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15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7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3篇
建筑科学   205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10篇
水利工程   36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无线电   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篇
冶金工业   4篇
自动化技术   2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袭击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里氏8.0级的大地震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还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随着"黄金救援时  相似文献   
2.
钢筋混凝土双肢柱抗震加固与震后修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小真  苏丛柏 《工业建筑》1992,(9):14-18,23
本文结合我国双肢柱厂房和太钢工程实际,在钢筋混凝土双肢柱试验研究的基础上:①对4榀已发生压肢破坏的双肢柱采用外包钢方法重新进行修复加固和水平加荷试验;②对比了外包钢双肢柱与钢筋混凝土双肢柱每一加载阶段荷载——位移及外包钢钢板箍应变关系;③在刚度、强度、变形方面,探讨了钢筋混凝土双肢柱采用外包钢加固和震后修复效果及抗震性能;④分析了外包钢双肢柱在水平力作用下裂缝出现、屈服时拉肢与压肢的刚度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心理危机干预的人际关系理论为视角,从心理危机个体控制权回归对摆脱心理危机的重要意义出发,探讨了震后恢复期中引导心理危机个体控制权回归的必要性;分析了震后恢复期心理危机个体控制权的主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震后恢复期心理危机干预所应坚持的原则:关系原则、系统原则以及发展原则;提出了在恢复期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式及途径:干预途径以团体为主、干预方式以非指导性和合作性咨询为主、干预内容以未来方向为主。  相似文献   
4.
震后山体结构破碎,崩塌频发,严重的制约着灾后重建工作。为此,从震后岩体实际结构状况出发,在分析诱发岩体崩塌的破坏性外力类型的基础上,借助断裂力学理论,通过合理建模,阐明了震后岩体崩塌的机理,给出了崩塌发生的条件,为震区可预知余震强度区的危岩体诊断和排查提供了技术支持。最后通过算例及分析表明:余震、降雨及其相互耦合作用是震后崩塌的根本动力;在特定外力下区内岩体裂缝发生扩展存在最小临界深度;外力耦合条件下裂缝失稳临界深度最小  相似文献   
5.
震后裂缝危岩体的失稳机理与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后山体结构破碎,崩塌频发,严重制约着灾后重建工作.从震后岩体实际结构状况出发,在分析诱发岩体崩塌的破坏性外力类型的基础上,借助断裂力学理论,通过合理建模,阐明了震后岩体崩塌的机理,给出了崩塌发生的条件,为町预知余震强度震区的危岩体诊断和排查提供了技术支持.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表明:余震、降雨及其相互耦合作用是震后崩塌的根本动力;在特定外力下区内岩体裂缝发生扩展存在最小临界深度;外力耦合条件下裂缝失稳临界深度最小.  相似文献   
6.
在完成了3层足尺底框配筋砌块短肢砌体剪力墙震损房屋损伤程度的评估、加固的基础上,通过对加固后的3层房屋进行拟动力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震后受损结构构件所用加固方法的适用性和加固对恢复结构抗震性能的效果,为寻求震损结构加固修复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汶川地震受损底框房屋的结构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薛城水电站自2007年12月发电以来,已实际运行2年多时间,特别是经过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电站经运行检验,工程基本未受到影响,目前运行正常。简要介绍了电站各建筑物的布置特点及施工过程中的优化设计,以期为今后类似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说到地震,现在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吧?在不算长的时间里面,我们身边就发生了两次大地震,那种山崩地裂、摧枯拉朽的绝对力量,让即使远离震区的人也能感受到强烈的震慑。在大地震中,许多建筑物都难逃倒塌的命运,而那些幸存的建筑物往往会成为人们在震后讨论和研究的焦点。它们为什么能幸存?这些“不倒的传说”是偶然,还是必然?  相似文献   
9.
张艳梅  程晓 《遥感信息》2010,(2):65-68,118
利用2003年~2007年间14景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数据,结合SRTM DEM数据,采用多时相SAR协同配准方法进行二路干涉处理,对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宏观震中—库赛湖地区的地表形变场进行了多时相探测。结果表明:①多时相InSAR技术能够对位于高海拔山区的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的地表形变实施连续监测;②震后发震断裂带的调整活动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2003年~2004年、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相对活跃,调整幅度较大,2004年11月至2005年9月间调整较小;③2006年~2007年发震断裂带地区活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次罕见的8级地震发生在了中国四川汶川地区,地动山摇,山河变色,苍生泣血。灾难发生后,全国上下齐心合力、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然而,就在全国人民不断对受灾民众施以援助的时候,一些不法分子却通过互联网借机造谣生事,散布虚假信息,扰乱人心;更有甚者,以抗震救灾为幌子进行诈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