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设备工程》2015,(2):70-71
公司简介江西维东山设备有限公司始建于1988年,是具有26年历史,专门从事水力旋流器的开发、研究、设计、生产,并不断开拓在各个领域应用的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科技型实业公司。26年来,公司以科技领先,密切与大专院校及科研设计单位合作,面向矿山不断开发选矿新产品。公司开发的水力旋流器采用"固、液、气、三相流体同时并且相对运动产生分级原理"和"伺服基圆流体渐缩线"原理,具有分级效率高,生产能力大,使用寿命长,且体积小,能耗低的特点。其先进的设计、科学的工艺、精湛的制造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各项技术指标均大大优于国内同类产品,该产品曾先后于1993年至2009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相似文献   

2.
水力旋流器盖下短路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旋流器顶盖下流体流速的分析,得出了浓度的变化会引起旋流器盖下流流体流型变化的结论,并提出了减小盖下短路流的方法,为旋流器分离性能的提高和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高速、低温工况下的液膜密封气液两相流现象,基于均相流体理论,构建了液膜密封相变模型,分析了流体膜两相流动特性和工况参数对相态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空间发散是槽区相变的主要因素,相变的吸热散热导致温度场显著变化;转速升高时,流体动压增强,温度升高,相变范围扩展,相变速率增大;介质温度升高使流体动压减弱,汽化吸热...  相似文献   

4.
《流体机械》2016,(5):8-12
应用FLUENT流体动力分析软件,对脱水除油一体式液液分离旋流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底流背压、溢流背压对旋流器速度分布、流量分率及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流背压和溢流背压对旋流器流量分率的影响可归结为压降比的影响;底流背压和溢流背压对旋流器分离效率的影响可归结为底流分率的影响;牛顿效率比传统的除油效率和脱水效率更能全面地表征旋流器油水分离的性能。随着底流分率的增大,牛顿效率先升高再降低,存在一个最佳操作点。研究结果及新的表征方法对旋流器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气液耦合激振方式,通过控制气路和液路交替产生的高压脉冲两相振荡流,利用其产生的激振力实现对液压系统管道内壁的污染物去除。首先,建立了高压脉冲两相流动力学模型,开发了气液脉冲两相流试验系统,利用Ansys Fluent模块进行数值模拟与仿真分析;其次,湍流模型采用k-ε二方程模型,气液两相流采用流体体积函数(volume of fluid,简称VOF)模型,用Simple算法对双流体控制方程组进行迭代求解,对气液脉冲两相振荡流的压力场、速度场及流态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压力变送器和数据采集卡对气液入口处不同流体压力下管道中部的混合流体激振压力进行测量,对实测压力信号进行滤波,并与数值模拟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混合流体激振压力随着进气口和进油口流体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变化趋势与数值模拟基本吻合;在气液交替混合过程中,随着通气时间的增加,混合流体激振压力逐渐增大。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揭示了气液脉冲两相流的动力学特性,为气液两相流激振的可控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管中绕流试验是为解决大流场下流体能否流入敞开的管道以及其流入管中流体的量提供依据。管中绕流的试验装置的设计实现了管中绕流试验,也为工程上管流的研发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该装置包括:外围大管道、中心小管道、弹簧、螺栓、测压管。  相似文献   

7.
输送泥浆、矿浆、灰渣、纸浆等的杂质泵,实际上都运行于固相物和液相物混合的二相流体环境之中,应该按照二相流体的运动规律来设计。70年代中期,蔡保元教授提出杂质泵运行环境中存在着固相、液相二个速度场的理论和二相流泵的设计方法,被公认为是国际杂质泵设计理论的一大突破,他的发明——离心泵的二相流设计方法及运用,荣获1989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相似文献   

