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池塘养殖和野生捕捞是食用三疣梭子蟹的两种主要来源,本研究首先比较了池塘养殖与野生三疣梭子蟹可食部位(卵巢、肝胰腺、肌肉)的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滋味活度值和味精当量,然后采用电子舌对可食部位的整体滋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池塘养殖梭子蟹卵巢中核苷酸的滋味活度值显著高于(p<0.05)野生梭子蟹,池塘养殖梭子蟹卵巢中的IMP(肌苷5'-单磷酸)、GMP(一磷酸鸟苷)、AMP(一磷酸腺苷)显著高于野生梭子蟹(p<0.05),肝胰腺中的GMP和AMP、肌肉中的IMP均低于野生梭子蟹;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雌体肝胰腺、肌肉中的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野生,卵巢中则相反,卵巢中的呈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百分比均高于野生三疣梭子蟹,其中,野生梭子蟹中的苦味氨基酸对整体滋味贡献度较大,池塘养殖梭子蟹中的苦/甜味氨基酸对整体滋味贡献较大。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卵巢中的味精当量(EUC值=53.94 g MSG/100 g)显著高于(p<0.05)野生梭子蟹卵巢(EUC值=15.81 g MSG/100 g),野生梭子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EUC均高于池塘养殖个体;就不同组织而言,卵巢中的鲜味优于肝胰腺和肌肉。电子舌主成分分析表明池塘养殖与野生梭子蟹的肝胰腺滋味轮廓没有明显区别,但是卵巢与肌肉的整体滋味轮廓能够明显区分,且主要差异体现在第一主成分轴上。研究结果表明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卵巢整体滋味优于野生梭子蟹,野生雌体肌肉和肝胰腺的滋味优于池塘养殖个体,这些结果可为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的品质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比较2个不同海域野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肌肉的营养成分,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肌肉中的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元素、核苷酸、甜菜碱和胆固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标准进行营养品质评价,并针对营养组成、风味物质含量同产地之间的关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个不同海域的三疣梭子蟹在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甜菜碱等营养组成上差异显著.浙江台州海域野生雄蟹肌肉蛋白质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山东日照海域野生雄蟹,差异显著(P<0.05);浙江台州海域野生三疣梭子蟹肌肉中肌苷酸含量、甜菜碱含量均显著高于山东日照海域(P<0.05).研究发现,2个海域野生三疣梭子蟹肌肉中营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并对其风味及营养价值产生影响,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基因、摄食饵料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野生和养殖乌鳢肌肉的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野生和养殖乌鳢肌肉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野生乌鳢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乌鳢(P0.05)。野生乌鳢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c22:6(DHA)含量均高于养殖乌鳢,野生和养殖乌鳢肌肉中n-3/n-6的比例分别为1.21和0.65。两种乌鳢肌肉都检测到了17种氨基酸,养殖乌鳢肌肉中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野生乌鳢,野生和养殖乌鳢肌肉中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的比值分别为42.66%和42.28%,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的比值分别为74.40%和73.26%,均高于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模式,野生和养殖乌鳢肌肉的必需氨基酸评分(EAAI)分别为63.48和70.82。两种乌鳢肌肉中矿物质元素均以钾最高,养殖乌鳢微量元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乌鳢(P0.05)。因此,以低值野杂鱼饵料为食物来源的养殖乌鳢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分析和评价养殖和野生可口革囊星虫营养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养殖星虫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星虫(P<0.05),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星虫(P<0.05)。养殖星虫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低于野生星虫,其中呈味氨基酸、精氨酸和赖氨酸分别占44.12%、10.23%、6.17%和45.22%、9.85%、5.94%。养殖和野生星虫中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48.60%和53.04%,以C20:4 n-6含量最高,但养殖星虫的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低于野生星虫(P<0.05)。