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0篇
  免费   636篇
  国内免费   389篇
电工技术   221篇
综合类   529篇
化学工业   319篇
金属工艺   159篇
机械仪表   236篇
建筑科学   561篇
矿业工程   612篇
能源动力   90篇
轻工业   264篇
水利工程   102篇
石油天然气   939篇
武器工业   31篇
无线电   1146篇
一般工业技术   394篇
冶金工业   249篇
原子能技术   29篇
自动化技术   111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425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503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372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379篇
  2006年   348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2.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ostate cancer (PCa) is a major health-care concern worldwide. This cancer can manifest itself in many distinct forms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clinically indolent PCa to the more invasive aggressive form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It is now universally accepted that glycan expression patterns change with the cellular modifications that accompany the onset of tumorigene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if differential glycosylation patterns could distinguish between indolent, significant, and aggressive PCa. Whole serum N-glycan profiling was carried out on 117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serum using our automated, high-throughput analysis platform for glycan-profiling which utilizes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 to obtain high resolution separation of N-linked glycans released from the serum glycoproteins. We observed increases in hybrid, oligomannose, and biantennary digalactosylated monosialylated glycans (M5A1G1S1, M8, and A2G2S1), bisecting glycans (A2B, A2(6)BG1) and monoantennary glycans (A1), and decreases in triantennary trigalactosylated trisialylated glycans with and without core fucose (A3G3S3 and FA3G3S3) with PCa progression from indolent through significant and aggressive disease. These changes give us an insight into the disease pathogenesis and identify potential biomarkers for monitoring the PCa progression, however these need further confirmation studies.  相似文献   
3.
为了缓解矿井采掘接替紧张局面,宏阳煤矿采用沿空留巷技术,对12102运输顺槽采取顶板超前采面打设锚索梁、顶板超前预裂爆破,留巷段采用“钢梁+单体液压支柱”的方式进行巷道支护。该技术现场应用后,减少了巷道掘进工程量,减少了煤炭损失,增加了经济效益,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有利于采掘接替。  相似文献   
4.
A renewable chemical, eugenol, is methacrylated to produce methacrylated eugenol (ME) employing the Steglich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without any solvent. The resulting ME is used as a low‐viscosity co‐monomer to replace styrene in a commercial epoxy‐based vinyl ester resin (VE). The volatility and viscosity of ME and styrene are compared. The effect of ME loading and temperature on the viscosity of the VE–ME resin is investigated. Moreover, the thermomechanical properties, curing extent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fully cured VE–ME thermosets are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E is a monomer with low volatility and low viscosity, and therefore the incorporation of ME monomer in VE resins allows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viscosity. Moreover, the viscosity of the VE–ME resin can be tailored by adjusting the ME loadings and processing temperature to meet commercial liquid molding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VE–ME thermosets range from 139 to 199 °C. In addition, more than 95% of the monomer is incorporated and fixed in the crosslinked network structure of VE–ME thermosets. Overall, the developed ME monomer exhibits promising potential for replacing styrene as an effective low‐viscosity co‐monomer. The VE–ME resins show great advantages for use in polymer matrices for high‐performance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 This wor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vinyl ester industry by providing detailed experimental support. © 2018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作为国内页岩气开发的重点区域,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攻关和实践,机械钻速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受地层复杂、可钻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地质因素的影响,导致井下钻柱系统不良振动剧烈,容易出现钻头损坏严重、钻速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钻井时效。为了解决上述难题,以该盆地涪陵工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采用井下振动高频测量工具的实测手段,测量了钻头—钻柱系统的动态振动加速度参数,结合地层的岩性和矿物组分分析,研究钻头失效原因与对策,并开展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非均质地层中钻进的钻头—钻柱系统产生了大于40 m/s~2的高幅值瞬时冲击振动,高幅值的瞬时冲击是导致钻头先期失效的主要原因;②提出了抑制高幅值的瞬时冲击振动采用"减振+增压"工具组合和避免井下工具共振的钻井参数;③采用钻井新参数的试验井比邻井的高幅值瞬时振动降低了17%,单只钻头进尺增加24%,钻头工作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钻头使用数量减少。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改善钻头—钻柱系统的振动状态,有利于达成延长钻头使用寿命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随钻扩眼工具及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随钻扩眼技术优势的分析,研究了机械式、液压式和偏心式随钻扩眼工具执行机构和扩眼总成的机构原理,并介绍了国内所开展的相关研究。文章提出应加强现有工具的适应性和匹配性研究,发掘各类工具的优势。优化执行机构、扩眼总成和水力机构、重视底部钻具组合力学特性的分析是今后发展和完善随钻扩眼工具及技术的几个重要内容。实践表明,随钻扩眼技术在处理井下复杂情况、降低钻井综合成本、提高钻井速度、提高建井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随钻扩眼工具也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石油钻井配套工具。  相似文献   
7.
PDC钻头水力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PDC钻头工作过程中,钻井液对钻头体表面的冲洗、冷却和润滑是保证钻头正常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对PDC钻头而言,水力结构(主要是中心水眼和冠部水道)设计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以前,对钻头水力系统研究只能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周期长、成本高、结构调整不方便,而数值模拟的方法在几年前还不成熟,甚至静态的复杂结构流场问题基本无法解决。为此,在提出PDC钻头水力结构优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PDC钻头的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中考虑了钻头的喷嘴布置位置、直径、数量以及切削齿对流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原设计在喷嘴布置位置和喷射角度上存在不足,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水力结构的优化设计。文中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在新型钻头水力结构的设计中,研究方法为PDC钻头水力结构优化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PDC钻头布齿设计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的布齿是保证PDC钻头具有优良工作性能的关键。目前常用的PDC钻头布齿设计方法是图解调整法,该方法速度慢,设计工作烦琐,工作量大,效率低,欠灵活,而且有时会出现不必要的误差。讨论了PDC钻头布齿设计的特点,按切削原则设计了钻头冠部形状,并选择了合理的切削结构,为PDC钻头布齿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三道庄钼矿勘探生产中钻遇的地层非常复杂,采用其他方法均无法实现钻进,经过分析比较,决定采用贯通式潜孔锤反循环连续取心(样)钻进新技术来解决该地层钻进难、成孔难、取样难等三大问题。文章从钻进技术特点、工作原理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其具有钻进效率高、岩心(样)采取率高、成孔质量好等突出优点。并介绍了钻进主要设备机具的配套、施工工序、操作要点、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在河南钼矿露天采石场应用该项技术,有效避免了塌孔和卡钻事故,工程进展顺利、质量好、岩心(样)采取率在98%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在生产试验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层岩性随钻识别的神经网络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进  张辉 《天然气工业》2006,26(12):109-111
钻井过程中随钻识别钻头当前位置的岩性信息对于合理选择钻头类型、快速建立岩性剖面、及时发现油气层和卡准取心层位有着重要意义。钻井实践证明,地层岩性的变化在钻井参数上有很好的综合体现。以录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已钻井的测井资料,根据BP神经网络原理,建立了地层岩性随钻识别神经网络模型。应用该模型在新疆油田进行了地层岩性随钻识别试验,试验结果与测井资料解释结果相比,效果较好,符合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