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12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20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14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55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在监测手段或者监测点设置不足,且大多数商业软件只提供模拟计算出水结果的情况下,根据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中污染物的变化来优化工艺设计和运行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设计基于污染物流程变化的模拟系统对于工艺优化显得十分必要。依据参数类别进行了模块化设计,以便于快速建模和运算。以西南某旅游省会城市已有的MBR工艺改造为例,利用模拟系统建模,通过增加进水点、调整回流比,探究出水总氮由10 mg/L左右降低至5 mg/L左右的运行条件。结果表明,出水总氮下降了45. 80%,回流比总和降低了37. 00%。将该系统用于该市其他新建污水厂的设计和运行中,证明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2.
研究了在优化的脱色条件下,脱色剂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的脱除作用。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脱除效果显著,加入油质量3%的活性炭可以完全脱除样品中的苯并芘(苯并芘含量为7.12μg/kg);活性白土基本不具备脱除苯并芘的能力,但在活性炭中加入活性白土后,活性白土优先脱除油茶籽油中色素等杂质,为活性炭对苯并芘的脱除保留了吸附能力,使得活性炭对苯并芘的脱除效率提高,在3%活性白土的存在下,加入油质量0.3%的活性炭即可达到单独使用3%活性炭对苯并芘的脱除量,相当于将脱除苯并芘的能力提高10倍左右。  相似文献   
93.
为提高香榧仁油中不同形态酚类物质的提取得率及探究不同储藏方式下各形态酚类物质的抗氧化能力变化规律,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香榧仁油中可溶性部分的游离态酚、酯化态酚以及不溶性结合态酚的提取条件,应用优化后的方法提取常温储藏和冷藏(4℃)1年后的香榧仁油中的不同形态酚类物质,分析其总酚含量并测定DPPH、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结果表明:使用甲醇-丙酮-水(7∶7∶6)萃取分离香榧仁油中可溶、不溶性酚类物质效果较好;可溶酯化态酚和不溶性结合态酚碱解的最适碱液浓度、时间和温度分别为0.5 mol/L、6 h、30℃和0.5 mol/L、6 h和40℃;可溶游离态酚及水解后释放的结合态酚使用石油醚-乙酸乙酯(1∶1)提取4次效率较高。常温储藏和冷藏条件下香榧仁油中不同形态酚类物质按含量排序分别为:游离态>酯化态>不溶性结合态、酯化态>游离态>不溶性结合态;冷藏香榧仁油中的酚含量总和、3种形态酚的DPPH及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和结合态酚的铁离子还原能力均高于常温储藏香榧仁油,冷藏油中酚类物质抗氧化能力总体优于常温储藏油。  相似文献   
94.
ZigBee技术在智能电网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国家在智能电网的大力投入,进一步推动了新型科技的研究和应用。为了满足智能电网中对数据采集、传输的可靠性、稳定性、健壮性,以及采集设备的低能耗等要求,ZigBee技术以其自身的先天优势,通过合理的设计利用,能够帮助在智能电网的高级计量体系(AMI)、高级配电运行体系(ADO)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表明,ZigBee系统设备具有成本低、高可靠、低功耗、环境适应能力强等诸多优势,在智能电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
针对城市老城区雨水管网提标改造需求大,但实施条件受限的实际情况,为了不全面大幅改造整个区域雨水管网,提出了一种基于管道排水负荷的老城区雨水管网改造的设计方法。根据设计排水标准,以管道排水负荷为导向,通过整合区域雨水管网系统,制定不同的管道排水负荷等级,并适当增大局部位置管道布置密度以降低雨水管网系统的管道排水负荷,从而提升整个区域排水能力,同时协调泵闸运行,增大管道水力坡降。以武汉市青山临江片老城区雨水管网改造为例,介绍了基于该法的具体设计方案。实际运行情况表明,该区经历了数场P=1~5 a的降雨,原积水点均未发生积水,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6.