从养殖星虫和野生星虫中分别检测出40和41种挥发性成分,醛、醇、酮含量分别为30.10%、18.19%、13.47%和31.53%、18.50%、19.59%,均表现出脂肪香、蘑菇泥土味、草味,其中对风味贡献较大的是辛醛、壬醛、反-2-辛烯醛、反-2-壬烯醛、1辛烯-3酮和β-紫罗兰酮。综合比较,养殖星虫营养品质、腥味、香味特征略低于野生星虫。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杂色蛤加工废弃水煮液为原料,对不同煮制次数水煮液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等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次、二次、三次水煮液的固形物含量分别为0.84%、1.43%、2.35%,粗蛋白(32.02%~32.95%)和灰分(50.40%~54.60%)含量相对较高,粗脂肪含量(0.63%~1.07%)较低;总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占22.16%~23.38%;脂肪酸中EPA(20c∶5(n-3))和DHA(22c∶6(n-3))含量分别为8.85%~10.86%和6.52%~7.38%;游离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甘氨酸和丙氨酸,鲜味氨基酸为3.00~3.59 mg/g,甜味氨基酸为49.88~53.19 mg/g。杂色蛤水煮液中共检测到42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芳香族化合物4种、醛类2种,醇类1种,酮类1种,酸类1种,其余为烷烃类。杂色蛤加工废弃水煮液仍保留有丰富的营养和风味成分,对其进行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可提高产品附加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池塘养殖模式(pond)、稻田养殖模式(paddy)养殖的克氏原螯虾和野生(wild)克氏原螯虾肌肉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虾肉粗蛋白质含量表现为稻田组(84.42%)>池塘组(83.59%)>野生组(82.81%)(p>0.05);粗脂肪含量表现为稻田组(2.96%)>池塘组(2.22%)>野生组(1.48%)(p<0.05)。池塘组、稻田组和野生组虾肉中∑TAA、∑EAA、∑EAA/∑TAA、∑EAA/∑NEAA、∑DAA/∑TAA表现为,池塘组>稻田组>野生组(p>0.05)。根据AAS,池塘组、稻田组和野生组虾肉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Thr、Val、Val,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Met+Cys;根据CS,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Met+Cys,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Val、Thr、Val。池塘组、稻田组和野生组虾肉中分别检测出13种、14种和15种脂肪酸,其中∑SFA分为48.06%、44.03%、39.95%(p<0.05);∑MUFA分别为35.48%、31.03%、25.76%(p<0.05);∑PUFA分别为16.46%、24.93%、32.30%(p<0.05);n-3/n-6则表现为野生组(0.18)<稻田组(0.24)<池塘组(0.35)(p<0.05)。综上,养殖组(稻田组和池塘组)克氏原螯虾肌肉的综合营养价值比野生组更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甲酯化结合二甲基二硫衍生,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刺参体壁和内脏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根据脂肪酸甲酯的断裂规律和质谱特征,通过基峰离子确定脂肪酸甲酯的基本类型,再经特征离子和等效链长(ECL)等方法综合分析,从刺参中总共鉴定出50种脂肪酸和6种脂肪醛二甲基缩醛,以C_(16:0)、C_(16:1n-9)、C_(20:1n-11)、C_(20:5n-3)、C_(18:0DMA)、C_(20:4n-6)和C_(23:1n-9)为主,其中C_(23:1n-9)为海参特征性脂肪酸。刺参体壁和内脏脂肪酸的含量差异较大,体壁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21.32%)和脂肪醛二甲基缩醛(9.97%)的含量显著高于内脏(分别为9.93%和3.06%),而饱和脂肪酸(24.55%)显著低于内脏(39.54%)。刺参体壁和内脏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相近,分别为44.91%和47.47%,且以n-9型和n-11型为主,其中体壁的n-9型单不饱和脂肪酸(22.92%)显著低于内脏(31.57%),而n-11型单不饱和脂肪酸(10.73%)则显著高于内脏(4.75%)。刺参体壁和内脏含有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n-9型单不饱和脂肪酸,且体壁中富含C_(20:5n-3)、C_(20:4n-6)和缩醛磷脂,表明刺参在脂肪酸和脂质方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作为相关功能性脂质因子的重要膳食来源,对于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具有较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子鼻(E-nose)、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质联用(GC-MS)等实验方法,研究冻藏时间对三疣梭子蟹肌肉和卵巢中挥发性物质组成的影响,为三疣梭子蟹的贮藏加工,产品开发提供参考。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新鲜三疣梭子蟹肌肉的整体气味与冻藏后的气味差异较大,冻藏前期(1、3、5、7 d)的三疣梭子蟹肌肉整体气味相似,而冻藏后期(冻藏9、11、13、15 d)的三疣梭子蟹肌肉整体气味相似,三疣梭子蟹卵巢的整体气味变化情况和肌肉类似。从GC-MS的结果发现,新鲜三疣梭子蟹肌肉和卵巢中酯类物质含量较高,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酯类物质含量下降,烷烃类含量上升。相比于冻藏前期,冻藏后期的肌肉和卵巢风味物质中胺类物质含量上升。