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2012—201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处置类似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5年间内蒙古自治区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共报告学校突发事件48起,无重大和特别重大事件,较大级别事件1起(2.08%),一般级别事件42起(87.50%),未分级事件5起(10.42%)。事件类别以呼吸道传染病事件为主,共26起,占54.16%,其中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共22起,占比45.83%;其次是以手足口病为主的肠道传染病事件10起,占比20.83%。每年3—6月和9—12月是学校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发生事件起数分别占报告事件总起数的58.33%和41.67%。小学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占45.83%。结论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以县镇小学居多,应引起教育和卫生部门的重视,积极采取切实的防控措施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市售蔬菜中禁限用农药残留状况,为有关部门制定针对性强的、有效的禁限用农药监管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21年,在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采集市售蔬菜,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蔬菜中禁限用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的限量值来判定。结果 共采集市售蔬菜样本1 721份,监测禁限用农药20种,包括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及有机氯类农药,20种禁限用农药的总检出率为9.24%(159/1 721),总超标率为5.35%(92/1 721)。在20种禁限用农药中,除丁硫克百威、灭多威、涕灭威、氯唑磷未检出外,其他16种农药均有检出,检出率最高的是久效磷,为4.64%(21/453)。超标率最高的是乐果,为2.50%(24/959)。叶菜类蔬菜中禁限用农药检出率和超标率均为最高,分别为12.11%(77/636)和8.18%(52/636)。结论 内蒙古地区市售蔬菜检出多种禁限用农药,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禁限用农药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蔬菜中农药残留情况,对内蒙古地区蔬菜中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利用2016—2019年内蒙古地区风险监测的蔬菜中农药残留数据,结合2012年全国总膳食研究中内蒙古地区居民的食品消费量数据,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与急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对我区居民通过蔬菜摄入的农药残留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2016—2019年共检测蔬菜样本9类15 106份。蔬菜中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均有检出,有机磷类农药总体检出率为0.98%(72/7 315);有机氯类农药总体检出率为3.43%(109/3 178);拟除虫菊酯类总体检出率为4.44%(56/1 261);氨基甲酸酯类总体检出率为0.30%(10/3 352)。其中有机磷类农药中超标的有氧化乐果(0.05%,4/7 315)、甲拌磷(0.16%,12/7 315)、毒死蜱(0.10%,7/7 315)、甲基异柳磷(0.01%,1/7 315)、水胺硫磷(0.01%,1/7 315)、灭线磷(0.01%,1/7 315);有机氯类农药超标的有腐霉利(0.09%,3/3 178)、百菌清(0.03%,1/3 178);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超标的有氯氟氰菊酯(0.32%,4/1 261);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超标的有克百威(0.09%,3/3 352)。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居民蔬菜中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IFS)以农药残留浓度Ri的平均值进行评估时,IFS均小于1,风险可接受;当以Ri的最大值评估时,我区人群对于蔬菜中甲拌磷、三唑磷、灭线磷、百菌清及氯氟氰菊酯农药残留存在暴露健康风险。急性暴露评估结果表明,当西红柿中甲拌磷浓度为1.42 mg/kg时,存在急性暴露风险。结论 蔬菜中四类农药均有检出,且存在超标现象。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IFS)以农药残留浓度Ri的最大值评估时,我区人群对于蔬菜中甲拌磷、三唑磷、灭线磷、百菌清及氯氟氰菊酯农药残留存在摄入健康风险。急性暴露评估结果表明,通过西红柿摄入甲拌磷存在急性健康风险。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更好地保障我区居民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食品中铅、镉、总汞的污染水平,为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和进行风险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按照2012—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监测计划,结合内蒙古地区地产食品种类及分布特点,采集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的本地产食品样品,采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方法对样品中铅、镉、总汞进行检测,按照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共采集8类食品,其中监测铅含量的有效样品为4 212份,检出率为32.72%(1 378/4 212),超标率为0.76%(32/4 212),超标的食品类别主要为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超标率为7.37%(14/190);监测镉含量的有效样品为4 173份,检出率为54.18%(2 261/4 173),超标率为0.58%(24/4 173),超标的食品类别主要为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及肉与肉制品,超标率分别为3.68%(7/190)、2.06%(9/437)及1.15%(6/524);监测总汞含量的有效样品为4 217份,检出率为32.68%(1 378/4 217),超标率为0.50%(21/4 217),超标食品主要为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及蔬菜,超标率分别为3.68%(7/190)与1.01%(11/1 088)。结论 内蒙古地区生产的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 、水产动物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蔬菜中存在重金属污染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探究马铃薯抗性淀粉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糖血脂作用,48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高脂饲料饲喂2周后按总胆固醇(TC)水平随机分为5组:高脂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马铃薯抗性淀粉高、中、低剂量组.