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0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原子能技术   9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全视场条件下测试物体辐射特性时,背景干扰是影响其准确性的最关键因素。根据普朗克辐射定律,通过方法研究和公式推导消除背景干扰,建立了非全视场条件下目标辐射特性的测试和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SR-5000N 光谱辐射计,在全视场和非全视场两种模式下开展铝板和碳纳米管(MWCNTs)复合涂层的红外光谱发射率测试实验,进一步验证该测试计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非全视场条件下,尤其在测定高发射率目标时,该方法得到的样品红外发射率与全视场条件下的测试结果数据较为一致,可基本反映样品的真实光谱特性,有效解决了视场大小对目标辐射特性测试的局限,拓展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
基于半导体异质结原理,设计并制备了新型氯氧铋/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材料,以甲基橙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氯氧铋制备条件和复合比例对复合材料的光催化特性的影响,随后利用XRD、UV-Vis DRS、TEM、EPR等方法对催化材料进行表征,从表面形貌、自由基等角度,分析其光催化原理。结果表明,新型复合光催化材料相对氯氧铋、二氧化钛的单体,具有更强的紫外催化能力,对传统有色染料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这是由于氯氧铋和二氧化钛可以形成半导体异质结,光生电子传递降低了载流子负荷率,羟基自由基生成量增加,因此光催化性能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3.
Zhou  Jianping  Pei  Ziyuan  Li  Nan  Han  Shitong  Li  Yongpeng  Chen  Qi  Sui  Zhuyin 《Journal of Porous Materials》2022,29(4):983-990
Journal of Porous Materials - In this work, a three-dimensional (3D) graphene/manganese dioxide nanocomposite (PGA/MnO2) with a hierarchically porous structure was prepared by facile steam...  相似文献   
4.
采用CAPture电极CdZnTe探测器获取X射线注量谱,为建立ISO 4037-1:1996标准以外的参考辐射和计算辐射场特殊剂量物理量的约定真值提供基础。CdZnTe探测器的主要缺点是由于空穴迁移率寿命积过小,导致电荷收集不完全,全能峰左侧出现低能尾。CAPture电极CdZnTe探测器采用扩展阴极降低阴极附近区域的电场强度,弱化空穴输运对电荷收集效率的影响,实现对低能尾的抑制。但由于探测器内的电场不再均匀,电荷收集效率无法用Hecht方程计算。本文根据Shockley-Ramo原理建立了CAPture电极CdZnTe探测器电荷收集效率计算公式,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了探测器内的电场分布。进而用Geant4软件开展了蒙特卡罗仿真计算,确定了载流子迁移率寿命积,并取得了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的脉冲幅度谱,为建立探测器的响应矩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系统研究单层丝网法测量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中结合态氡子体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验测量,评估了同一种环境下不同目数的丝网对结合态氡子体的收集效率,分析了同一种丝网应用于不同的环境测量时结合态氡子体对未结合态份额测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目数的金属丝网对结合态氡子体的收集效率并不高(0.7%~1.0%),但由于典型室内环境中结合态氡子体占比较高(~92%),结合态氡子体的存在会导致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的测量值出现一定的系统性正偏差(3.1%~9.5%),且该系统性正偏差随丝网目数的增加而增加。同一目数丝网,从室内环境直接应用于室外、矿山环境时,由于结合态氡子体中粗粒子模态占比较高,导致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测量值出现较大偏差。从理论计算结果看,典型室外、矿山环境的偏差分别达40.3%和113%,这说明在使用单层丝网法测量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时,有必要针对不同环境对金属丝网进行优选,尽量减少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测量偏差。  相似文献   
6.
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MXenes)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与辐照稳定性, 其在放射性核素电化学检测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碱活化的方式处理碳化钛型MXene(Ti3C2Tx), 随后将钾插层的Ti3C2Tx(K-Ti3C2Tx)负载到玻碳电极(GCE)上得到K-Ti3C2Tx/GCE修饰电极。采用XRD、SEM、XPS等手段分别对Ti3C2Tx和K-Ti3C2Tx进行分析表征, 并进一步研究了K-Ti3C2Tx/GCE对痕量铀酰离子(UO22+)的电化学检测性能。循环伏安(CV)实验结果表明, 相比于GCE电极, K-Ti3C2Tx/GCE修饰电极对UO22+的电化学响应显著增强。进一步使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扫描, 发现pH=4.0时, K-Ti3C2Tx/GCE修饰电极对UO22+在铀浓度0.5~10 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检测关系, 本方法的检测限为0.083 mg/L(S/N=3), 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液晶可调谐滤波器(Liquid Crystal Tunable Filter, LCTF)的光谱采集效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LCTF光谱成像系统的快速采集方法,设计构建了更加完善的观测矩阵,在压缩感知理论框架内实现了光谱超分辨率重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采样率为18.08%(采样步长30 nm)时,重建得到的4.81 nm分辨率光谱与传统全采样光谱的相关系数为0.91,超分辨率重建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to-Noise Ratio, PSNR)为99.63 dB,采集速度是传统方式的5.53倍。该方法在保证光谱分辨率和光谱识别准确率的前提下,实现了光谱数据的快速和轻量化采集,为动态目标测量和快速检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途径,拓展了LCTF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8.
