不透明度和色差均不断增加, 而水分活度却逐渐降低。其中, 复合膜的水分活度(0.486~0.536)低于允许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水分活度(0.610), 说明其适合作为抑菌包装材料。此外, 猪肉保鲜试验结果显示, 壳聚糖-丁香精油微乳液复合膜可以有效抑制猪肉冷藏期间总菌数的增长, 同时较好的延缓猪肉的脂质氧化。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复合膜理化特征较好, 可用于猪肉的防腐保鲜, 为丁香精油在肉制品保鲜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餐余地沟油前处理过程中所涉及的除杂、脱胶、脱色步骤进行了研究,并采集了四种不同来源的餐余地沟油,进行了实际应用考察。应用效果表明:本实验确定的前处理技术,对地沟油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能满足后续过程的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17.
制备茶多酚在亚油酸-水-乙醇体系的反相微乳液,使其成功地添加到亚油酸中,并研究该微乳液体系的相形为、电导率、粒径分布、流变及抗氧化能力等特性。结果表明:当油相亚油酸质量分数大于24% 时,可形成油包水型微乳液。该微乳液体系粒径均一,表现为剪切变稀的流变特征,且具有温度触变性。过氧化值测试结果表明:相比空白微乳液,水相添加0.01 g/mL茶多酚对亚油酸氧化的抑制率为68.32%,添加0.1 g/mL茶多酚对亚油酸氧化的抑制率为92.42%。  相似文献   

18.
选择甲醇作为水相,油酸作为乳化剂制备调和油微乳液。甲醇具有沸点低、易汽化、能源洁净、助表面活性剂作用的特点,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微乳化液。在甲醇质量分数为0.3以上时,所形成的微乳液为水包油型(O/W);0.3以下时形成的乳液为油包水型(W/O)。调和油-甲醇微乳化液最高储存温度是65℃。4℃冷藏后,部分样品出现分层,但恢复室温后仍为透明的微乳液。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含甘油解猪油的食品在贮藏过程中易被氧化的问题,向甘油解猪油中加入二氢槲皮素,制备负载二氢槲皮素的甘油解猪油微乳液,通过体外模型测定该微乳液的还原力以及对DPPH、ABTS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探讨含二氢槲皮素甘油解猪油微乳液的体外抗氧化性,同时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测定其消化性。结果表明:该微乳液具有一定的还原力及DPPH、ABTS、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且还原力及自由基清除能力均随着二氢槲皮素负载量的增加而升高,相关性显著;该微乳液经胃消化2 h后二氢槲皮素的保留率为79.25%,说明该微乳液能有效保护二氢槲皮素实现靶向性肠道输送,在肠道消化2 h后,微乳液的游离脂肪酸释放率达到73.85%,二氢槲皮素生物利用率达33.3%。综上,负载二氢槲皮素的甘油解猪油微乳液在食品工业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超声功率与时间和高压微射流操作压力与次数件对乳液温升、加权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等的影响,以寻找适合不同工艺需求的大豆分离蛋白物理改性方法。结果表明,经超声处理SPI乳液粒径呈现双峰分布,经高压微射流处理SPI乳液粒径呈单峰分布,说明高压微射流比超声处理的乳化均匀一致性好。超声(1200 W)能够提高SPI乳液的均匀一致性和乳化稳定性,但SPI微团尺寸缩减能力有限,处理时间过长则乳液发生再凝聚,出现SPI微团尺寸增大的现象。当乳液粒径较大(10~(-4) m级)时,瞬时(10~(-6) s级)高压微射流(35 MPa以上)处理形成高能量密度能够达到较好的微细化结果,加权平均粒径D_([3,2])和D_([4,3])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