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8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4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5篇
轻工业   108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了解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 (钩体 )病流行菌型的影响 ,在我国钩体病流行比较严重的省市地区进行菌株分离观察。方法 采用经典的显微镜凝集试验和交叉凝集素吸收试验进行血清学分类比较。结果  6省市的 2 8株钩体菌株分属 7个血清群 9个血清型 ,其中发现 2个新的血清型 ,暂定为贺岩型和沅江型 ,代表菌分别为L2 31株和沅江 2 7株。结论 对流行区的 2 8株钩体菌株进行了血清学分类 ,为钩体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7):125-128
目的:通过对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和多重PCR检测,了解本地区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所携带毒力基因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为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鉴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阳性株的检出率。方法:对本地区2012-2013年腹泻症候群监测医院门诊未使用过抗生素腹泻患者的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标本通过増菌、各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病原菌,后经生化试验、多重PCR试验和血清型分型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本次检测共检出65株血清凝集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以EPEC为主,占83.08%,共8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55:H59、O128:H67占58.47%;共检出4种相关毒力基因,其中escV 49株(75.38%)。未分血清型菌株27株,检出相关毒力基因共5种,分属EPEC、EIEC、ETEC、EAEC,其中escV 15株(55.56%)。结论:本地区腹泻症候群中血清学阳性致泻大肠埃希菌以EPEC为主,常见血清型为O55:H59、O128:H67,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未分血清型致泻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astA,与已分型菌株携带基因基本一致。腹泻患者的大肠埃希菌检测中,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检测,以提高阳性检出率,避免漏检,提高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399株分离于广东(130株)、广西(105株)、福建省(82株)和上海市(82株)零售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基因型,为确保食品安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使用沙门氏菌诊断血清,WHO推荐的玻片凝集法鉴定沙门氏菌的血清型;使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检测沙门氏菌的 DNA 酶切图谱,BioNumerics 软件分析电泳结果,确定沙门氏菌的基因型。结果:从399株沙门氏菌中共检出47种血清型,以肠炎沙门氏菌(17.04%)、鼠伤寒沙门氏菌(16.04%)、印第安纳沙门氏菌(14.04%)、汤卜逊沙门氏菌(9.02%)、阿贡纳沙门氏菌(7.52%)和罗森沙门氏菌(3.76%)较常见,检出率较低的血清型有德尔卑沙门氏菌、婴儿沙门氏菌、杜塞尔多夫沙门氏菌、爱丁堡沙门氏菌、贝尔维沙门氏菌、肯塔基沙门氏菌、波尔沙门氏菌等。分离于广东省的菌株以鼠伤寒沙门氏菌(20.00%)最为常见,广西省(18.10%)和福建省(29.27%)均以肠炎沙门氏菌最为常见,上海市以印第安纳沙门氏菌最为流行(26.83%)。使用XbaⅠ酶切、PFGE分型后,源自同一省市、不同样品、同一血清型的沙门氏菌显示出较高的同源性,源自不同省、市、不同样品、血清型相同的菌株分型后显示出基因型多样性。结论:广东、广西、福建省和上海市零售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具有多样性,PFGE基因型表现为地域间的多样性和同一地区的较高同源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沙门菌报告病例的血清型特点和抗生素耐药性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分离自 2017—2020年无锡市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医院腹泻病例(住院和门诊患者)标本中的216株沙门菌菌株,采用玻片凝集法对216株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及分析,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沙门菌对13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216株沙门菌分为42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分别为肠炎沙门菌28.70%(62/216)占比,鼠伤寒沙门菌26.39%(57/216)。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216株沙门菌对美洛培南、阿米卡星、阿奇霉素和头孢他啶高度敏感,高敏菌株占比均高于90%;所有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到68.06%,对美洛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仅0.46%;沙门菌在2017—2020年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且每年沙门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耐药性最高;共130株菌株产生了多重耐药性(60.19%),耐药菌株数最多的耐药谱为AMP-TET-STR,占比5.56%(12/216),优势耐药谱不明显。结论 无锡市沙门菌的流行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且沙门菌耐药性形势严峻,应该尽快建立高效的管控机制, 加强药敏监测, 优化治疗方案, 避免抗生素滥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北疆部分地区食源性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玻片凝集法测定了大肠杆菌血清型分布,PCR方法调查11种耐药基因和9种毒力基因。结果血清试验,定型菌株26株,分别属于17种血清型,其中O1、O115为优势血清型;PCR结果表明,不含有所检测耐药基因的分离株占12.50%,至少含有2种以及以上的分离株占50.00%,分离株对blaOXA基因携带率高达57.14%;检出率较高的毒力基因为fimC(64.29%)和fimA(25.00%)。