上述结果表明,冻藏后三疣梭子蟹肌肉和卵巢的气味与新鲜时不同;并且冻藏时间对这两个部位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养殖与野生大黄鱼品质的差异性,与现有主要养殖模式(深水网箱S1、围网S2、多通框网箱S3、池塘S4和筏式小网箱S5)中大黄鱼的外观、质构、基本营养、脂肪酸、氨基酸、风味物质和矿物元素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养殖和野生大黄鱼鳞片紧致、完整,体表光泽,粘液透明,眼球饱满;野生鱼的内聚性、弹性、咀嚼性、剪切力显著高于养殖鱼(p<0.05),养殖鱼间内聚性、剪切力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鱼的粗脂肪含量为9.76%,显著小于养殖鱼(10.74%~14.00%)(p<0.05),且其粗蛋白含量为21.02%,显著高于养殖鱼(17.05%~17.35%)(p<0.05);野生和养殖大黄鱼的脂肪酸组成中Σ饱和脂肪酸(SFA)>Σ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Σ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而野生鱼的Σ(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为12.84%、ΣPUFA(n-6)为2.15%和ΣPUFA(n-3)为14.22%,均低于养殖鱼;野生鱼的总氨基酸(TAA)含量为14.64%、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为7.40%、半必需氨基酸(SEAA)含量为1.31%和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为5.93%,均显著高于养殖鱼(p<0.05);野生和养殖鱼的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含量分别为0.80 μmol/g和0.98~1.03 μmol/g,在所有呈味核苷酸中最高。野生鱼和养殖鱼常量元素含量Ca>K>Na>Mg,微量元素Cu含量最小。野生和养殖鱼Zn:Cu,野生、S1和S2的Zn:Fe,均在合理范围内。本研究可为提升养殖大黄鱼品质和优化养殖模式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DHA/EPA比例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和肝胰腺中气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10):140-146
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和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是水生动物所需的重要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EPA比例对蟹类生长发育和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大,而对气味物质的影响尚未见报道。采用电子鼻(E-nose)和整体材料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MMSE-GC-MS)对不同DHA/EPA比例下各组中华绒螯蟹卵巢和肝胰腺的整体气味轮廓、气味物质含量及气味活性值(OAV)进行区分和比较。结果表明:(1)各组样品整体气味轮廓差异较大,第3组(DHA/EPA=2.30)、第4组(DHA/EPA=2.97)和对照组差异最小;(2)醛类是卵巢和肝胰腺中最主要的气味物质,第3组、第4组与对照组气味物质含量最为接近;(3)在卵巢和肝胰腺中,第3组的OAV值最高,对照组香气物质的OAV值最低,而不良气味物质(如三甲胺和2-戊基呋哺)的OAV值最高。以上结果表明,DHA/EPA比值为2.30左右有利于雌体河蟹香气物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配合饲料、杂鱼和混合饲料三种饲料,研究了不同饲料养殖对雌体三疣梭子蟹不同部位呈味核苷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并用电子舌对其整体滋味轮廓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合适的人工饲料来代替杂鱼。结果表明:混合饲料组和配合饲料组性腺中GMP(5'-鸟苷酸)、IMP(5'-肌苷酸)和AMP(5'-腺苷酸)含量均已达到杂鱼投喂水平,配合饲料组体肉中AMP含量和肝胰腺中IMP含量显著低于杂鱼投喂组(p0.05),混合饲料中仅肝胰腺的AMP含量低于杂鱼投喂组;混合饲料组性腺和体肉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均与杂鱼投喂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混合饲料组肝胰腺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分别是配合饲料组和杂鱼投喂组的1.44倍和1.21倍。综合分析表明,混合饲料组更为接近杂鱼喂养水平。电子舌数据同样显示人工饲料养殖雌体三疣梭子蟹会使其各部位滋味轮廓与杂鱼喂养有较小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野生与养殖鳡鱼肌肉的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野生鳡鱼和养殖鳡鱼的营养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鱼肌肉中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7779>0.05),而粗蛋白、粗灰分含量野生鳡鱼显著高于养殖鳡鱼(P=0.00115、0.00415<0.05),养殖鳡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鳡鱼(P=0.000215<0.05)。养殖鳡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为94.16,而野生鳡鱼则为66.03,其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野生和养殖鳡鱼肌肉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分别为4.25%和4.8%。综合所得结果,养殖鳡鱼氨基酸组成及结构、EPA+DHA含量均优于野生鳡鱼,但野生鳡鱼蛋白质含量与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优于养殖鳡鱼。  相似文献   

13.
