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液体冷媒除霜系统具有在除霜期间制冷过程连续,库温波动小,无需附加能耗的优势。为了探究分流器和集管对液体冷媒除霜系统性能的影响,在库温为-5℃和-15℃的工况下,分别采用分流器和集管供液的方式进行试验。对比分析库温的变化,除霜速率和蒸发器进出口温度压力的变化。结果发现:在-5℃的工况下,采用分流器的除霜时间为820s,集管为710s;采用分流器的库温最大升高值为5.5℃,集管为4℃。分流器的节流作用降低了进入蒸发器制冷剂的温度,造成除霜期间库温升高幅度增大,延长除霜时间。因此,对于液体冷媒除霜系统采用集管式分液方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液体冷媒除霜系统具有在除霜期间制冷过程连续,库温波动小,无需附加能耗的优势。为了探究冷媒除霜系统除霜时各试验设备的运行性能,分别对压缩机的功率、储液器供液和回气的温度和压力、双联冷风机的供液和回气的温度和压力以及库温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发现:在除霜时,压缩机的功率从1772 W下降到691 W,下降了61%,功率变化大;除霜冷风机供液与回气温差从7.0℃上升至17.9℃,制冷冷风机供液与回气温差从10.8℃上升至12.7℃,过冷度增大,回气过热度也在增大,流量在不断减小;冷风机不延时开启时,库温的最大波动值为9.3℃。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意见,为系统的进一步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液体冷媒除霜系统具有在除霜期间制冷过程连续,库温波动小,无需附加能耗的优势,可应用在低温低湿的空调系统中。为了探究液体冷媒除霜系统的除霜性能,在热负荷为2 kW,湿负荷为116 g/h的条件下,对系统结霜时的制冷量和除霜时环境室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测量。结果发现:霜的增加会使低温低湿空调系统的制冷量下降,影响控制效果。在整个除霜过程中,环境室内的温度波动值在5℃以内,相对湿度的波动值在15%以内,最大波动值持续的时间仅为100 s。  相似文献   

4.
将喷射器引入到高、低温冷库制冷循环中,分析比较了喷射器制冷系统和非喷射器制冷系统的性能参数,得出采用喷射器制冷技术不但可调节高温库的蒸发温度,而且也可使压缩机的回气压力得到提高,压缩机排气温度降低,单位容积制冷量上升,制冷系数提高。所以把喷射器制冷技术应用于多温冷库系统中,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运行的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了控制冷藏车厢内的温度波动,运用频域分析法对造成冷藏车厢内温度波动的4种温度扰动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车厢体积、当量换热面积、传热系数不变,减小系统交接频率,可对各温度扰动进行衰减;保持αF与ρсν的比值不变,可调整制冷机组运行频率及融霜频率处于系统衰减域,或使得制冷与融霜温度扰动的相角相同,达到对这两种扰动进行衰减的目的;减小车厢内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减少当量换热面积、减小车辆当量渗风孔面积越小、使车厢外表面颜色变浅、增大车速的变化频率等可达到降低车厢内温度波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冷藏陈列柜运行能耗,将自然冷源引入具有储能装置的冷藏陈列柜,对搭建的自然冷源食品冷藏陈列柜系统的5种工作模式(制冷机组单独供冷、制冷机组供冷+蓄冷、蓄冷罐供冷、自然冷源供冷和自然冷源供冷+蓄冷)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工作模式下,均能使柜内温度维持在-1~7℃之间,符合冷藏陈列柜食品冷藏要求。在制冷机组供冷+蓄冷模式下,以2.34 m3/h的乙二醇溶液对蓄冷罐蓄冷12 h后,蓄冷罐能够储存121 400 kJ的冷量,该冷量可使柜内温度在9 h内维持在-1~7℃之间。当室外温度低于-4.5℃时,可运行自然冷源单独供冷模式。当室外温度小于-8℃时,利用自然冷源对陈列柜供冷的同时可以对蓄冷罐蓄冷。运行蓄冷罐单独供冷模式和自然冷源单独供冷模式,能够使系统的能耗分别降低68.45%和55.42%。  相似文献   

7.
为了降低冷藏陈列柜运行能耗,将自然冷源引入具有储能装置的冷藏陈列柜,对搭建的自然冷源食品冷藏陈列柜系统的5种工作模式(制冷机组单独供冷、制冷机组供冷+蓄冷、蓄冷罐供冷、自然冷源供冷和自然冷源供冷+蓄冷)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工作模式下,均能使柜内温度维持在-1~7℃之间,符合冷藏陈列柜食品冷藏要求。在制冷机组供冷+蓄冷模式下,以2.34 m^(3)/h的乙二醇溶液对蓄冷罐蓄冷12 h后,蓄冷罐能够储存121400 kJ的冷量,该冷量可使柜内温度在9 h内维持在-1~7℃之间。当室外温度低于-4.5℃时,可运行自然冷源单独供冷模式。当室外温度小于-8℃时,利用自然冷源对陈列柜供冷的同时可以对蓄冷罐蓄冷。运行蓄冷罐单独供冷模式和自然冷源单独供冷模式,能够使系统的能耗分别降低68.45%和55.42%。  相似文献   

