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5篇
轻工业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对绽放莲花餐巾折叠原理与扎染防染染色工艺进行探析,总结出餐巾花型的实现过程与扎染防染工艺中折叠扎染法操作流程的相似性。以绽放莲花餐巾折叠法为例展开餐巾折叠技法在传统扎染防染工艺中的应用,其目的是找到如何将餐巾折叠原理运用到扎染防染染色工艺中的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表明餐巾折叠法在扎染防染工艺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拓展了扎染防染工艺操作方法,创作出更多丰富多彩的纹样,并探析餐巾折叠原理运用到扎染防染染色工艺中会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家用纺织品的需求不仅仅限于使用的范畴,更追求其设计与美观。新中式风格的流行,说明了中国传统风格创新的必要性,也体现了宝相花纹样再设计的深刻意义与广阔的市场前景。文章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宝相花纹样,经过对其构成、颜色、内涵特点的提炼,使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将其与家用纺织品有机结合,探寻宝相花再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唐扬  张毅  单筱秋  杨丽 《丝绸》2020,57(1):108-115
汉代铜镜上的植物纹样是农耕社会背景下,中国本土早期的自然观、宗教与汉代经济政治、审美意识交融共生的产物。文章结合汉镜的图像资料,绘制植物纹样的形态,根据形态特征对汉镜上植物纹样的类别进行总结归纳,并从艺术设计审美的角度对它的布局功能、形神表达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最后结合现代设计构成理论探究其在当代丝织品中传承与应用。研究表明,汉镜植物纹样的类别主要包括四瓣纹、草叶纹、花卉纹、仙草纹四种,其造型概括抽象,构成多变,气韵生动。设计实践验证,汉镜植物纹样可以通过现代设计在当代重新焕发活力,这对其他传统纹样融入当代生活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宝相花纹样是一种中国传统植物纹样与外来宗教文化相结合的植物纹样,在中国古代纹样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对宝相花成因的研究自是不能离开讨论佛教东传的过程,文章试图以佛教东传为时间节点,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以及织物、瓷器、陶器、壁画等文物,研究佛教传入前、佛教传入初期以及佛教发展鼎盛时期三个时间段内的宝相花纹样发展过程。从而解析莲花图案从本土植物图案演变到了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宝相花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根据谢尔宾斯基地毯图案的构成原理及特点,文章提出了利用配色模纹及表里换层组织两种织物结构设计方法织造的可行性方案,并尝试运用两类不同组织结构设计方式与不同色纱共同配合织造谢尔宾斯基地毯图案。通过半自动多臂织机织出织物小样,试织图案效果明显,织物图案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规律性。同时对两种织物结构设计方法得到的织物试样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面料市场开发提供参考价值。通过研究,得出其在织物面料中的潜在优势,也意在提供一种织物图案设计方法,丰富织物组织图案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6.
针对南通芦扉花色织土布工艺面临绝迹失传的问题,运用文献查阅、田野调查等方法,探究南通色织土布历史发展轨迹,并搜集大量芦扉花布样进行归类,对芦扉花的艺术特色、图案特点、影响因素作了归纳研究。芦扉花布图案题材来源于日常生活,形式简单却变化多样,主要以点、线、简单的几何纹样组合而成,用色简单,主要选用蓝白2色,给人素净朴实之美。文章通过记录、整理、研究分析芦扉花布的特色,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格纹织物在当今市场的流行以及苏格兰格纹织物编织方法缺失的问题,运用文献查阅的方法,探究苏格兰贵族格纹织物的织造方法。通过搜集大量的格纹织物样品,分析其组织结构、纱线色彩配置并进行归纳总结和创新设计,采用多臂织机SGA598型半自动小样机织造出具有彩虹色外观的格纹织物样品。  相似文献   
8.
刘春晓  单筱秋  张毅 《丝绸》2020,57(4):112-118
唐代团窠动物纹样在中国古代装饰纹样演变历史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文章从唐代团窠动物图形元素的色彩、纹样及工艺角度出发,分别对其色彩运用方式、图形造型特征与工艺技术呈现三部分进行剖析,总结唐代团窠动物纹样元素的艺术特征。同时,以丝巾造型发展和图案创新两部分为探索方向,结合形状文法以联珠对鹿纹为装饰元素主题,总结出唐代团窠动物图形元素在丝巾产品中的创新方式。力求唐代团窠动物创新图形能与丝巾产品完美结合,也为其他传统纹样在丝巾产品中的运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地域与艺术传承方面,探索淄博市起凤镇传统老粗布纺织工艺的振兴之路,以发展现状和工艺特点为背景,借助当地旅游业的兴起,从手工艺品的跨界联合、景区文创产品开发、加强品牌推广与销售模式的创新三部分阐述老粗布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胡汉文化大融合的唐代,陵阳公样作为时代流行纹样,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在丝路通商、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陵阳公样的本土化发展是东西方装饰艺术融合的标志。通过对东西方早期装饰图案的分析,按照年代顺序,梳理出丝路通商之前陵阳公样图像形式在西方、中国的图案雏形演化,以及丝路通商之后陵阳公样图像形式的本土化发展过程,对陵阳公样图式的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三个演变阶段进行总结。经图案对比与地域文化象征意义的解读,唐代陵阳公样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地域文化交流后形成的产物,此纹样在唐代的发展演变也与时代文化和受众心理需求有着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