以"西周密25号"哈密瓜为原料,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哈密瓜在15 mmol/L的草酸溶液中浸泡10 min,以室温(22±2)℃蒸馏水浸泡10 min为对照,待其表面水分完全晾干后,置3~5℃的冷库中贮藏42 d。定期测定哈密瓜果实冷害指数、细胞膜透性和果皮的其它生理指标。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15 mmol/L草酸处理可降低果实冷害指数和果皮的LOX和PLD活性及其蛋白表达,促进果皮棕榈酸(C_(16:0))和硬脂酸(C_(18:0))的相对含量(除35 d外)下降,提高果皮亚油酸(C_(18:2))、亚麻酸(C_(18:3))和二十碳四烯酸(C_(20:4))的相对含量及与膜结合的Ca~(2+)含量,抑制油酸(C_(18:1))相对含量下降,提高不饱和指数和不饱和度。草酸处理是通过提高与膜结合的Ca~(2+)含量,降低LOX、PLD活性和编码酶基因表达,减少膜脂不饱和脂肪酸降解,维持较高的膜脂不饱和程度,从而增强果实抗冷性,减轻哈密瓜果实冷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我国沪浙地区不同泌乳期(0~1,1~3,3~6和6~12月)母乳总脂肪酸、甘油三酯sn-2位脂肪酸和磷脂脂肪酸组成及分布。结果显示,随着泌乳期的延长,母乳脂肪中的中链饱和脂肪酸(MCSFA)、C_(12:0)和C_(14:0)含量逐渐升高,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C_(18:2n-6)(LA)和C_(18:3n-3)(ALA)含量先升高后下降,C_(20:4n-6)(ARA)和C_(22:6n-3)(DHA)含量先显著下降而后趋于稳定,而饱和脂肪酸(SFA)、C_(16:0)和C_(18:0)含量几乎没有变化。母乳脂肪酸在甘油三酯结构中的位置分布具有独特性:MCSFA、SFA、C_(12:0)、C_(16:0)、ARA和DHA主要结合在sn-2位上,而MUFA、C_(18:1n-9)、PUFA、LA和ALA主要分布在sn-1,3位上,且这种独特的位置分布几乎不随泌乳期的变化而变化。母乳磷脂脂肪酸中的ARA和DHA含量尽管在不同泌乳期之间有所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其在母乳总脂肪酸中的含量。研究结果为我国婴儿配方乳粉的脂质母乳化特别是结构母乳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1-MCP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膜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青"台湾青枣果实为材料,研究1-甲基环丙烯(1-MCP)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磷脂酶D(PLD)活性、脂氧合酶(LOX)活性和膜脂脂肪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台湾青枣果实脂肪酸组分按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油酸(C_(18:1))、花生酸(C_(20:0))、棕榈酸(C_(16:0))、亚麻酸(C_(18:3))、硬脂酸(C_(18:0))、十七烷酸(C_(17:0))。1-MCP处理抑制了采后台湾青枣果实PLD、LOX活性的升高,延缓了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上升而引起的膜结构和完整性的损伤,维持较高的细胞膜膜脂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不饱和度;同时1-MCP处理保持了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较高的细胞能荷值,增强了细胞膜的修复能力,最终延缓台湾青枣果实衰老导致的细胞膜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在养殖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滋味物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减缺试验和添加试验,采用三点感官评价法对其滋味物质进行比较研究,确定了养殖大黄鱼的特征滋味物质为Glu,Ala,Lys,Arg,Cys,AMP,IMP,TMAO,K+,Na+,Cl-和甘氨酸甜菜碱,野生大黄鱼的特征滋味物质为Ser,Pro,Lys,Glu,Gly,Arg,Cys,AMP,IMP,TMAO,K+,Na+,Cl-和甘氨酸甜菜碱。通过感官评价和电子舌分析,评价人工合成主体风味液、人工合成完全风味液和天然抽提液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的人工合成主体风味液都能很好地再现各自提取液的风味,验证了特征滋味物质研究的可信性,为大黄鱼及其加工品风味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肉类研究》2017,(7):11-15