结论 O1、O115为主要的血清型,2种血清型菌株拥有的耐药基因谱和毒力基因谱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宜宾市肉类食品中沙门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和分子分型特征,分析沙门菌污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5—2020年宜宾市辖区(县)肉类食品沙门菌分离株29株,进行血清型鉴定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并就地域、物种来源和售卖方式对沙门菌血清群检出构成比的影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9株沙门菌分离株共检出14种血清型(分属4个群),主要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吉韦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聚类分析显示PFGE分子分型为18种带型。肠炎沙门菌带型相似度100%,来自同一传染链;吉韦沙门菌有2种带型,鼠伤寒沙门菌有4种带型,相似度较差;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影响D群沙门菌检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地域分布(OR=1.053,P<0.05);影响E群沙门菌检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物种来源(OR=3.887,P<0.05)和地域分布(OR=1.227,P<0.05)。结论 监管部门应从家禽养殖地地域来源和肉类物种来源两个方面加强宜宾市肉类食品安全监督。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21年新乡市一起山夫登堡沙门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病原特征。方法 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的11份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鉴定;对分离出的10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5种毒力岛(SPIs)特征基因片段(mogAsseLmgtCbcfAaraB)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分析。结果 10株沙门菌血清抗原式均为1,3,19;g,s,t,即山夫登堡沙门菌。10株沙门菌对头孢唑啉、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00%,其中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2株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100%。PF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10株菌(2株病例株,5株食品株,3株环境株)之间条带无差异,高度同源。10株菌中5种毒力岛特征基因片段均检出。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事件致病因子为山夫登堡沙门菌,该菌携带5种毒力岛特征基因片段,2株病例株沙门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建议相关部门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一株引起婴幼儿腹泻的食源性疾病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血清型、毒力基因携带和耐药性.方法 通过血清凝集法、改良K-B纸片法及PCR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药敏试验、毒力基因(ail,ystB,virF)及0:3血清型菌株特异性脂多糖O-侧链的生物合成基因,rfbc的检测.结果 本菌株0:3血清凝集试验阳性,带有毒力基因ail、virF及0:3血清型菌株特异性鉴别基因rfbc,而毒力基因yatB阴性;该菌株已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产生耐药,但对其他头孢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敏感.结论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是0:3血清型且带有ail、virF毒力基因的致病性非1A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展火腿肠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风险研究,掌握卫生指示菌、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和污染途径,为火腿肠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风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7年对4家企业的712份产品相关样品(原辅料、中间产品和终产品)和环境样品(包括生产用水、空气沉降菌、人员、工具等)进行监测,选择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对卫生指示菌和主要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验,并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学鉴定。结果原辅料中菌落总数10~5 CFU/g和大肠菌群10~3 CFU/g的样品比例分别为33.00%(33/100)和29.00%(29/100);中间产品中菌落总数10~5 CFU/g和大肠菌群10~3 CFU/g的样品比例分别为62.86%(66/105)和36.19%(38/105);终产品未检出菌落总数10~4 CFU/g的样品,大肠菌群均10 CFU/g。结论火腿肠加工过程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本研究对掌握火腿肠加工过程的污染分布,确定关键控制点,为制定相关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确保终产品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温州市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分析分离的沙门菌血清型分布、耐药性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方法依据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进行菌株分离鉴定及血清学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PFGE法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6类食品2 039份样品中,37份样品检出沙门菌,检出率为1.8%,其中生禽肉和生畜肉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9%(20/290)和3.4%(10/290)。37株沙门菌分属16种血清型,居前三位分别为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81.1%(30/37)的菌株对17种抗生素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呈现24种耐药谱,多重耐药率为56.8%(21/37)。PFGE图谱分为31种PFGE带型,呈多态性。结论沙门菌在温州市食品中存在一定的污染率,耐药情况形式严峻,PFGE图谱的聚集性与沙门菌的血清型有一定的联系,与耐药谱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