干预6周,测定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肝脏系数、血脂水平等指标,并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结果发现,与空白组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除西藏自治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6 390起,累计发病38 797人,死亡134人。在病因明确的3 572起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 52.01%(12 738/24 491);毒蘑菇导致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4.96%(1 606/3 572)和57.60%(72/125);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场所中,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49.95%(3 192/6 390)和70.00%(27 156/38 797);家庭的死亡人数最多,占80.60%(108/134)。结论 餐饮服务场所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该结果提示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健康教育力度,对重点食品、重点场所和主要致病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并加以控制,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食品中铝的污染现状,对当地居民膳食中铝暴露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对2010—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主要含铝添加剂食品的铝残留量进行分析,结合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居民食物消费量数据,按照性别-年龄组计算内蒙古自治区居民膳食中铝摄入量并评估其健康风险。结果 本次评估主要的含铝添加剂食品9类共1 083份,其中铝的检出率为69.44%(752/1 083),铝残留量均值为142.81 mg/kg,含量范围为2.50~2 950.00 mg/kg;全人群膳食中铝每周平均摄入量为0.692 mg/kg BW,低于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2 mg/kg BW),高食物消费量人群膳食中铝每周摄入量为4.868 mg/kg BW,是PTWI的2.43倍;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膳食中铝每周平均摄入量均未超过PTWI,但各性别-年龄组人群的平均铝摄入量随年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结论 粉条、油条中含铝添加剂超标现象严重,膨化食品、发酵面制品中存在含铝添加剂超范围使用现象。各性别-年龄组高消费量人群铝的暴露风险较大,相关部门需加强含铝添加剂超范围、超标使用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市售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为蔬菜监管、标准制修订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0年春季(3-4月)和秋季(9-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采集市售蔬菜样品各20份,按照《国家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对9种杀虫剂、13种杀菌剂及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以CS2计)农药残留含量进行检测;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9》对蔬菜中农药残留情况进行评判价。结果 480份蔬菜中,9种杀虫剂、13种杀菌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以CS2计)检出率分别为11.04%(53/480)、34.79%(167/480)、27.71%(133/480),超标率分别为3.33%(16/480)、1.46%(7/480)、2.29%(11/480),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主要为芹菜、韭菜、白菜、菠菜。结论 内蒙古地区12盟市市售蔬菜中存在农药残留及超标现象,有高毒与剧毒农药检出;且存在单种蔬菜中杀菌剂农药共残留情况,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农药生产与使用的监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食用菌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溶剂吸收-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方法样品在氯化亚锡盐酸溶液中加热发生消化反应,生成二硫化碳,冷却后用正己烷萃取出二硫化碳,经Hp-VOC色谱柱(60 m×0.20 mm,1.12μm)分离,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气相色谱-质谱进行检测,外标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食用菌中添加0.025、0.05、0.25 mg/kg 3个水平的标准溶液,回收率的范围为94.8%~109%,相对标准偏差为3.7%~5.5%(n=3)。检出限为0.01 mg/kg,定量限为0.02 mg/kg。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度高和精密度好等优点,可适用于食用菌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市售植物油中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 esters, PAEs)类物质的污染情况,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期间,在内蒙古地区各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和食品商店等流通领域抽取不同品牌的桶装植物油共150份。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测定了植物油样本中3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onylphthalate,DIN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ibutyl phthalate, DB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已基)酯(bis(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的浓度。结果 在采集的150份样品中,共有46份样品检测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DBP与DEHP,总检出率为30.67%,其中,DBP和DEHP的检出率分别为18.67%和20.00%,最高检出浓度分别为46.50 mg/kg和0.85 mg/kg,DBP检出超标样品15份,超标率为10.00%; DINP在所有样本中没有检出。结论 在2013年期间,内蒙古地区市售植物油中3种PAEs的总体检出率不高,但是个别样本中DBP的检出值较高。邻苯二甲酸酯类属于环境激素类,被我国卫生行政部们列入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因此,应加强植物油生产过程的监管及食品包装材料对植物油的污染,定期开展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