8.
正EKCW系列直流无刷风机盘管机组特点:(1)高效节能——电机采用EK专利直流无刷电机,电机能源转化率高达80%以上,电机转速调节精度可达1 r/min,配合EK空调高效换热器,整机比传统的交流电机风机盘管节能65%以上,可节省整个暖通系统能耗达14%~18%。(2)快速供冷供热——开机初始阶段,房间内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温差较大,机组的超强供冷(热)功能在短时间内将房间温度调节到设定温度,制冷(热)速度较传统风机盘管快30%。(3)恒温舒适——结合EK精确的环境控温技术,可以保证室内温度波动控制在±0.5℃。EKCW直流无刷风机盘管独创夜间睡  相似文献   

9.
《流体机械》2016,(6):66-71
空气源热泵因其供热效率高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室外换热器的结霜问题导致了其供热效率的下降。针对空气源热泵室外换热器单管的融霜过程,搭建了单翅片管融霜实验台,使该单根翅片管分别以结霜和融霜2种模式运行。融霜过程分别选择40,30,20,10,5℃的循环溶液,同时对融霜过程进行理论分析。试验以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循环溶液温度下,随着循环溶液温度的升高,融霜速率逐渐增加且变化趋势加快;循环溶液温度的高低对融霜过程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存在最佳循环溶液温度,可以使得除霜效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0.
针对熔融沉积(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3D打印过程中打印大斜率小截面结构时,因散热不良引起的层错位和坍塌问题,对传统FDM 3D打印机PID温度控制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将半导体制冷技术应用于3D打印过程温度控制之中,设计开发了一种功率可调型半导体制冷系统,对不同散热条件下发生层错位和坍塌问题的角度范围进行了测量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半导体制冷系统冷端温度最低可达3.1℃,其热端温度可控制在65℃以下,改善了大斜率小截面结构3D打印过程的散热条件;采用该制冷系统后打印试样发生层错位和坍塌的角度范围比无散热条件时发生上述问题的角度范围减小了50%以上,比普通风扇冷却条件下发生上述问题的角度范围减小了25%以上。  相似文献   

11.
马燕  臧润清  闫璟敏 《流体机械》2019,47(12):67-71
为测得间接冷却系统与直接冷却系统的性能对比,对两者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不同库温、载冷剂流量的工况下2种制冷系统漏冷量、传热系数等性能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间接冷却系统制冷剂充注量比直接冷却系统减少536.3 g。但漏冷量更多,并随库温升高、载冷剂流量减少而降低,在库温-15 ℃时,2种制冷系统漏冷量最小相差161.06 W。随库温升高,直接冷却系统传热系数及制冷量会升高,而间接冷却系统传热系数及制冷量随库温升高而减小,载冷剂流量增加而加大。-15 ℃的库温下2种制冷系统制冷量相差了610.46 W,而增大冷却器换热面积可使其达到直接冷却系统相同的制冷量。因此增大换热面积,选择最佳载冷剂流量对于提高间接冷却系统的制冷效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大长宽比冷板在机载电子设备中应用广泛。文中在现有风冷散热技术的基础上,同时采用均温板技术和非连续流道技术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大长宽比机载风冷均温冷板。对该风冷均温冷板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并与普通的风冷散热冷板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进行了散热试验,并与数值仿真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风冷散热冷板具有2 个特点:对冷却风资源利用充分,因而散热效率较高;工作时表面的温度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种航电设备的热设计进行优化,在高温55℃、自然散热条件下对航电设备进行试验,设备中的芯片出现过热保护,导致航电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利用热设计的方法,分别在航电设备的发热芯片上安装5A06铝板和铬青铜两种材质的冷板进行散热,使用FloTHERM进行热仿真分析和使用实物样机进行热测试后,均出现了发热芯片温度降至过热保护温度以下,航电设备在安装两种材质的冷板后都能正常工作,但根据安装两种材质的冷板的热仿真和热测试结果对比,认为安装铬青铜冷板的航电设备上的发热芯片温度更低,因此安装铬青铜冷板的航电设备具有更加优化的热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搭建的砂箱试验台试验分析了在单一工况蓄/取热运行模式对双U地埋管动态传热特性的影响。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建立三维动态传热数理模型,数值分析了单一工况运行模式下土壤分层和地埋管管径等因素对双U型地埋管土壤传热特性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单/双U型地埋管传热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一蓄/取热下,连续运行时土壤温度变化幅度随径向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蓄热时,进口温度为50 ℃和60 ℃的单位井深换热量要明显比进口温度为40 ℃时高;取热时,进口温度为4.2 ℃的单位井深换热量较进口温度为6.8 ℃时高。间歇蓄热运行模式下土壤温度波动幅度随开停比的减小而增加;间歇取热运行模式下在同一时间内开停比越小,土壤温度越接近土壤初温。模拟研究结果发现:在土壤分层下,双U型地埋管单位井深换热量较单U型地埋管单位井深换热量高19.87%;土壤温度均随地埋管管径的增加而增加,单U型地埋管以管径为32 mm时的单位井深换热量为最好,而双U型地埋管以管径为25 mm时的单位井深换热量为最好,前者单位井深换热量较后者低11.56%。  相似文献   