以杂交猪和土猪的背部、腹部、腿部为原料制作川味腊肉,研究不同品种和部位的原料猪肉对川味腊肉脂肪氧化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猪及杂交猪的背部、腹部和腿部腊肉的酸价、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等氧化特性存在较大差异;脂肪含量在25.98%~62.27%之间;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花生一烯酸(C_(20:1))含量较高;同一部位的土猪和杂交猪腊肉的油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品种和部位的腊肉样品中硬脂酸、花生一烯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因此,原料肉的品种和部位对川味腊肉脂肪氧化及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倪逸群  吴娜  王锡昌 《食品科学》2017,38(2):127-132
研究中华绒螯蟹在蒸制过程中脂质及其脂肪酸组成变化与挥发性化合物形成之间的关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挥发性化合物。使用固相萃取法分离总脂,并对极性脂和中性脂中的脂肪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去除总脂对于中华绒螯蟹挥发性物质气味轮廓有显著影响,特别是醛类物质(己醛、庚醛、(E)-2-辛烯醛、(E,Z)-2,6-壬二烯醛、(Z)-2-癸烯醛、十一醛、十五醛)和酮类物质(2-壬酮)。在蒸制过程中,中性脂含量上升极性脂含量下降,而总脂含量变化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极性脂在蒸制过程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所降低。并且极性脂中减少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C_(18:1n-9c)、C_(20:1n-9)、C_(20:4n-6)和C_(22:6n-3)与总脂中的脂肪酸有相同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这些极性脂中的脂肪酸可能是在蒸制过程中,通过热氧化降解形成的醛类和酮类的风味前体物质。  相似文献   

19.
采用Folch 液回流提取投喂相同配合饲料的海水养殖花鲈和淡水养殖花鲈背部肌肉脂质,脂质经氢氧化钾-三氟化硼法甲酯化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海水养殖花鲈和淡水养殖花鲈肌肉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差异。海水花鲈肌肉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n-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EPA(C20:5 n-3)和DHA(C22:6 n-3)含量明显高于淡水花鲈,而饱和脂肪酸(SFA)、n-6 系列PUFA 和AA(C20:4 n-6)含量则低于淡水养殖花鲈。海水养殖花鲈和淡水养殖花鲈肌肉中n-6 和n-3 系列PUFA 比值分别为0.27 和0.42,均远低于HMSO(英国卫生部)推荐的最高安全限值(4.0)。  相似文献   

20.
采用质构仪和国家标准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稻田养殖红罗非鱼的品质特性和营养成分,并综合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稻田养殖红罗非鱼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9.01%±0.09%,粗灰分含量1.05%±0.02%,粗脂肪含量为1.58%±0.15%,粗蛋白含量为19.83%±0.64%。稻田养殖红罗非鱼的质构特性分析表明其肌肉结实有弹性。稻田养殖红罗非鱼肌肉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EAA)总量占氨基酸总量(AA)的40.17%,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67.14%,均符合FAO/WHO的评价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3.74,呈味氨基酸(DAA)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9.14%。稻田养殖红罗非鱼肌肉中共检测出15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4.13%、30.29%、35.58%;∑SFA:∑MUFA:∑PUFA比例为0.96:0.85:1,∑n-6 PUFA:∑n-3 PUFA为3.42。综上所述,相对于其他常见稻田养殖品种,稻田养殖的红罗非鱼营养成分均衡且肉质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