不同干燥方式对压榨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和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压榨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分别采用红外、微波和热风加热处理油茶籽,并分别考察了处理条件对油茶籽仁的含水率、含油率,以及油茶籽油的氧化诱导时间、总酚含量和美拉德产物丙酮醛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油茶籽仁含水率随3种干燥方式加热时间的延长和加热强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显著,从含水率降低的速率来看,3种干燥方式的热效率分别为微波红外热风;3种干燥方式处理后部分油茶籽仁的含油率提高,其中微波和热风处理后油茶籽仁的含油率上升得较为显著,最高分别提高了9%和13%;短时加热后油茶籽油的氧化诱导时间整体呈下降趋势,高强度加热时油茶籽油的氧化诱导时间随加热时间的延长明显上升,后者可能与美拉德产物有关;油茶籽经过高温/高火力加热(红外150℃,微波高火,热风150℃)后,油茶籽油中总酚的含量随加热时间的延长持续增加;同时,随加热时间延长和加热温度升高油茶籽油中的丙酮醛含量有上升趋势,且加热强度越大,含量越高。研究结果为油茶籽油生产过程中干燥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生产中油茶籽理化性质的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7.
油茶籽美拉德反应产物及其抗氧化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加热时间与温度处理的油茶籽油,测定加热前后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时间、水分、褐变程度、色值以及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压榨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时间随加热时间延长呈先增大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在加热前期(20min),氧化稳定时间上升最显著,在加热20 min时30,60,90,120,150℃下的氧化稳定时间分别比加热前增加2.10,4.46,4.93,5.20,6.17倍。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油茶籽油中水分呈下降趋势,褐变程度加剧,颜色加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油茶籽油中的美拉德产物,发现加热前后油茶籽油中未检测到羟甲基糠醛;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丙酮醛的含量呈先增加后趋于降低,150℃加热20min时含量最多达到0.76μg/g,是加热前的3.35倍。在150℃加热60min时油茶籽油中开始检测出3-脱氧奥苏糖和乙二醛,含量分别为1.114,7.030μg/g。油茶籽油在150℃加热60min时产生美拉德产物最多且具有明显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5.27%;抗氧化活性系数为64.17%。说明美拉德反应后其产物的抗氧化能力增强,推测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油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产物可能是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和丙酮醛等。  相似文献   
98.
通过测定油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色值,探讨了不同种类硅酸镁、不同处理时间对不同酸值油茶籽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油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色值L*均有所上升,色值b*均有所下降。不同种类硅酸镁对油茶籽油的酸值降低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碱硅酸镁、高钠硅酸镁和国外硅酸镁,对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降低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钠硅酸镁、国外硅酸镁和高碱硅酸镁。这是因为高碱硅酸镁碱度较高,而高钠硅酸镁中二氧化硅含量较高,氧化镁含量低。此外,高钠硅酸镁具有较佳的脱色效果,这是可能与高钠硅酸镁中二氧化硅含量较高,而水分含量较低有关。当油茶籽油的酸值越低,不同种类硅酸镁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的降低程度越大,对提高油茶籽油的亮度、去除黄色色素和降低绿色色素能力越强。综上,采用硅酸镁进行油茶籽油的精炼适用于酸值小于3.0 mg/g的油茶籽毛油,且处理时间20~40 min较佳,三种硅酸镁中高钠硅酸镁具有较佳的脱色脱酸效果。  相似文献   
99.
秭归盆地位于大巴山构造带的东段,是侏罗纪四川盆地的东延部分,其间充填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自下而上沉积物具由东向西侧向进积特点,垂向上具有湖泊三角洲—河流演化特征,其中明显见水下冲积扇—河道沉积等沉积地层体,上述沉积作用反映出盆地发生—发展—萎缩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0.
以NiCl2·6H2O和Co(NO3)2·6H2O为原料,CO(NH2)2为沉淀剂,Al2O3为载体,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Ni-Co/γ-Al2O3).利用正交实验探讨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催化剂合成的影响,并得出了最佳制备工艺.实验得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n(NiCl2·6H2O)/n(Co(NO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