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电工技术   105篇
综合类   16篇
化学工业   19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8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7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28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7篇
原子能技术   10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Under water-rich conditions, small amphiphilic and hydrophobic drug molecules self-assemble into supramolecular nanostructures. Thus, substantial modifications in their interaction with cellular structures and the ability to reach intracellular targets could happen. Additionally, drug aggregates could be more toxic than the non-aggregated counterparts, or vice versa. Moreover, since self-aggregation reduces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monomeric” molecules that interact with the target, the drug potency could be underestimated. In other cases, the activity could be ascribed to the non-aggregated molecule while it stems from its aggregates. Thus, drug self-assembly could mislead from drug throughput screening assays to advanced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trials. Finally, aggregates could serve as crystallization nuclei. The impact that this phenomenon has on the biological performance of active compounds, the inconsistent and often controversial nature of the published data and the need for recommendations/guidelines as preamble of more harmonized research protocols to characterize drug self-aggregation were main motivations for this review. First, the key molecular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governing drug self-aggregation, the main drug families for which this phenomenon and the methods used for its characterization are described. Then, promising nanotechnology platforms investigated to prevent/control it towards a more efficient drug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
沈龙大  王伟 《电力设备》2005,6(5):68-72
介绍了静止型无功补偿及谐波滤波系统中的电力电子、集成电路芯片的技术特点、性能和主要定理图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3.
计及用户分级与互动的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户对可靠性的不同需求以及用户参与互动是未来智能配电网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文中研究了用户分级与互动对最大供电能力(TSC)的影响,提出了计及用户分级与互动的TSC模型。首先,分别分析了不同用户级别和用户互动方式与TSC之间的关系;然后建立了用户响应模型,并基于现有馈线互联的TSC模型提出了计及用户分级与互动的TSC模型;最后对2个不同场景的算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签订可中断负荷或紧急需求响应协议的三级用户,在N-1模式下参与互动并削减负荷会影响TSC的大小,且TSC将随用户削减负荷程度的增大而增大,直到达到电网总容量限值为止。所提方法能够计算在计及用户分级与互动条件下的TSC,为日后用户分级互动环境下配电网发挥最大供电能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厦门会展北片区位于厦门本岛东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北侧,包括海峡交流中心二期、建发国际大厦、海峡国际社区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群.根据本片区内地基土的土层分布特点和各土层的力学特性,本文对该片区超高层建筑采用TSC桩复合桩基进行了适应性分析,并通过某工程实例,对会展中心北片区超高层建筑TSC桩复合桩基进行了应用研究.本项研究...  相似文献   
5.
低压配网中TSC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配网的实际情况,对现有配网无功补偿装置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TSC型动态无功补偿的原理和系统设计,并对该装置的投切方式和保护进行了介绍。最后总结了TSC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在肇庆市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组的电路模型,运用拉氏变换分析了无过渡过程投切电容器的两个必要条件,以及满足该条件的主电路的结构和触发时应解决的问题;详细分析了预充电无过渡过程TSC主电路的工作原理;针对现有的触发电路调试复杂、运行易受环境影响的特点,以其工作波形为基础,以星形连接的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组为例,阐述了预充电动态无过渡过程TSC触发电路的设计应注意的事项、实现的途径及原理框图,该电路通过了实验室验证,文章在最后得出了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电力系统稳定控制对策表的实时生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理论分析,对所开发的在线暂态稳定控制系统给出了其实现方法。该系统利用实时信息进行在线计算,稳定计算方法采用时域仿真方法描述整个系统的稳定状况。针对给定的预想事故集,自动生成优化紧急控制对策表。对策表的生成方法采用逐步确定罚因子的方法和改进后的稳定计算方法。实际事故发生后,由于子系统“实时匹配”对策表并执行对策。该控制系统不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而且计算速度满足在线控制的要求。在“华中电网稳定性观测和控制系统”上对华中电网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试验;试验表明该系统性能良好。文中给出了其中的一个算例。  相似文献   
8.
利用熔融插层法制备了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蒙脱土对聚乙烯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分析了纯聚乙烯和不同的聚乙烯/蒙脱土复合材料的树枝化性能,通过直流预电应力电树引发试验,探讨了空间电荷的极性效应对不同材料树枝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纯聚乙烯和其他复合材料相比,加入相容剂的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电树潜伏期更长,电树生长速度更慢,而且显示出与LDPE不同的极性效应。不同材料的热激电流(TSC)试验结果显示: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松弛时间分布展宽,峰值增高,说明在纳米复合材料中引入了更多的陷阱能级,这些陷阱调制了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从而抑制了树枝的起始与生长。  相似文献   
9.
配电网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装置的初步设计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3~66kV配电网一般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近几年随着城市电网改造,越来越多的电缆线路代替架空线路,线路对地电容增大。当电网的单相接地电流大于一定值时,接地电弧不容易自行熄灭,使故障扩大,此时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消弧线圈可以补偿电网的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以及减缓弧隙恢复电压上升速度,保证电弧可靠熄灭。本文针对10kV配电网设计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装置,采用晶闸管投切电容式(TSC)的调谐原理,并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改进设计。最后,利用PSCAD/EMTDC软件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各种状态(包括正常运行和单相接地故障)进行仿真,对本文的设计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其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