芥子气可以与血红蛋白的组氨酸侧链发生反应,生成芥子气暴露染毒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建立了定性、定量检测痕量芥子气暴露染毒人血红蛋白加合物的方法。采用2-氯乙基乙基硫醚(2-CEES)染毒的血红蛋白溶液作为内标,用链霉蛋白酶对芥子气-珠蛋白加合物进行酶解,经PPL柱固相萃取纯化以及苄氧羰基氯(Cbz-Cl)衍生,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进行分析检测。经过优化实验条件,最终选择链霉蛋白酶的酶解温度55 ℃,酶解时间10.0 h,使用3.0 mL 5%甲醇水溶液淋洗,1.0 mL 50%甲醇水溶液洗脱,Cbz-Cl衍生时间30 min。结果表明,在10.0~1 000 μg/L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准确度为89.8%~113%,精密度(RSD)不高于12.4%,检出限(LOD)为10.0 μg/L(S/N>5)。该方法采用2对离子对进行确证,有助于痕量芥子气暴露染毒的溯源性分析,与传统酸解法相比,该方法样品处理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且灵敏度可提高约150倍。  相似文献   
9.
采用CAE(Chemical Eguilibrium and Application)软件对造雾剂的燃烧产物组成和燃烧反应热力学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使用红外测温仪、高速摄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对不同镁粉含量的造雾剂的燃温、燃速和燃烧残渣率进行了分析测试,将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镁粉对于造雾剂燃烧反应过程以及成雾可见光遮蔽性能的影响。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平衡态燃烧产物中气相产物主要包括气化的氯化物和CO2、CO、H2O、H2等,凝聚相产物主要为Mg O。实验结果表明,镁粉对燃温、燃速的控制作用较大,对燃烧反应和凝结核的生成和核化过程有重要影响。镁粉含量增加到8%时,造雾剂的燃速迅速上升到1.26 mm·s-1,燃温迅速升高到2000 K。当燃温达到1773 K以后,氯化物的核化过程顺利进行,成雾的可见光遮蔽性能逐渐变好。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在燃温的变化趋势以及燃烧产物组成方面较为符合,但理论值比实测燃温要高300~500 K,而燃烧残渣与理论计算的凝聚相产物含量方面有所差异,镁粉含量小于5%时,实测残渣率远大于凝聚相产物的理论值,而当镁粉含量大于6%之后,实测残渣率小于凝聚相产物的理论值。  相似文献   
10.
《Vacuum》2012,86(3):275-279
We have investigated neutron irradiation effects on the optical, structur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olyallyl diglycol carbonate (PADC) polymer, commercially named as CR-39. For this purpose, PADC samples were exposed with 4 MeV Am–Be neutron source at fluences varying from 2.36 × 106 to 5.94 × 107 n/cm2. The modifications so induced were analyzed using UV–Visible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 (XRD), Photoluminescence (PL)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in the total attenuation reflection (ATR) mode. UV–Vis spectra of pristine and neutron irradiated PADC polymer sheets exhibit a decreasing trend in optical band gap. This decline in optical band gap with increasing fluence has been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neutron irradiation induced defects in PADC. The XRD pattern of PADC shows the decreasing intensity of peak positions with increasing in fluence, which suggest that semicrystallinity of PADC changes slightly to amorphous phase after irradiation. At low fluence, crystallinity was found to increase but at higher fluence, it decreased which could be ascribed to neutron- induced defects in the polymer samples. Crystallite size calculated using Scherrer formula indicates a change and reflects the formation of disordered system in the irradiated polymer samples. The PL spectra show that the intensity of PL peak decreased with increase in fluence,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disordered system via creation of defects in the irradiated polymer. The FTIR spectrum shows an overall reduction in intensity of the typical bands, indicating the degradation of PADC polymer after irradiation. These results so obtained can be used successfully in dosimetery using well reported protoc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