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8年四川8.30攀枝花地震后,常规建材的价格飞涨、恶劣的交通条件、相对低下的经济、教育和技术水平,是广大贫困偏远农村地区房屋重建普遍面临的挑战。有鉴于此,以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马鞍桥村为基地而启动的住建部震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旨在探索一条因地制宜的可持续重建之路。在此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夯筑技术的改良和标准化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经济适用、易于操作,且可有效提升传统夯土民居抗震和耐久性能的技术措施。通过发动和指导全体村民兴建夯土示范宅院,遵循授之以渔的理念,使他们迅速掌握了这些技术措施,并在三个月内利用本村自然资源和震后建筑废墟,自力更生完成了全村的房屋重建。与常规建造模式相比,村民们新建的夯土农房在造价、功能使用、热舒适性、生态节能等方面显现出极大的优势。在当前西部村镇建设的大背景下,该项目针对贫困农村地区诠释了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农房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慈善项目。其目标不仅仅是为当地的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更关键的是要以此为契机,努力诠释一个适合于当地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模式。毛寺生态实验小学位于甘肃省黄土高原偏远的毛寺村,当地资  相似文献   
13.
浅析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天然采光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和可持续性建筑的本质在于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然而,在高密度城市中,设计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建筑并不容易。在当今世界里,居住人口达一千万的城市已超过20个。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急剧增长,合理解决日光照明和自然通风已成为建筑设计中的一个新的挑战。本文从回顾性研究香港天然采光的规范和标准出发,通过大量的实地光学测量,以及广泛的评估当地居民对室内光环境的要求,发展出一个以[室外无遮挡面积](UVA)为基础、利用理论模型和计算机光学摹视技术为辅助的新的天然采光设计技术。该技术已通过与现行的天然采光设计方法的进行比较性研究,认为其技术更适合于高密度城市中住宅类建筑的天然采光设计。目前,此技术已向香港政府屋宇署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4.
汶川5.12地震以来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支持下,无止桥慈善基金直致力联合并资助香港和内地的大学.深入四川一些自主恢复能力较差,缺乏关注的贫困农村,开展一系列“无止桥”扶建项目。无止桥希望以高科学低技术为指导方针充分发掘当地传统建造技术和经验通过大学团队的专长加以提炼和升华并通过示范项目向贫苦村民诠释条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的重建家园之路。  相似文献   
15.
提出内源性发展理念与当地生土建筑相结合的农村建设思路,以“一专一村”计划的一系列新型夯土建筑实践为例,从与环境和谐相处、发掘本土价值、尊重当地人的主体性、引入外部智力资源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科学方法、适宜技术”的创新思路及“本土材料、本土技术、本土工匠”的组织原则,探讨系统性、跨学科、跨部门联动,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建造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农村建设 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只 适用于城市地区,适用于农村地区的建筑环 境评估体系还比较缺乏。本研究从农村可 持续发展理论和中国农村现状出发,对国内 外现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环境评估体系 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得出了目前现有的评估 体系在中国农村应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 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为进一步发展适合中 国农村地区的建筑环境评估体系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正经历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型与变革。近年来在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推动下,各高等院校均积极开展知识转移实践,即知识转化与应用活动。透过这些活动,不单社会大众收益,学者及研究员们亦能从中了解实社会问题和需求,从而促进研究的可行性。该文以香港最早开展此方面活动的高校之一——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为例,浅析如何在建筑教育与研究中开展知识转化与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