15.
为量化充冷管道外添加肋片对采用相变蓄冷技术的城市冷链配送小型冷藏车用蓄冷板充/补冷过程的影响,以相变材料(PCM)RT5 HC作为蓄冷介质,对PCM凝固过程进行计算,分析充冷管道上肋片数量、肋片形状、肋片厚度及相邻管道上肋片布置方式对充冷时间及蓄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充冷管道上设置肋片,蓄冷板充冷过程中液态和部分凝固的PCM被分隔为多个小区域,小区域内自然对流得到强化,同时相界面延长,传热面增大,冷量传递加快;与充冷管道上无肋片的蓄冷板相比,设置肋片使充冷时间大大降低,蓄冷效率ε得到极大的提升,而蓄冷量略有降低;当肋片数量由4条依次增加至6,8条时,对应的ε及肋片效率εf增长速率升高,而由8条增加至10条时,ε及εf增长速率下降;对比肋片截面形状,矩形肋片效率最高,为3.19;肋片厚度t增大对蓄冷效率的提升作用较小;相邻充冷管道上不同肋片布置方式对充冷过程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蓄冷板内充冷管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中通过实验研究了热管冷板在不同热流密度下的冷却性能。结果表明:当热流密度为16.7 W/cm2、29.6 W/cm2和46.3 W/cm2时,用热管冷板取代普通冷板能使热源的平均温度分别降低1.0℃、4.2℃和12.5℃,同一组件上不同热源的温度差异分别减小1.4℃、1.4℃和1.7℃。在未来高热流密度的雷达冷却场合,采用热管冷板取代现有的普通冷板,有望取得可观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冷库专用控制器,通过嵌入式软件与组态软件实现了冷库控制的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用于手动冷库、自动冷库、小组合库的控制,构成系统方便,并且由于其具有通讯功能,很方便的与压缩机组及其它的控制设备的控制器联网,构成一个全自动的制冷控制系统,并可方便的传输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冷库的全自动控制,节省能耗,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8.
针对以往重力再循环供液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放置冷库外部造成冷量损失的问题,设计了带有双蒸发管组冷风机且气液分离器放置内部的重力再循环制冷系统并与直接膨胀制冷系统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不同库温和不同冷凝温度对两种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压缩机功率等参数影响。结果表明,重力再循环采用双蒸发管组冷风机后,在库温-20,-25,-30℃工况下,相对于直接膨胀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增加8.81%,9.27%和10.51%,在冷凝温度20,30,35℃工况下,相对于直接膨胀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增加5%~10%,因此带有双蒸发管组冷风机的重力再循环在低温下运行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对由重力驱动的3k W,R404A/CO2制冷系统(CO2作为载冷剂)的CO2冷风机进行了试验研究。设计了2种不同的CO2冷风机,一种为只有一个通道的串联冷风机,另外一种具有两通道的并联冷风机,并分析了在不同充注量下2种结构的CO2冷风机的工作性能和蒸发温度波动的原因。通过分析降温速率、库内终温以及库内温度波动可知:和大串联结构相比,两通道并联系统的最佳充注量降低为950g(36.5%),相比减小了4.5%;当系统在最佳充注量下工作时,两通道的并联系统冷风机的传热系数增加到59.5W/(m2·K),相比升高了19.5%;冷库的最低温度降低了3.2℃,同时,系统达到稳定运行,冷库的温度稳定时所需的时间更少。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喷气增焓系统、改进的翅片管以及喷液旁通对空气源热泵热工性能的影响,并进行额定制冷、制热、融霜以及低温制热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喷液增焓能够改善低温制热时的热工性能,制热量能够提高5%~15%;翅片管的改进能够延长结霜时间,缩短融霜时间;制冷时的喷液能够有效降低压缩机吸排气温度,对制冷量和功率的影响极小。3种技术的使用,改善了机组在恶劣工况下的热工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