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L-阿拉伯糖对大鼠的亚急性经口毒性。方法 根据GB 15193.22—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28天经口毒性试验》, 选取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级健康SD (Sprague-Dawley)大鼠, 依体质量随机分成4组, 将L-阿拉伯糖分别按照0.00、2.50、5.00、10.00 g/kg掺入基础饲料, 连续饲喂28 d, 同时加设对照组和高剂量组2个卫星组, 恢复期为14 d。主试验和恢复期结束时, 称量空腹体质量和主要脏器湿重, 采集血样, 进行血液学、血清生化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L-阿拉伯糖可有效降低雌、雄大鼠的摄食量和体质量, 且正常饮食后可恢复正常; 未见L-阿拉伯糖对大鼠一般状况、眼、食物利用率、尿常规、血液学、血生化、脏器湿重、脏器系数、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产生有毒理学意义的影响。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 L-阿拉伯糖对雌、雄大鼠28 d经口毒性无可见有害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值分别为13.67和13.92 g/kg(分别相当于15 g/d推荐摄入量的55和56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国和韩国食品安全标准中铅、镉两类重金属指标的差异, 为开展进出口韩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并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以我国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与韩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Food Code(2019)为研究对象, 结合食品产品相关标准, 对两国的食品分类体系和重金属中铅、镉限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植物源食品方面, 我国新鲜蔬菜的铅限值为0.1 mg/kg, 与韩国部分蔬菜的限值相同; 两国的水果铅、镉限值相同, 分别为0.10、0.05 mg/kg; 谷物中的铅、镉限值相同, 而食用菌铅、镉限值不同; 在动物源食品方面, 两国的畜禽内脏铅限值同为0.5 mg/kg; 韩国肉类食品铅、镉限值要严于我国, 分别为0.10、0.05 mg/kg, 而我国为0.2、0.1 mg/kg; 两国水产动物及其制品的铅限值也不全相同, 仅有甲壳类、鱼类限值一致; 在其他食品方面, 两国关于可可制品的铅限值不同, 中国和韩国限量分别为0.5、2.0 mg/kg。结论 和韩国标准相比, 我国标准中涉及的食品种类全面, 囊括绝大多数食品及其制品, 但对我国特色食品中铅、镉等重金属的安全性重视程度不足, 缺少符合我国食品特色的个性化标准、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3.
评价一种以低聚果糖、水苏糖、芦荟、黑木耳为原料的复方口服液的通便功效和毒理学安全性。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进行小鼠小肠运动试验、首次排便时间和粪便粒数、粪便重量的测定试验、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Salmonella Typhimurium/Mammals Microsomal Enzyme Test,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灌胃毒性试验。试验各观测点及终末期大、小鼠体质量均无组间差异(P>0.05);与便秘模型对照组相比,样品各剂量组5 h内排便粒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首便时间均提前(P<0.05,P<0.01),1.0和3.0 ml/kg?BW剂量组墨汁推进率均提高(P<0.01),3.0 ml/kg?BW剂量组5 h内粪便重量增加(P<0.05);小鼠急性经口毒性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ble dose,MTD)大于15.00 g/kg?BW;不论加S9与否,在最高剂量达5 μl/皿的条件下,样品各剂量组标准测试菌株TA97a、TA98、TA100和TA102回复突变数均未超过相应溶剂对照值的两倍;与溶剂对照相比,样品各剂量组小鼠微核细胞率、精子畸变率未见显著变化(P>0.05);样品各剂量组雌、雄大鼠均活动、生长正常,进食量、食物利用率以及肝、肾、脾、睾丸等脏器湿重与脏体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检测值均在本实验室历史参考值范围内;10.0 ml/kg?BW剂量组雌、雄大鼠未发现与口服液明显有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该口服液具有通便功效,未见其急性毒性、遗传毒性或亚急性经口毒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