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轻工业   2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福鼎大白茶、白毫早、碧香早、槠叶齐一芽二叶为材料,采用GB/T 8313—201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测定茶多酚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儿茶素组分含量,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儿茶素生物合成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的含量及茶多酚总量夏季均极显著高于春季(P<0.01)。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的表达量有春季高于夏季的趋势;春季采摘的白毫早样品花青素合成酶基因、肉桂酸羟化酶基因、查耳酮合成酶基因、UDP-糖基转移酶基因、类黄酮3’,5’-羟化酶(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其他样品均存在差异(|log2差异倍数|≥1),由此可知基因的表达量不仅受季节调控,还受到品种的影响。F3’5’H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存在正相关,EGCG是黄烷酮B环3’,4’,5’位置羟基化物质,催化其羟基化的酶为类黄酮3’-羟化酶和F3’5’H,因此F3’5’H可能是EGCG合成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2.
采用茶叶感官审评及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对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并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单丛茶香气化学品质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单丛茶最主要挥发性物质为吲哚、脱氢芳樟醇、芳樟醇、茉莉内酯、臧红花醛和β-环柠檬醛,其他重要挥发性物质为橙花叔醇、苯乙腈和α,4-二甲基-3-环己烯-1-乙醛等。在单丛茶挥发性组分中,以花果香为主的醇类化合物含量最多,含氮化合物含量次之。在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中,银花香和桂花香表现较为独特。蜜香型和花香型单丛茶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中有较好分属区域,所建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适用性和检验效果良好。该研究结果可为单丛茶的香气品质评价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菱角壳中黄酮、总酚和皂苷的提取及其 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超声波辅助优化提取菱角壳中的黄酮、总酚及皂苷,并测定其抗氧化性。方法采用L_9(3~4)正交试验探讨不同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超声波功率对黄酮、总酚及皂苷提取率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测定提取物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及羟自由基的能力,并将其抗氧化性与Vc和抗氧剂(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进行比较。结果最佳的工艺参数如下:料液比1:25 g/m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50 min、超声波功率360 W,该条件下黄酮、总酚和皂苷的提取率分别为5.45%、26.50%和52.20‰。此时,菱角壳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高于BHT,略低于Vc,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高于BHT和V_C。结论菱角壳黄酮、总酚及皂苷的联合提取工艺简单有效,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为菱角壳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设置不同湿闷时间(2、4、6 h)和不同干闷时间(12、24、36、48、60、72 h)组合,结合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探究闷黄工序对槠叶齐品种加工黄小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叶适当摊放后杀青,在温度45 ℃、空气湿度70%的条件下闷4~6 h再揉捻成条,初干至八成干,再闷黄48~60 h后足干,该闷黄组合工艺加工的黄小茶品质最好。此条件下茶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总量均增加,儿茶素和黄酮苷等多酚类化合物含量降低,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降低,简单儿茶素变化差异不显著,咖啡碱含量变化小。对该工艺下的4个黄茶样及绿茶对照样进行香气检测分析,共检测出110种香气组分,其中57种香气组分只在黄茶中检测出。4个黄茶中共有香气组分有22种,在各黄茶中的组成及比例相似,均以碳氢化合物、醇类、酮类和酯类为主,其中具有愉快香气的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β-紫罗兰酮氧化物、二氢猕猴桃内酯和β-柠檬醛等化合物促进了黄茶良好香气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以L-茶氨酸为原料,通过建立最佳酶促反应体系,采用非连续测定和作图法研究了L-茶氨酸对α-淀粉酶、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及其动力学特征,为L-茶氨酸的深层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L-茶氨酸对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抑制效果均与其质量浓度呈正比,在底物质量浓度1%、体系添加顺序为酶与抑制剂在37℃预热5 min后加入底物的条件下,L-茶氨酸抑制α-淀粉酶的最优条件为α-淀粉酶质量浓度0.018mg/mL、反应时间3min,IC_(50)为26.078mg/mL,当酶量为18 518.52U时,α-淀粉酶的K_m为2.247mg/mL;在底物质量浓度1%、体系添加顺序为胰蛋白酶与抑制剂在40℃预热5min后加入底物的条件下,L-茶氨酸抑制胰蛋白酶的最优条件为胰蛋白酶质量浓度0.252mg/mL、反应时间15min,IC_(50)为196.299 mg/mL,当酶量为1 055 931 U时,胰蛋白酶的K_m为5.189mg/mL。说明L-茶氨酸对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α-淀粉酶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黑茶桑叶固体饮料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旨在探究以黑茶和桑叶提取物为主的固体饮料对高脂饮食(HFD)小鼠的减肥作用。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建立肥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低(385.0 mg/kg体质量)、中(765.0 mg/kg体质量)、高(1147.5 mg/kg体质量)剂量固体饮料组,灌胃6周后检测小鼠相关生化指标,观察其肝脏及脂肪组织切片,并进行肠道菌群测序。结果显示,固体饮料组均能减少模型组小鼠60%以上的体质量增量和40%以上的脂肪湿质量;改善HFD小鼠的肝脏脂滴聚集、脂肪变性的问题,缓解脂肪组织细胞膨大的情况;同时,该固体饮料能降低HFD小鼠肠道内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比值(F/B),提高部分有益菌的丰度。说明该黑茶固体饮料对HFD诱导的肥胖模型小鼠能起到显著减肥作用,且高剂量组优于中低剂量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茯砖茶和千两茶品质成分的差异,为茯砖茶和千两茶品质鉴定和差异鉴别提供依据。方法以44个品质成分为指标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选取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值大于1且具有显著差异的品质成分作为特征性差异成分。结果茯砖茶中除草酸外,其余各主要成分含量均高于千两茶。经OPLS-DA共识别出9种VIP值大于1的差异成分,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简单儿茶素和儿茶素为标志性差异品质成分。结论采用OPLS-DA分析茶叶样品品质成分,既可以对茯砖茶和千两茶进行鉴别区分,又可以筛选出两种茶类差异品质成分。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相同加工原料下六大茶类的抑菌效果,以春季碧香早的1芽2叶茶鲜叶为原料,将其固定及分别加工成绿、黄、黑、白、青、红六大茶类,采用牛津杯法比较研究7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3种细菌以及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2种真菌的抑菌活性,并利用96孔细胞板及二倍稀释法检测7个样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7个样品对3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2种真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7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大小均呈现出固定样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红茶的特性,最低抑菌浓度呈现出红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固定样、绿茶的特性,最低杀菌浓度均呈现出红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固定样、绿茶的特性;绿茶和其他茶类之间、红茶和其他茶类之间的抑菌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的抗癌作用机制及EGCG纳米载体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是茶叶中重要的功能成分之一,其中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活性最高,多项研究表明以EGCG为代表的茶多酚类物质在癌症的预防及治疗过程中起到安全有效的抑制作用。茶多酚在生理pH下稳定性有限,生物利用度低,制约了其在现代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纳米载体技术能够大幅提高茶多酚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并使其表现出较强的抗癌活性。本文综述了茶多酚中EGCG的抗癌作用机制及EGCG纳米载体技术研究进展,为茶多酚在癌症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红茶中香气物质的形成及工艺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气是影响红茶品质的重要因素,它的形成与加工工艺密切相关。在红茶加工中,香气物质主要经过糖苷类水解、氨基酸的斯却克尔(Strecker)降解、美拉德反应、脂肪酸的氧化以及β-胡萝卜素降解等反应生成。这些反应在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序中综合作用形成了红茶丰富多样的香型。本文主要从红茶香气物质形成的反应类型以及加工工艺对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红茶加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