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75篇
  免费   9256篇
  国内免费   6869篇
电工技术   7541篇
综合类   8738篇
化学工业   9858篇
金属工艺   5543篇
机械仪表   5545篇
建筑科学   6440篇
矿业工程   2934篇
能源动力   2355篇
轻工业   9317篇
水利工程   3093篇
石油天然气   2732篇
武器工业   1178篇
无线电   8169篇
一般工业技术   7051篇
冶金工业   2842篇
原子能技术   1604篇
自动化技术   11560篇
  2024年   258篇
  2023年   1121篇
  2022年   2609篇
  2021年   3530篇
  2020年   2543篇
  2019年   1814篇
  2018年   1842篇
  2017年   2075篇
  2016年   2051篇
  2015年   3372篇
  2014年   4146篇
  2013年   5034篇
  2012年   6478篇
  2011年   6674篇
  2010年   6666篇
  2009年   6356篇
  2008年   6865篇
  2007年   6822篇
  2006年   5909篇
  2005年   4963篇
  2004年   3683篇
  2003年   2695篇
  2002年   2568篇
  2001年   2413篇
  2000年   1866篇
  1999年   773篇
  1998年   268篇
  1997年   213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2篇
  197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1篇
  1951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嘉炜  卢曦 《机械强度》2021,43(3):686-692
为了对八沟道等速万向节内套进行结构和静强度设计,从钢球选型出发,对八沟道等速万向节内套进行了结构参数正向设计.对内套危险截面进行了全场静强度设计,以理想静强度场为目标,定量匹配了危险截面静强度的材料、热处理,并对全场静强度设计进行了定量评价.使用MTS静扭转试验机对等速万向节总成进行了静强度扭转试验,并用显微硬度计对内套进行了显微硬度试验以验证理论,结果表明按照基于强度场的机械结构和零部件的静强度设计与匹配方法设计的八沟道等速万向节星形套能够满足强度和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32.
分析和研究最新生效的几种常用压载水管理公约规范,调研和对比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几种压载水处理措施,综合对比分析各种压载水处理技术并结合大洋勘探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压载水处理技术,设计研究一型经济和环保的压载水系统,并进行压载水处理装置设备选型、系统设计和相关设备布置等。  相似文献   
33.
34.
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矿井水,不仅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还威胁着矿区生态环境。本文综述了我国常见矿井水的常规处理方法,以及将矿井水视为水资源的可持续矿井水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首次提出以“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矿井水进行全时空处理,并着重阐述了矿井水分级处理、分质利用技术,反渗透浓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煤泥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以及重金属回收与利用技术等,对煤矿区矿井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5.
2A12铝合金化学铣切加工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明  刘群 《材料保护》2018,(7):100-103
为了精确加工2Al2铝合金,探讨了化铣时间和温度对其化铣速率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采用现代技术对化铣工件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延长非化铣部位保护胶固化时间并使保护部位向非加工面位移3~5 mm可很好地解决未化铣区域的腐蚀问题;随化铣时间的延长,化铣速率降低,且化铣温度与化铣速率呈现正相关性;化铣表面的粗糙度随化铣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化铣温度的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化铣后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6.
以硅渣和玻璃粉为原料,采用粉体直接烧结法制备多孔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700~900℃)、烧结时间(15~120min)和升温速率(10~100℃·min^-1)对多孔材料表观密度、气孔率、物相组成、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孔结构均匀性随烧结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表观密度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减小,气孔率的变化趋势与表观密度的相反;多孔材料的主要物相为玻璃相和硅、SiC、SiO2、Ca2Al2SiO7等结晶相,且结晶度随烧结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抗压强度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烧结温度为750℃,升温速率为30℃·min^-1,烧结时间为30 min时,多孔材料的主晶相为硅和Ca2Al2SiO7,抗压强度最大(1.60MPa),表观密度为0.43g·cm^-3,气孔率为80%。  相似文献   
37.
近年来,我国传统暴力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呈下降态势,但是,犯罪案由层出不穷。为有效提升公安实践工作中犯罪预测能力,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事件,本文针对犯罪数据,提出一种新型犯罪预测模型。利用密度聚类分析方法将犯罪数据分类,然后进行数据降维提取关键属性生成特征数据,继而对特征数据进行加权优化并采用机器学习的方式对特征数据进行学习,从而预测犯罪案由。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为公安实践工作中类似案件的侦破和预防,提供新的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38.
Chemical process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process variables and more complex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The vine copula has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in portraying the dependence of high-dimensional variables. However, as the dimensions increase, the vine copula model incurs a high computational load; such pressure greatly reduces model efficiency.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ables in the industrial process are complex. Different variables may be strongly or weakly associated or even independent. This paper proposes a process monitoring method based on correlation variable classification and vine copula. The weighted correlation measure is first used to divide variables into a correlated subspace and weakly correlated subspace. Then, two vine structures, C-vine and D-vine, are applied to the correlated and weakly correlated subspaces, respectively. This method takes advantage of C-vine for correlated variables and the flexibility of D-vine for weakly correlated variables. Finally, comprehensive statistics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different subspaces. Monitoring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system and the Tennessee Eastman proces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39.
针对当前智能控制电路项目实践课程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OBE模式的"8"字形课程架构,提出了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40.
在微裂隙岩体注浆过程中,水泥浆液的渗滤效应对注浆效果的影响显著。自主研制了一套微裂隙注浆可视化试验系统,该系统由注浆系统、微裂隙模型以及监测系统3个部分组成,监测系统又分为显微监测系统和压力流量监测系统。当水泥浆液进入微裂隙模型后,利用显微监测系统对裂隙入口处的渗滤效应进行实时观测。利用压力流量监测系统对注浆试验过程中的注浆压力以及累计流量进行自动记录。运用自主设计的微裂隙注浆可视化试验系统,对微裂隙中的水泥浆液渗滤过程进行试验研究。采用3种水泥浆材(超细水泥Ⅰ、超细水泥Ⅱ和普通水泥),研究在注浆压力2.0 MPa、水灰比1.0的条件下,不同水泥颗粒粒径大小在不同裂隙开度下的浆液渗滤效应。通过试验发现,当裂隙开度较小时,在裂隙入口处形成了完整的半圆拱形滤饼;随着裂隙开度的增加,在裂隙入口处形成断续分布状滤饼;当裂隙开度增加到无渗滤发生时,裂隙入口处仅残留少量水泥颗粒附着物。通过试验获得了3种水泥的最小可注入裂隙开度大小b min和最小无渗滤裂隙开度大小b crit:超细水泥Ⅰ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80和280μm;超细水泥Ⅱ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100和300μm;普通水泥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140和310μm。研究结果发现水泥粒径的减小对最小可注入裂隙开度大小的影响较大,但对最小无渗滤裂隙开度大小的影响较小。结合渗滤趋势k值,发现随着水泥粒径的减小,相应的k min和k crit值会随之增加,水泥浆液更容易在裂隙入口处发生渗滤,这是因为超细水泥比表面积更大,水泥颗粒间易发生团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