8.
曹鹏  冯进  杨巍  钟静 《机械》2011,38(3):22-26
简要地介绍了液-液旋流分离器的工作原理、优点和应用.对旋流器进行几何建模,并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和定义边界条件.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方法,并采用RSM模型对污水除油旋流器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液-液两相流场进行了研究,得出分离器内部的速度场、压力场、粒子轨迹分布和各相体积分数分布图.初步揭示了液-液两相分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采用新型的激光测量仪器—粒子动态分析仪(PDA)对水力旋流器内固液两相流中的固粒速度场及其粒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测试,首次获得了旋流器内固粒浓度的实测分布规律;并对涉及到水力旋流器分离机理的固相粒子分离过程、“溢流跑粗”、器壁易受磨损的主要原因等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两相流模型受到双曲线性质的影响,因为很难获得雅可比矩阵的简洁解析表达式,从而限制了开发Roe型黎曼求解器。针对管道气液两相流流动现象,利用一维气液两相流漂移流模型,建立了管道一维气液两相流控制方程,采用基于时间的限制器,使用Lax-Wendroff方法求解方程组,并以此开发了数值求解器。以垂直管中油气两相流为模型算例,计算了不同时刻的管中沿管道方向的含气率分布,通过分析比较,文中采用的漂移流一维气液两相流模型和数值算法能够满足管道一维气液两相流流动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以应用静压支承原理的锥形配流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锥形配流副配流面间流体流动原理,对比研究了长阻尼孔型和短阻尼孔型节流阻尼对锥形配流副的平衡位置和润滑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短阻尼孔压差与流量呈非线性关系,应用短阻尼孔节流方式的锥形配流副具有更小的泄漏量,有效降低了功率损失,提高了容积效率.  相似文献   

12.
阐述离心式固液两相流泵的叶轮设计的方法,分析了基于不同两相流理论的叶轮参数的选择方法,指出叶轮型线设计是固液两相流泵设计的重要环节,并阐述了基于边界层理论的叶片型线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多相流是研究不同相态或不同组分的物质同时存在并具有明确分界面时的流体流动及其热、质传输过程规律的科学,两相掺混是多相流形成的起始阶段,其研究尤为重要。重点研究了两相掺混技术中的气气掺混、气液掺混两个方面,提出了掺混机理,分析了掺混过程,并对其在燃气轮机装备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固液两相流泵是运用普遍的流体机械。泵的性能参数影响泵的效率与使用寿命,基于此,研究固液两相流的介质特性和泵结构参数对泵性能参数的影响,对测试系统中的硬件、软件系统、试验管路、关键仪器仪表的选择进行了设计搭建。利用由Lab VIEW与PLC组成的固液两相流泵性能参数的测试系统,完成固液两相流泵性能参数影响因素的判定。  相似文献   

15.
张凯钊 《水泵技术》2005,(3):48-48,11
固液两相流泵叶轮内流体可视化和压力变化的测定[日],家用自动给水泵装置[日],燃油、滑油大量处理用泵[英],气体和液体用微型泵设计[英],渣浆泵系列的开发[英]……  相似文献   

16.
李坤  李雪斌 《流体机械》2013,(6):1-5,32
确定旋流器操作参数与结构参数的关系以及建立操作参数的数学模型对改善其分离性能是至关重要的。底流分率能够准确体现其分离效率与分离效果。通过准确的试验数据在较大尺寸范围内研究其操作性能,重点考察了各种结构尺寸、流量、压力降对底流分率的影响;拟合确立了旋流器底流分率的最终数学模型,为旋流器的设计、数值模拟提供了准确而可靠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离心式固液两相流泵叶片形状对流体动力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给出了考虑离心力作用时的叶片近壁表面固液两相流体粘性流动的分析方法,以实泵为例从理论上分析和阐述了叶片形状对流体的动力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对比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明确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泵的水力效率及其动力性能和理论扬程。同时给出了叶片型线的优劣评价依据和如何实现或获得一条合理叶片型线的方法。所得结论对离心式固液两相流泵叶片型线的选型和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内液固两相流泵的设计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宗沼 《流体机械》2006,34(3):32-38
对液固两相流流动理论和流动模型做了简要的叙述,并介绍了国内用两相流理论设计渣浆泵的主要方法,对各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渣浆泵设计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固液两相流体弹流润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微极流体理论,考虑流体的可压缩性,建立线接触微极流体动力润滑的基本方程,进行固液两相流体稳态流动弹流润滑数值分析,获得了润滑油膜压力、形状以及摩擦力分布,分析了微极参数对润滑性能的影响,并与不可压缩流体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固液两相润滑流体较单相牛顿流体,在增加膜厚、提高承载力方面有显著的作用,而接触表面的摩擦因数有所降低,流体的可压缩性降低了油膜压力与油膜厚度。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外对肠道机器人的研究都是针对单相液体流环境,而肠液中实际存在食物残渣,肠道环境应为液固两相混合流体。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计算了在液固两相混合流体中,内螺旋胶囊机器人轴向推进力、周向阻力矩和管道内壁所受最大压力等运行性能指标,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液固两相流中,机器人轴向推进力和周向阻力矩基本都随着固相颗粒尺寸和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而管道内壁所受最大压力随之增大;在液固两相流环境中机器人运行性能指标均低于单相液体流环境。实验证明在液体管道环境中,加入固相颗粒将降低内螺旋胶囊机器人运行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