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499篇
  免费   13054篇
  国内免费   8164篇
电工技术   9960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11816篇
化学工业   16173篇
金属工艺   7379篇
机械仪表   8138篇
建筑科学   8866篇
矿业工程   4512篇
能源动力   3141篇
轻工业   11954篇
水利工程   3319篇
石油天然气   4470篇
武器工业   1725篇
无线电   1222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507篇
冶金工业   4413篇
原子能技术   1887篇
自动化技术   17231篇
  2024年   472篇
  2023年   2054篇
  2022年   4504篇
  2021年   5824篇
  2020年   4297篇
  2019年   3064篇
  2018年   3484篇
  2017年   3869篇
  2016年   3277篇
  2015年   5224篇
  2014年   6880篇
  2013年   8083篇
  2012年   9741篇
  2011年   9890篇
  2010年   9500篇
  2009年   8860篇
  2008年   8906篇
  2007年   8574篇
  2006年   7269篇
  2005年   5948篇
  2004年   4376篇
  2003年   2985篇
  2002年   2679篇
  2001年   2323篇
  2000年   1920篇
  1999年   1095篇
  1998年   468篇
  1997年   415篇
  1996年   372篇
  1995年   309篇
  1994年   224篇
  1993年   174篇
  1992年   129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13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8篇
  1951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8 毫秒
991.
The evaporative heat transfer of the non-boiling annular two-phase flow of air-water in a small vertical tube with uniform wall heat flux was studi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A simplified two-phase flow boundary layer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thickness of the water film attached to the wall, and from the liquid film thickness the evapora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the annular two-phase flow were obtained. Theoretical equations and semi-theoretical equations were proposed for predicting the evaporative heat transfer of the annular two-phase flow of air-water in a small vertical tube. The semi-theoretical prediction agrees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mechanism of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s the evaporation of the thin liquid film attached on the wall.  相似文献   
992.
唐安斌  黄杰  王倩  马庆柯  支肖琼  范盈 《精细化工》2007,24(10):1011-1014
对阻燃剂2,4,6-三(2,4,6-三溴苯氧基)-1,3,5-三嗪的相转移催化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完成了工业试验研究。通过向2,4,6-三溴苯酚、三聚氯氰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方式进行相转移催化合成,考察了有机溶剂、物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用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物料配比n(2,4,6-三溴苯酚)∶n(氢氧化钠)∶n(催化剂)∶n(三聚氯氰)=3.05∶3.05∶0.05∶1,经工艺优化,产品收率达到96.6%,用IR分析了产品结构。工业试验在3 m3反应釜中进行,消耗定额为:2,4,6-三溴苯酚800 kg、三聚氯氰146 kg、氢氧化钠96.4kg、二氯甲烷1 400 kg、乙醇1 000 kg。溶剂二氯甲烷和乙醇回收率达到90%以上,重复使用10次后,工业试验产品收率仍可达到95%。工业试验产品经热重分析,温度达到320℃时,失重为1%,在H IPS中应用结果表明,其机械性能、热性能和阻燃性能完全满足出口阻燃H IPS的技术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993.
严正  申开智  张杰  李波 《塑料工业》2002,30(6):31-33
采用自制的振动试验台,分别安装两个不同的试样模具,使用了不同的聚合物材料,在不同的温度,压力下变化不同的振动频率和振幅进行实验,研究了聚合物熔体在振动场中注射成型时,成型模具对聚合物振动成型效应的作用。结果表明,模具浇口及型腔尺寸不同。振动注射制件的强度不同;模具型腔尺寸大振动产生的效应弱。型腔小振动产生的效应强。  相似文献   
994.
吡啶为助剂合成甲酸甲酯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0~90℃对以吡啶为助催化剂由一氧化碳合成甲酸甲酯的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为2级反应,速率方程rυ=-dpco/dt=k[MOH]pco,无助催化剂时反应活化能Ea=67.63kJ/mol,反应速率常数k=9.66×106exp(-67.63×103/RT)(mol-1·L·min-1);当有助催化剂存在时,反应活化能为Ea=61.19kJ/mol,反应速率常数k=8.82×106exp(-61.19×103/RT)(mol-1·L·min-1)。并对助催化剂吡啶的助催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5.
以酸性离子液体和Na2WO4·2H2O组成的体系为催化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将催化柴油中的噻吩硫氧化为砜类物质,并通过NMP将其萃取出来,同时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氧化脱硫反应的影响,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3 mL油样(含硫200 μg·g-1),1 g离子液体,0.021 g 钨酸钠(Na2WO4·2H2O), 0.7 mL过氧化氢,反应温度323 K,反应时间3 h,萃取剂与柴油体积比为1∶1,此时样品中的硫可降低到23 μg·g-1。反应结束后,可以通过简单的倾倒将油样和催化剂分离,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催化活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996.
共聚型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胶粘剂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醋酸乙烯酯与两种烯类单体共聚,研制出防冻性、耐水性较好的环保型聚醋酸乙烯乳液胶粘剂,并通过研究发现聚醋酸乙烯乳液组成(聚乙烯醇、共聚单体以及乳化剂等)均对乳液性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97.
熊杰  廖其龙  宁海霞 《精细化工》2007,24(10):952-955,960
用NiSO4.6H2O为原料,N2H4.H2O为还原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表面活性剂,用NaOH调节反应pH,合成了纳米Ni粉。采用XRD、SEM及FTIR等分析测试方法对所制得的粉体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10~25 min,Ni2+浓度为0.75 mol/L,pH=11,n(N2H4)∶n(Ni2+)=(2~3)∶1时,能得到平均粒径75~200 nm的球形纳米Ni粉。  相似文献   
998.
有机异氰酸酯的生产及市场消费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国内外有机异氰酸酯生产及市场消费状况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对未来的生产消费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9.
废水处理中的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bipolar packed bed cell,BPBC)是在三维电极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电化学工程技术,其在治理含氰及重金属废水、有机废水和印染废水方面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介绍了BPBC的电化学特性,综述了国内外BPBC废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其机理研究的概况。同时,提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新型胶原基人工皮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皮肤的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研制了复合天然三维网络结构胶原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并以此为支架材料建立了3层结构的人工皮肤模型:上层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可降解的聚合物涂层,可以屏蔽细菌并保持人工皮肤良好的透水气性;中间是复合型天然三维网络结构胶原纤维支架材料层,为细胞的增殖提供三维空间和良好的生长环境,起到真皮基质的作用;下层是药物层,具有营养、抗菌消炎、刺激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