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速列车可调阻尼油压减振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根据列车运行状况实现阻尼特性的调整是高速列车半主动减振器的基本要求。文章研究设计了一种通过电液比例换向阀改变阻尼力的油压减振器,并对该油压减振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阻尼特性进行研究分析。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所设计的电液比例控制变阻尼油压减振器可实现阻尼力的无级调整。  相似文献   

2.
液压减振器是通过消耗机械能实现减振目的的装置,但目前其散热效果并不理想,温度升高导致了减振器整体性能下降。利用路面不平度激励模型、悬架系统振动模型、热量传递模型,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液压减振器的热力学平衡数学模型。综合考虑油液泄漏特性、密封特性以及液压减振器阻尼性能界定其许用油温。对液压减振器散热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且试验结果表明分析模型与设计方法正确,为减振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型风机油冷器温度控制要求,设计了“百叶窗”式连杆辅助油温调节结构,并对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调节叶片在在0°~90°角度范围内开启与闭合,实现对冷却风量的控制,达到调节油温目的。该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很好地实现风量对风机油温的调节控制,对大型风机油温调节提供了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汽轮发电机组运行、安装、运输,介绍了套装油管路的设计要点,以及润滑油系统所需的油压、油温、油质、滑销系统的顺畅、安装、运输等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一台大连产CPCD80型叉车,变矩器常出现油温过高、油压低、漏油、异响故障以及由变矩器引起的行驶无力。本文对这几种故障的诊断排除方法总结如下。1.油温过高(1)故障现象表现为叉车作业一段时间后,变矩器油温表显示超过120℃,用手触摸变矩器时感觉烫手。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高铁油压减振器的低温阻尼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从减振器油的品质入手,对两种分别注入物理特性指标接近但品牌不同的减振器油的高铁油压减振器样品,进行了低至-50℃的低温阻尼特性试验,定性分析了低温条件下减振器示功图产生畸变的机理;针对低温条件下阻尼特性的变化特点提出了其关键技术指标的评价和计算公式,通过对比两种减振器样品低温阻尼特性存在的显著差别,表明物理性能指标数据不能完全反映减振器油的低温品质,需结合产品试验来验证。因此,为了提高油压减振器产品的低温适应性,一方面需要加强高性能减振器油的研制,另一方面需要深入开展液压阻尼孔的低温流体力学理论与实验研究。为减振器产品的优化设计提供基础理论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油压减振器内部原理的基础上,从理论上研究了单循环和双循环减振器的刚度特性,得出了双循环减振器拉伸和压缩刚度特性优于单循环减振器的结论,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结论。  相似文献   

8.
简要阐述了油压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阀片式油压减振器的仿真模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通过仿真程序得到了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阻尼特性曲线,通过特性曲线的变化规律来分析影响因素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主要从橡胶节点刚度、油温、安装间隙、倾斜角度等方面对减振器阻尼特性影响进行分析,并基于SIMPACK建立我国某高速列车的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橡胶节点刚度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橡胶节点刚度越大,吸收的能量越多,但是节点刚度过大,车辆动力学性能则会有所恶化,故应选取一个最优范围;油温越高,减振器吸收的能量有所下降;由于减振器长期服役带来的安装间隙对阻尼特性影响很大,间隙越大减振性能越差;倾斜角度对减振器吸收的能量几乎没什么影响,对动态特性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减振器试验过程中,应当考虑油温、安装刚度以及安装间隙带来的影响,即减振器要注意散热,反力座刚度要足够大且无安装间隙。  相似文献   

