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9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42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19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异养菌和自养菌颗粒污泥的特性:与异养菌相比,自养菌颗粒污泥粒径小、密度大、胞外多聚物(EPS)含量高但强度小。通过对粒径、EPS等特性与密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研究发现,自养菌颗粒污泥的粒径与密实度呈现出一致性,颗粒趋于稳定;而异养菌颗粒污泥粒径成长同时伴随着密度减小,粒径与密实度呈现不一致性,颗粒容易解体。颗粒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养菌系统中EPS与孔隙率能够达到动态平衡是其长期维持稳定的主要原因,而异养菌中粒径与孔隙率无法达到平衡,操作条件无法控制高强度丝状菌的繁殖是其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汤峪水库是西安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为了解重金属污染状况,对汤峪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Cd、Zn、Cr、Ni、Cu和Pb的形态分布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汤峪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中国水库底泥重金属含量背景值.沉积物中Cd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远大于其他重金属,达32.40,因此Cd是汤峪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者.沉积物中Pb主要以可还原态形式存在,Cd的赋存形态除残渣态外,主要以更易从沉积物孔隙水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水溶态、可交换态形式存在.氧化还原条件对沉积物中Cr,Cd和Pb的形态分布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好氧条件下沉积物中Cr,Cd和Pb的具有潜在环境效应的各形态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而厌氧条件下,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得到了进一步的活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两套生物造粒流化床试验装置的并联和串联运行,运用摄影与图像分析、颗粒静沉和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流化床中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及破碎与恢复特性.在作为一级柱(接受人工配置污水)运行的过程中,流化床主要经历了颗粒成长;在作为二级柱(接受一级柱出水)运行的过程中,流化床主要经历了颗粒破碎.试验结果表明,在多次轮回切换工作的过程中,流化床中的颗粒污泥具有动态稳定性,破碎的颗粒很容易得到恢复.颗粒污泥的有效密度随粒径而变化的趋势不明显,粒径-密度关系在双对数坐标图上始终处于同一领域,且远高于常规絮凝体的密度,表明流化床中形成的颗粒污泥具有密实的构造.  相似文献   
4.
通过雨水径流水质的实地检测,分析了雨水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规律;采用室内试验模拟了雨水径流引起的陶瓷透水砖堵塞过程,系统研究了雨水径流中颗粒物对陶瓷透水砖堵塞的影响。结果表明:雨水径流中的颗粒物绝大部分平均粒径小于50 μm;陶瓷透水砖堵塞机制主要是粒径 20~<50 μm的颗粒物引起的表面堵塞,砖表面截留的颗粒物质量约占总截留颗粒物质量的75%;陶瓷透水砖表面截留颗粒物的粒径范围与砖表面孔径范围并不一致,主要是因为陶瓷透水砖截留的颗粒物在其表面形成的“类滤膜”的筛滤截留作用。建议合理减小陶瓷透水砖小于50 μm范围的孔径占比,以提高人工清扫恢复陶瓷透水砖透水性能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 TiO2/ZnO 复合材料,通过 XRD、SEM和 EDX 对所制备粉体颗粒的物相组成以及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抑菌环试验和菌液接触试验测试了TiO2/ZnO 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制备出的 TiO2/ZnO 复合材料的晶相组成为锐钛矿相、金红石相和六方纤锌矿相,其表面存在细小的片状结构.TiO2/ZnO 复合材料的压片在可见光照射条件下能够对大肠杆菌产生直径22 mm 的抑菌环,菌液接触试验2 h 后除菌率即达96.4%,4 h后除菌率高达99.9%以上.可见光照射有利于提高TiO2/ZnO 复合材料的初期除菌率.在4~30℃范围内,较高温度对 TiO2/ZnO 复合材料抗菌性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水库水源水质为NH+4-N、NO-2-N,NO-3-N、TN质量浓度分别为0.246.0.009、1.730、1.989mg·L-1,UV254为0.099cm-1和CODmn5.5mg·L-1的条件下,采用新型悬浮填料.贫营养原位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微污染原水进行脱氮处理.结果表明,在Do质量浓度为3.0~4.0 mg·L-1,水温为25℃左右时,系统对水中的NIL+4-N、NO-3-N、TN及CODMo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最大去除率分别可达到73%,80%、77%和28%.系统稳定运行时的脱氮效果可满足地表水环境III类水体的质量标准.同时还探讨了在生物脱氮过程中贫营养微生物及生物膜系统的净水机理.  相似文献   
7.
钢铁表面氟铁酸钾转化膜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钢铁表面制得了氟铁酸钾转化膜,主要工艺流程包括酸洗、钝化、吹干和上漆.钝化液配方及工艺条件为:氟化钾100~130g/L,浓硝酸70~80 mL/L,四价无机钛盐促进剂0.5~1.0 g/L,室温,pH 2~3,时间15~30 min.采用金相显微镜、EDS能谱和硫酸铜点滴试验等方法对膜的表面形貌、元素组成和耐蚀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钢铁经此工艺钝化处理后其耐蚀性能及与基体和有机涂层的结合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使用脱氧/除斑剂代替传统的硝酸、氢氟酸酸洗出光工艺对压铸铝合金表面进行处理,与传统工艺和简化工艺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采用由除油、脱氧/除斑荆除灰活化、钝化处理组成的新工艺不仅能在压铸铝合金表面获得色彩均匀的转化膜层,而且消除了传统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新工艺所得的转化膜可通过96 h的盐雾试验,环保节能,有望在压铸铝合金表面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煤化工废水中存在的高浓度油及油泥的问题,本研究制备了高电荷、低聚合度的无机复合材料和低电荷、高聚合度的有机复合材料,探究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协同作用下对煤化工废水中油及油泥的聚结分离效果以及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在复合比例为500∶1的条件下,废水中油和固体悬浮物(SS)去除率分别达到55%和98%;现场试验发现,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对油含量1700~2000mg/L,SS含量为1500~2000mg/L的废水,油和SS的去除率一直稳定于50%和95%左右,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进一步对废水中典型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研究可知,该复合材料同时也对废水中各类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多环芳烃(PAHs)、苯系物和酚类物质的去除率可达到82.85%、41.9%和37.56%。可以发现,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可有效解决煤化工废水中油及油泥的去除问题,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用于河道水反硝化脱氮补充碳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源不足是河道水处理过程中制约生物脱氮的关键问题。试验选择芦苇、稻草、棕树纤维、木屑、玉米芯、树皮、竹子、腐殖土8种常见天然有机物作为反硝化细菌碳源,研究不同碳源对NO3--N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芦苇和稻草对于NO3--N的吸附能力很强,但同时释放大量的NH4+-N,影响整体脱氮效率。相比之下,玉米芯和木屑在缺氧状态下的脱氮效果最好,脱氮率均在95%以上,且其氮磷的释放量很少。因此,综合各碳源的脱氮能力、氮磷释放潜能及吸附能力,木屑和玉米芯是河道水反硝化脱氮的最佳补充碳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