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阐明了产品检测的目的及其在企业信息化中的意义,分析了产品检测信息建模技术,论述了检测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连接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建立了产品制造信息的检测和管理模型,并在实际工厂中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2.
段晓坤  吴波  赵秀林 《机电工程》2012,29(9):1007-1010,1035
针对现有虚拟装配建模方法不能为装配序列规划提供完整模型信息的问题,分析了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建模方法在虚拟装配应用中的优、缺点,根据装配序列规划的要求,结合两种建模设计方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混合设计方法建立产品的装配模型。该方法采用自顶向下建模方法进行了产品总体设计,使装配模型具有产品的结构层次关系信息;在产品细节设计上采用了自底向上建模方法,使装配模型具有零部件的约束关系信息,得到了完整的产品装配模型信息。通过建模应用实例,验证了混合设计建模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模型信息的易提取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混合设计建模方法得到的模型,能够满足虚拟装配对产品装配模型的要求,可以为虚拟装配序列规划提供完整的模型信息。  相似文献   

3.
虚拟制造要求产品模型在多学科无缝集成仿真中能够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可重用性 ,传统的产品模型难于满足这一需求。基于虚拟制造对产品建模的要求 ,本文采用特征、零件和装配三个层次的产品定义单元 (PDU)构造产品设计模型 ,基于SUMM元建模技术实现模型间的互操作。虚拟制造各种应用模型可以由此设计模型衍生而来 ,较好地解决了现有产品模型语义信息缺乏的问题 ,并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扩充性、可重用性。  相似文献   

4.
机械产品基于装配语义的变形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品建模技术是企业为赢得市场竞争而采取的不同战略的共性关键技术,它覆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产品的建模包括产品模型和产品建模过程链。产品模型包括设计模型、技术信息模型及工艺过程模型。本文提出机械产品基于装配语义变形设计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敏捷制造系统中产品信息建模和访问控制建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面 向对象的分解准则。并阐述了本文所提出的产品信息模型和访问控制模型具备可重 构性和可重用性,能够满足制造系统敏捷性要求。  相似文献   

6.
协同产品开发链是大批量定制环境下的分布式产品开发网络。当前许多产品建模方法没有考虑到当前大批量定制的生产环境以及协同产品开发过程对产品模型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介绍了协同产品开发链及其工作模式,并对当前的主要产品建模技术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协同产品开发链的内涵及其对产品模型的要求。产品开发链成员之间进行协同开发的关键是产品配置模型,讨论了面向协同开发的集成产品信息模型及模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产品配置模型在开发链产品模型中的作用,此外还介绍了集成产品模型的功能结构和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7.
<正>1概述GB/131053—2014《机械产品逆向工程三维建模技术要求》规定了机械产品逆向工程三维建模的一般要求和详细要求,以及逆向工程三维模型的精度评估要求和发布与应用。适用于机械产品逆向工程三维建模中的数据测量、处理、模型重构、模型精度评估、模型发布和应用。2术语和定义GB/T 24734.1《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  相似文献   

8.
罗燕 《现代机械》2000,(1):14-16
本文分析了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提出基于面向对象和STEP技术建模可以满足产品建模发展的需要,并分析了基于面向对象和STEP技术建模的特点,针对注塑模开发了集成产品信息模型。  相似文献   

9.
为了弥补协同设计中产品信息建模对企业内管控集成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使用管控系统间集成通用标准SP95进行产品建模.通过分析协同设计环境对产品信息模型的要求,比较了SP95与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在产品信息建模的利弊,探讨了基于SP95的产品模型在协同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阐明了SP95的广阔应用前景和局限性.最后,结合线束行业协同设计的需求,在详细分析线束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SP95标准的产品信息模型,并对提出的理论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10.
协同产品开发链是大批量定制环境下的分布式产品开发网络。当前许多产品建模方法没有考虑到当前大批量定制的生产环境以及协同产品开发过程对产品模型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介绍了协同产品开发链及其工作模式,并对当前的主要产品建模技术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协同产品开发链的内涵及其对产品模型的要求。产品开发链成员之间进行协同开发的关键是产品配置模型,讨论了面向协同开发的集成产品信息模型及模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产品配置模型在开发链产品模型中的作用,此外还介绍了集成产品模型的功能结构和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全波形激光测距中存在的幅相误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幅相误差改正方法。利用非合作目标探测信息,通过提取回波波形的形状信息、能量信息、梯度信息、对称性信息及距离信息特征参数,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对特征参数进行分级,建立多回波特征信息与幅相误差改正的神经网络模型以校正全波形激光测量中各通道幅相误差的影响。实验使用5%、20%、60%、80%标准反射板及激光采集模块在室内对7种距离进行数据分组采集和处理,并与传统测量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小全波形激光测量中幅相误差的影响,测量精度提高了51.2%以上。  相似文献   