10.
可调式线性油压减振器阻尼孔的精度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优化可调式线性油压减振器阻尼孔的设计,建立了各级阻尼孔的实际尺寸与相应典型工作点最大可调阻尼力之间的流体力学模型,分析了模型中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了对各级阻尼孔进行加工精度要求设计的方法。算例设计与试验研究表明,对算例油减振器各级阻尼孔的加工精度要求并不很高,但却优化了阻尼孔的设计,保证了油压减振器既有足够的调节余量,又有良好的额定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抗蛇行减振器油液温度对其动态特性和整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我国某高速动车组抗蛇行减振器进行了试验和动力学仿真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油液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减振器吸收的能量、减振器动态阻尼及动态刚度随油液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而当油液温度超出抗蛇行减振器油液正常工作范围时,减振器吸收的能量、减振器动态阻尼及动态刚度随油液温度降低而降低。仿真结果表明,在油液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蛇行临界速度随油液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而当油液温度超出正常工作温度范围时,蛇行临界速度随温度降低而降低,油液温度对车辆平稳性、安全性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铁路车辆多级拟合线性油压减振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液压流体力学理论,对铁路车辆线性油压减振器的多级拟合原理和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其动态数学模型,提出采用动态模型法设计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试验应用软件。动用以上设计理论和开发工具进行了算例设计,工程测试结果表明,算例减振器达到了预期良好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13.
可调式线性油压减振器的许用磨损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减振器的寿命、材料、密封设计以及维修工作提供依据和检测标准,以可调式线性油压减振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许用磨损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减振器阻尼性能受其关键磨损量影响的数学关系模型,对关键磨损量影响阻尼性能的数值分析结果、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以额定典型工作点最大可调阻尼力允许下降的极限值为目标,对油压减振器的许用磨损量者了求解。给出了试验验证的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14.
减振器双节流孔闭式油路稳态行为特征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汽车减振器工作状态为基础原型,用高级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双节流孔闭式油路稳态模型,分析了不同阀振速度下减振器模型的内部流场、压力场、剪应力场分布的变化规律,为复杂闭式油路边界形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分析了计算了此模型中节流孔壁剪应力与减振速度的函数关系以及壁压力与节流孔长度的关系,为以后的节流流孔阻尼力计算提供数值基础。  相似文献   

15.
液力减振器油液物性与工况参数的离散性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弹流润滑理论,油的特性是压力和温度的函数,本文用分域离散法对汽车液力减振器内部油液物性和工况参数进行耦合处理,从而实现减振器阻力特性的理想模拟,并详细分析了压力和温度与减振器关键部位节流孔物性和结构参数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双螺杆压缩机在不同喷油工况下流场力学特性和优化喷油效果,建立了双螺杆空压机工作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和多相流(VOF)模型对螺杆压缩室内的油分布和温度场进行研究。通过对喷油口的直径、位置、个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2个喷油口注油比单个喷油口注油存在明显优势,单侧喷油即使增加喷油量,对油液分布影响不大且会增加功率;双侧喷油使得压缩机腔室油液分布和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在相同的喷油量下,双侧喷油比单侧喷油降低1.27%的功率。  相似文献   

17.
叶片式液压减振器内部流场特性对减振器的阻尼工作性能优劣至关重要。根据叶片式液压减振器结构特性及工作原理,建立叶片式液压减振器无缝隙流场仿真模型与有缝隙流场仿真模型,并考虑减振器的粘温特性,确定减振器的流场特性,为准确研究减振器阻尼特性奠定基础。模拟得到了叶片式液压减振器模型在不同速度激励、油液温度下,相邻高、低压腔内压差大小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缝隙与油液温度对流场特性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进行叶片式液压减振器内部流场特性分析时,需要重点考虑,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叶片式液压减振器内部的流场特性与工作性能。该研究的研究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类型液压减振器的内部流场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为了抑制油液减振器气穴现象的产生,分析了减振器复原和压缩过程中气穴的生成过程。基于CFD数值方法,建立了较高精度的减振器三维流体模型和流体网格模型,在Fluent流体软件中进行了仿真分析,获得了油液减振器气穴产生的具体位置和分布情况,分析研究了不同温度对气穴产生的影响,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气穴现象主要分布于减振器节流阀片周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气穴现象更加明显;其他因素不变,油液的温度越低,气穴现象更加严重。此方法为降低油液减振器异常振动噪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modeling, and testing of a hybrid damper for semi-active suspension.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conventional passive oil dampers using a magneto-rheological (MR) accumulator that consists of a gas accumulator and an MR device. The level of damping is continuously variable by means of control of the applied current in an MR device that is fitted to a floating piston that separates the gas and oil chamber. A small MR device is used to resist the movement of the floating piston. At first, a mathematical model that describes all flows within the damper is formulated and developed in Matlab/Simulink. The MR device is also devised. A mathematical model is adopted to characteri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 The formulas derived for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damper force are combined into a full damper model. The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R device to a conventional passive oil damper is tested in a manufactured test environment and evaluated in terms of the damping force vs. the piston velocity. From the results, it is possible to ascertain the MF device’s capability to work as a damper that can supply a variable damping force. Moreover, this research affords a lot of new information about the applicability of MR devic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damping fo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