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2篇
化学工业   2篇
轻工业   8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优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苦丁茶总皂苷的工艺参数。分别用AB-8、NKA-9、S-8、X-5、D101、HP-20对其进行静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筛选出效果较好的D101树脂。通过对D101树脂分离苦丁茶总皂苷的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吸附条件:流速为2BV/h时,料液的pH值和浓度分别为6和14.47mg/mL;优化的洗脱条件:流速为2.5BV/h,先用2BV水洗脱去杂,然后用3BV 70%乙醇水溶液进行洗脱并收集洗脱液、浓缩、冷冻干燥,得到总皂苷含量为68.9%粉末,纯化倍数为1.77。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苦丁茶总皂苷的方法可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茶黄素是红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缩合而成的一类具有苯骈卓酚酮结构的化合物的总称,它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被称为“茶叶中的软黄金”,在食品、保健品以及天然药物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茶黄素因其具有多种特殊的生物学活性而受到消费市场追捧,近年关于其具体生物学活性的研究也逐步成为热点。目前,众多研究表明,茶黄素具有降血脂、抗肿瘤、调节血糖、延缓衰老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并且其作用机制涉及广泛,包括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激活蛋白1(activating protein-1,AP-1)等信号通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等作用特点。但由于高纯度茶黄素与茶黄素单体难以获取,茶黄素性质不稳定、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茶黄素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尚未研究清晰。本文概述了茶黄素的多种生物学活性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以茶黄素为原料的天然膳食补充剂及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福鼎大白茶、白毫早、碧香早、槠叶齐一芽二叶为材料,采用GB/T 8313—201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测定茶多酚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儿茶素组分含量,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儿茶素生物合成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的含量及茶多酚总量夏季均极显著高于春季(P<0.01)。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的表达量有春季高于夏季的趋势;春季采摘的白毫早样品花青素合成酶基因、肉桂酸羟化酶基因、查耳酮合成酶基因、UDP-糖基转移酶基因、类黄酮3’,5’-羟化酶(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其他样品均存在差异(|log2差异倍数|≥1),由此可知基因的表达量不仅受季节调控,还受到品种的影响。F3’5’H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存在正相关,EGCG是黄烷酮B环3’,4’,5’位置羟基化物质,催化其羟基化的酶为类黄酮3’-羟化酶和F3’5’H,因此F3’5’H可能是EGCG合成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5.
采用茶叶感官审评及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对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并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单丛茶香气化学品质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单丛茶最主要挥发性物质为吲哚、脱氢芳樟醇、芳樟醇、茉莉内酯、臧红花醛和β-环柠檬醛,其他重要挥发性物质为橙花叔醇、苯乙腈和α,4-二甲基-3-环己烯-1-乙醛等。在单丛茶挥发性组分中,以花果香为主的醇类化合物含量最多,含氮化合物含量次之。在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中,银花香和桂花香表现较为独特。蜜香型和花香型单丛茶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中有较好分属区域,所建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适用性和检验效果良好。该研究结果可为单丛茶的香气品质评价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白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微发酵茶,为探明不同类型白茶的品质差异,本研究选取了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新工艺白茶共10个白茶样品,分别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儿茶素、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香气成分以及感官评价,并结合方差分析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白茶中儿茶素含量差异较大,贡眉的总儿茶素含量最高,寿眉最低,分别为66.84和32.66 mg/g,并且所有白茶共检测到50种香气物质,主要香气组分有正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I、II)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4种传统工艺白茶的香气组成和含量与新工艺白茶有明显差异,其中,(E)-2-戊烯醛、2-庚酮等8种香气成分在4种传统工艺白茶中大量存在,而在新工艺白茶中未检测出。通过多组分化学计量学分析发现,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与新工艺白茶的儿茶素和香气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而寿眉与新工艺白茶相差不大。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类型白茶的品质差异,为白茶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编辑委员会决定聚焦茶叶科学研究领域出版《茶学研究》专题以来,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龙头企业的技术人员纷纷投稿,《茶学研究》专题(第一辑,本刊2015年第四期,已发表)的编辑出版得到了茶叶科学与产业领域的高度认可。编辑部在大量来稿的基础上,筛选了18篇论文编辑成了《茶学研究》专题(第二辑),论文主要涉及茶叶质量安全与品质评价、微生物与黑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茶业自进入二十一世纪,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同步稳定增长,2005年以来我国稳居世界第一大产茶国地位。2014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4112万亩,茶叶的农业产值(干毛茶产值)为1349亿元,茶产业的综合规模在3500亿元人民币以上。2014年,我国茶叶出口30.1万吨、创汇12.7亿美元,出口数量居世界第二。茶产业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中的规模与地位在不断提升,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在我国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王蓉  王彬  李敏  覃丽  肖文军 《食品与机械》2023,39(2):207-213
目的:探究适宜口感下的红茶冲泡上限及其技术参数。方法:以一芽二叶红茶为原料,将感官审评方法制备的茶汤梯度稀释并由50名志愿者品饮,在确定适宜口感浓度的基础上,以适宜口感下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质量浓度为考察指标,优化筛选红茶每次品饮冲泡的技术参数以及适宜口感下的冲泡次数。结果:红茶茶汤中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质量浓度分别为1.40,0.04,0.60 mg/mL时,具有适宜的品饮口感;第1次冲泡采用茶水比(m∶V)1∶100 (g/mL)、82℃纯水冲泡4.5 min,第2次冲泡采用茶水比(m∶V)1∶50 (g/mL)、86.0℃纯水冲泡3.5 min,两次所得的茶汤均具有适宜的品饮口感并达到适宜口感的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质量浓度;但第3次冲泡采用茶水比(m∶V)1∶50 (g/mL)、97.3℃纯水冲泡6.4 min后,所得茶汤口感过淡,同时水浸出物、茶黄素也未能达到适宜口感下的质量浓度要求。结论:适宜口感下的红茶品饮冲泡以冲泡2次...  相似文献   
10.
茶树重金属胁迫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目前很多茶叶中的重金属含量在逐年增加,而且有超标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含量,探讨重金属对茶树生理胁迫的可能机制,从而提出减轻土壤重金属对茶树生理毒害的有效途径,为茶园优质高产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