12.
某公司异氰酸酯和聚醚项目MMDI精馏塔在试运行过程中,发生隔板变形,使分离操作无法进行。采用有限元方法,考虑中间隔板完全无缺陷、有初始不平整缺陷和有初始应力3种情况下,隔板塔分别在温度加载、卸载、再次加载条件下的变形,根据计算结果,分析隔板变形的主要因素,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不接触电极探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不接触电极电法测量的基本原理,分析视电阻率测量与视阻抗探测方法,进行视电阻率模型试验;提出视阻抗测量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金属和非金属异常体模型试验,验证了视阻抗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可以适用于不同环境探测,区分介质的导电性差异和介电性差异,为工程探测提供一种快速、方便、准确的多参数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轨道空间线形检测是保障列车运行安全的一项关键技术,受陀螺仪及加速度计的累计误差的影响,使得基于常规的惯性单元的轨道线形检测方法在低速连续运动测量下精度较低。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与惯性信息多传感器融合的轨道空间线形检测方法。通过分别建立惯性测量单元与机器视觉转换矩阵,倾角仪与惯性测量单元旋转矩阵及惯性测量单元与机器视觉平移关系矩阵,将动态测量数据转换到世界坐标系下,实现多传感器间的融合定标。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将机器视觉与惯性信息进行融合,提高检测精度。最后,通过搭建测量平台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小于0.5mm且标准差低于0.3。与常规惯性测量方法相比,测量精度提高近10倍。  相似文献   

15.
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引用到火灾探测领域,介绍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多个测量周期的信息融合(时空信息融合)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多个火灾探测器的信息融合。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与单个传感器相比,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时空信息融合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6.
语义信息可以使机器人更充分地理解未知环境,为更高级的人机交互和完成更复杂的任务奠定基础。为了能够使移动机器人实时地创建语义地图,在Jetson TX1嵌入式电脑上开发了一种轻量级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模型,在保证了检测精度的同时,实现了高效的目标检测功能。并利用了视频流中的帧间光流信息,使用运动信息指导传播算法降低检测算法的漏检率。对于Kinect传感器生成的深度图像有黑边、黑洞等缺陷,使用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UDA)技术开发了一种实时的深度图像修复算法。利用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技术,实现移动机器人底层的定位、导航、地图创建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使用贝叶斯推理框架,同时融合了环境的度量信息与视觉识别信息完成了语义地图的创建。经过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实际的、复杂的室内环境下可以使移动机器人实时地创建语义地图。  相似文献   

17.
激光光斑中心检测是光学测量中常用的关键技术。检测算法的精度及速度直接影响了测量的精度及速度。针对外场环境下干扰较强的特点,研究了重心法、Hough变换法以及圆拟合算法,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提出一种改进的激光光斑中心检测算法,提高了中心检测的精度、速度及抗干扰性,可用于外场环境的实时光学测量。  相似文献   

18.
遥感图像双角度偏振大气校正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一种双角度偏振大气校正仪航空样机用于卫星遥感图像数据的定量化。该仪器通过时间同步和空间覆盖的探测方式获取被校正图像对应的角度、光谱、偏振三个维度的大气信息,实现气溶胶和水汽的高精度参数的反演;将反演获取的大气参数作为输入条件,利用辐射传输模型进行遥感图像的高精度大气校正。仪器采用天底(0°)和前向(55°)两个方向观测,具有8个探测波段,覆盖可见到短波红外(0.49~2.25μm)波段,其中5个波段具备偏振探测能力;采用高精度一体化结构设计保证各偏振探测通道的视场重合精度,降低偏振探测目标不一致引起的偏振测量误差。实验室定标和测试结果表明,偏振波段的视场重合度优于95%,偏振测量精度优于1%(偏振度DoLP=0.3),满足仪器设计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simple algorithm for misfire detection in reciprocating engines. The algorithm, based on an energy model of the engine, requires the measurement of the instantaneous angular speed. By processing the engine dynamics in the angular domain, variations in the working parameters of the engine, such as external load and mean angular speed, are compensated. A dimensionless feature has been abstracted for evaluation of the combustion as well as compression process of each cylinder. The proposed technique is expected to be easy to implement and t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on-line monitoring of the in-cylinder processes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相似文献   

20.
在日益趋向成熟的工业信息时代,做为测量压力的一次元件,压力变送器、压力传感器在机械、冶金、矿山、航空、航天,航海等各个领域得到最广泛的应用。随之而来的各种检查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变化,检定、检测手段更加简单方便,检定、检测能力在逐渐增强,检测时间逾加快捷.检定的系统误差也变得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