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9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51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47篇
化学工业   43篇
金属工艺   630篇
机械仪表   84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4篇
能源动力   27篇
轻工业   7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1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9篇
冶金工业   78篇
原子能技术   12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运 《广州化工》2015,(6):49-50
活塞环在内燃机中有着支撑、密闭、储油、导热的作用,内燃机活塞环制备材料应该具备优良的加工性能、耐高温、耐腐蚀、导热性好且具有良好的强韧性,较好的与气缸材料表面的磨合性能。球墨铸铁和专用钢材已经成为制备内燃机活塞环的基础材料,目前国内外采用多种表面处理技术比如:镀铬、氮化、PVD与CVD镀膜、喷钼、喷涂陶瓷层等表面处理工艺进行表面改性,提高内燃机活塞环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需要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内燃机活塞环的表面处理技术来满足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内燃机越来越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NiTi形状记忆合金激光气体氮化层表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NiTi合金的表面性能,利用2kW连续波Nd:YAG对NiTi合金进行激光气体氮化处理。采用SEM、TEM、XRD、XPS和纳米压痕研究了氮化层的显微组织及表面特征.结果表明:激光气体氮化可以在NiTi合金表面制备连续、无裂纹、厚度为2μm的TiN表面层,该表面层中基本不合有Ni元素且具有很高的硬度,其纳米压痕硬度为29.28GPa.  相似文献   
3.
激光相变硬化对离子渗氮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虹  刘家浚  刘芬  陈萦 《中国激光》1995,22(4):312-316
采用XPS研究了35CrMo钢离子氮化加激光相变硬化复合处理后不同层深处氮的变化。结果指出,复合工艺可在表层获得更深的氧氮化物层,含氮层的深度也将加大,并且与原渗氮层相比可在更深的位置得到氮化物层。  相似文献   
4.
离子渗氮工艺对炉体内压强的控制要求比较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L298N芯片驱动直流电动机控制的气体流量控制器,可用于控制反应炉的抽气气体流量,提高了炉体压强控制精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5.
The sliding wear and impact wear resistances of D2 steel with nitriding layer, PVD titanium nitride coating and their duplex treatme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uplex treatment has the best sliding and impact wear resistances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wear resistance of PVD titanium nitrid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nitriding. The impact wear resistance and wear mechanism of all three surface layers remain unchanged under impact load of 0.2 J or 1 J. All samples end with the same symptom of flaking.  相似文献   
6.
离子氮化对镀铬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继平 《表面技术》1994,23(6):260-264
研究了镀铬层经离子氮化后的组织和性能。分别用SEM、电子探针和X光衍射仪观察和分析了复合处理层剖面的组织、结构和成分,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氮化能使镀铬层的网状裂纹弥合,可明显提高了镀层表面硬度、结合力和耐蚀性。  相似文献   
7.
摘要:低温板坯加热技术生产取向硅钢,其关键点之一在于脱碳退火后要进行渗氮处理。通过控制脱碳气氛,获得不同的氧化膜结构;并进一步分析在近似渗氮量条件下,氧化膜结构对渗氮层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膜分为外层颗粒状氧化膜和内层层片状氧化膜两部分。随着脱碳气氛露点增加,脱碳板O含量增加,氧化膜厚度增厚、层片状氧化膜占氧化膜总厚度的比例下降,渗氮层深度增加。当层片状氧化膜厚度占比较高时,[N]原子积聚在试样的极表层,形成氮沿厚度方向的单峰分布,渗层较浅。当层片状氧化膜厚度占比较低时,[N]原子会越过该层,而在次表层再次发生积聚;从而除了极表层的氮峰外,在次表层形成一个或多个氮峰,渗层较深。  相似文献   
8.
Internal nitridation of Co containing 3 a/o of either Cr, Al, or Ti was studied over the range of 700–1100° C in NH3/H2 (694 ratio). The kinetics of thickening of the reaction zone followed the parabolic rate law, suggesting that solidstate diffusion was rate controlling. Activation energies obtained were 51.2 Kcal/molfor Co-3Cr, 46.6 Kcal/mol for Co-3Ti, and 27.9 Kcal/mol for Co-3Al. XRD showed only CrN, AlN, and TiN. Deep etching revealed that AlN formed hexagonal plates near the surface when formed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precipitates becoming more massive (blocky morphology) near the reaction front. TiN formed elongated dendritic precipitates, whereas CrN tended to form spheroids. The precipitate size varied with temperature, decreasing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In some cases, nitriding formed a case but no visible precipitates even at very high magnifications in the SEM. The solubility of nitrogen in cobalt was determined by long-time equilibration and subsequent chemical analyses. The diffusivity of nitrogen in cobalt was determined from measured permeabilities and the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solubilities. Mechanisms are discussed, and the behavior of internal nitridation is compared with internal carburization and oxidation in cobalt alloys.  相似文献   
9.
表面强化件的疲劳强度分析及金属的内部疲劳极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通过对喷丸,渗氮及碳氮共渗试样疲劳行为的研究,提出了金属内部疲劳极限的概念,指出内部疲劳极限约为表面疲劳极限(一般意义上的疲劳极限)的1.35倍,并利用这个概念分析了表面强化件的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10.
对45钢经盐浴硫氮碳共渗处理的大批试样,进行了滚子接触疲劳性能试验,绘出了P-S-N曲线,分析了接触疲劳断口形貌及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