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91篇
  免费   914篇
  国内免费   302篇
电工技术   231篇
综合类   1043篇
化学工业   2035篇
金属工艺   177篇
机械仪表   272篇
建筑科学   629篇
矿业工程   251篇
能源动力   29篇
轻工业   10511篇
水利工程   39篇
石油天然气   107篇
武器工业   20篇
无线电   1177篇
一般工业技术   772篇
冶金工业   265篇
原子能技术   66篇
自动化技术   783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484篇
  2022年   525篇
  2021年   485篇
  2020年   407篇
  2019年   553篇
  2018年   323篇
  2017年   377篇
  2016年   496篇
  2015年   639篇
  2014年   1187篇
  2013年   819篇
  2012年   1011篇
  2011年   1110篇
  2010年   836篇
  2009年   901篇
  2008年   1122篇
  2007年   871篇
  2006年   740篇
  2005年   729篇
  2004年   754篇
  2003年   570篇
  2002年   428篇
  2001年   425篇
  2000年   347篇
  1999年   319篇
  1998年   276篇
  1997年   243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11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鉴定中国白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类,研究关键酶的特征与作用机制有利于提高白酒的优质品率。方法:本研究用形态学和生理学、16S rRNA、gyr B基因和antiSMASH分析的方法对酒曲中的一株微生物进行了验证;对该菌株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子建模的方法获得了羧酸酯酶的3D模型,用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了该菌株的羧酸酯酶的机理。结果:该菌株为产羧酸酯酶的革兰氏阴性菌Pb1(MW580690);该菌株呈现典型的S型生长曲线,产物曲线为S型,羧酸酯酶活化最优pH范围为5.0~9.0。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he21A为该酶具有催化活性的主要氨基酸,水解三丁酸甘油酯为丁酸和甘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三丁酸甘油酯经过构象变化被转移到催化中心后,进一步被加工;酶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的相互作用表面有利于配体向下转移,进而从疏水性通道释放产物到的酶表面。结论:产羧酸酯酶的菌株为贝莱斯芽胞杆菌,并为羧酸酯酶水解三丁酸甘油酯类物质的底物识别、转移和催化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来源于嗜热地衣芽孢杆菌葡聚糖酶与底物的识别机制,本文通过利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计算的方法研究了葡聚糖酶与二聚糖小分子之间的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葡聚糖酶与底物的接触数较大并且距离较少,这说明其结合较为紧密;通过能量拆分,我们可以得出,Gly46、Leu63、Gln67、Tyr68、His73、Thr124、Gly125和Gln129是对结合二聚糖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并且His73和Thr124与二聚糖分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氢键,这将有助于葡聚糖酶与底物的结合。本研究以期为葡聚糖酶分子结构后续的理性改造和高效利用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厌氧条件下研究了西南地区一种典型土壤微生物芽孢杆菌Bacillus sp.dwc-2对模拟地下水中U(Ⅵ)的还原行为,重点考察了时间、无机阴离子、腐殖酸(HA)及富里酸(FA)对还原的影响,并利用TEM、EDS、SAED和XPS对还原后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7.0、cNaHCO3=5 mmol/L和T=303 K条件下,Bacillus sp.dwc-2对U(Ⅵ)的还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24 h内最大还原率为12.2%,此后则随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HA和FA对U(Ⅵ)的微生物还原行为有一定影响,其中HA和FA浓度为25 mg/L时,U(Ⅵ)的还原在24 h最明显,其还原率分别为14.2%和16.2%,但随着HA和FA浓度的继续增加,因在U(Ⅵ)离子与HA、FA形成的配合物表面形成致密的腐殖层,抑制了电子的转移,阻止了U(Ⅵ)的还原。此外,研究表明HCO3-也会抑制U(Ⅵ)的还原。TEM-SAED和XPS分析证实了还原过程中U(Ⅳ)的存在。上述结果可为真实环境中微生物还原U(Ⅵ)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旨在探索中国传统色彩观的传承意义,以及中国传统色彩观对国产动画中色彩设计的指导意义,指出中国传统色彩观传承与再设计的必然性和对国产动画的基础性作用。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阐述了色彩在动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传统色彩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梳理概括了“五行”与“五色”的发展脉络与象征意义,并以几部最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国产动画为例,以角色设计及场景设计中的色彩设计为重点,分析了早期国产动画中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设计与表现,总结出传统色彩观在中国早期动画中的表现特征。中国早期国产动画对于传统色彩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意立象”上,以意为本,以象为表,注重文化的内置与外化,从而在内涵与表象上独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6.
以紫色马铃薯为原料,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紫色马铃薯酒的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马铃薯与面粉比1:0.6、料水比1:1 (g/mL)、α-淀粉酶添加量8.5 U/g、酒曲添加量0.45%。此工艺在28 ℃下发酵14 d,得到的紫色马铃薯酒酒精度13.5%vol,花青素含量166.34 mg/mL,酒体澄清透明呈紫红色,酸甜适中,有独特酒香,综合感官评定得分90分。测定主发酵期花青素和色泽的动态变化,分析表明,紫色马铃薯酒在发酵过程中花青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色度呈现先下降后趋于平缓的趋势,色调则与之相反。聚合色度和褐变指数总体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试验结果为工业化生产紫色马铃薯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8.
锦纶长丝的染色均匀度测试方法一直是采用人工判色方法,其判色结果会因人眼目光的不同导致经常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对企业节约成本和实际生产应用相当不利。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测试锦纶DTY长丝热收缩应力的方法,用热应力测试结果对锦纶染色性能进行预判,不需要进行织袜染色,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9.
《塑料科技》2015,(4):62
<正>科斯特(Cristal)推出一种新的超高效氯化法二氧化钛(钛白粉)颜料Ti ONA288,主要应用于高端的高温色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4)
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对翡色翡翠的致色元素和矿物组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受除色系以外的其它影响因素条件下,对于同种色系的翡色翡翠,其铁含量随其颜色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