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50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21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42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应用快速黏度仪(RVA)通过稀乳酸法主要研究了2#与A2两种类型小麦粉的面筋蛋白特性,探讨了RVA曲线的峰值黏度、3min时黏度、衰减度及最终黏度。另外,应用粉质仪、拉伸仪及湿面筋仪分别对小麦粉粉质特性、拉伸特性及湿面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小麦粉的面筋蛋白RVA曲线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同一类型的A2粉,衰减值在α=0.10水平上与稳定时间表现为负相关,与弱化度、MTI特性及拉伸阻力表现为正相关,而与面筋指数在α=0.01水平上表现为强正相关。峰值黏度在α=0.01水平上与吸水率、延伸性表现为强正相关性。3min时黏度值在α=0.05水平上与吸水率及延伸性表现为正相关性。另外,最终黏度值在α=0.01水平上与吸水率表现为强正相关性,在α=0.05水平上与延伸性表现为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2.
配制总质量分数为1%的CMC与瓜尔胶的复配溶液,两者质量分数比例分别为0.1%∶0.9%,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9%∶0.1%。通过稳态流动、应变扫描、频率扫描及动态粘弹性温度扫描与动态黏度温度扫描,观察复配溶液的黏度特性随剪切速率与温度的变化,粘弹性随不同应变、不同频率与温度变化,以及考察模量频率相交点、松驰时间及构象转变温度等与结构特性相关的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CMC与瓜尔胶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两者复配有利于增加零剪切黏度、黏度及粘性模量与弹性模量。复配比例改变溶液的粘弹性质,当瓜尔胶的比例达到0.4%后溶液的模量频率相交点均低于单一的瓜尔胶溶液,而松驰时间却比后者高。复配溶液改变了动态粘弹性温度扫描时的凝胶点温度,其均高于单一瓜尔胶溶液的凝胶点温度。根据动态黏度温度扫描结果,复配溶液中CMC的加入改变了瓜尔胶溶液的粘温特性,当瓜尔胶的含量在0.1%~0.6%时出现明显的构象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83.
配制总质量分数为1%的黄原胶与瓜尔胶复配溶液,两者比例分别为0.1%∶0.9%,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9%∶0.1%。通过稳态流动、应变扫描、频率扫描以及动态黏弹性温度扫描与动态黏度温度扫描,观察复配比例对复配溶液的黏度特性随剪切速率及温度的变化情况,黏弹性随应变、频率及温度的变化情况。黄原胶与瓜尔胶通过分子间缠绕或者分子间次级键的相互作用起到增稠协同作用,说明两者复配有利于零剪切黏度、黏度及黏弹性能的增加。在低剪切区域与低频率区域主要呈现黄原胶的贡献,而在高剪切区域与高频率区则以瓜尔胶起主导作用。对复配溶液的频率扫描中G′大于G″,表现类固态的性质。另外,在5~90℃温度范围,G′G″,复配溶液表现出凝胶状态,呈完善的网络结构;同时,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步降低,不存在构象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84.
对电采终端的上行通信方式进行研究,使电采终端能够通过GPRS、以太网、4G和光纤以及窄带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与主站的有效通信,提高电采终端的兼容性和稳定性,详细说明了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85.
回流操作条件下植物甾醇与过量乙酸酯化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和菜籽甾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为研究体系,测定了回流操作条件下甾醇与过量乙酸的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了强酸性苯乙烯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催化剂对酯化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系统中水的含量对反应速率和酯化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和菜籽甾醇与乙酸在回流条件下反应动力学方程均为:r=(0.278±0.002)×CSL(mol·L?1?h?1),加入0.5%~5.0%的催化剂量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在5%以内,乙酸中含3.0%~15.0%的水时,反应转化率明显降低。此外还对精制混合甾醇与乙酸反应分离制备甾醇乙酸酯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以及对甾醇乙酸酯产物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测定,为应用化学反应和结晶法结合分离精制单组分植物甾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6.
以搅拌型酸乳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种蠕变恢复性能评价的测试方法。对酸乳施加应力,研究其应变与柔量随时间的变化,在柔量-时间曲线中的稳态阶段做出一条直线,其斜率值的倒数即可反映零剪切黏度,同时,应力撤销后考察酸乳应变与柔量随时间的变化,通过柔量值的大小即可评价酸乳的弹性大小。对9类市面上流行的搅拌型酸乳进行蠕变恢复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不同酸乳的零剪切黏度与恢复柔量差异明显,同时,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文章还对方法的实验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应力扫描确定了酸乳的线性黏弹性区域,同时,结合不同应力大小时的蠕变恢复试验结果最终确定了所施加的应力值为0.5 Pa。另外,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恢复时间对恢复性能的影响,并最终确定了60 min作为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87.
采用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在6-31G(d)计算水平上,考察了5-卤代尿嘧啶(5-XU,其中X=F,C l,B r,I)的质子转移异构化反应的7种可能途径、相关异构体和过渡态的结构,以及质子转移异构化的势能面,并对5-碘尿嘧啶和尿嘧啶的拉曼光谱频率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取代基X的吸电子能力对5-卤代尿嘧啶各质子转移异构体的稳定性和某一步的质子转移异构化能垒的大小几乎没有影响,尽管各步质子转移异构化反应能垒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如第一步的质子转移异构化能垒最大,约为188~214 kJ.mol-1,第二步其次,约为158~171 kJ.mol-1,第三步最小,约为145~155 kJ.mol-1。获取了5-碘嘧啶和尿嘧啶的傅立叶拉曼光谱。拉曼光谱显示,碘对尿嘧啶的5位氢的取代明显改变了尿嘧啶的C4—C5/C5—C6伸缩振动、C4—O10伸缩振动和N3—H9弯曲振动的拉曼活性,表明光或电磁场对C4—O10和N3—H9局部的电子云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8.
不同金属氧化物膜电极上苯酚的电催化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雅琼  顾彬  许文林 《化工学报》2007,58(8):2087-2093
分别以自制的金属氧化物膜电极Ti/SnO2+Sb2O3、Ti/SnO2+Sb2O3/PbO2和Ti/SnO2+Sb2O3/RuO2+PbO2为阳极,恒电流电解低浓度苯酚溶液,研究了不同金属氧化物阳极对苯酚电催化氧化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苯酚溶液在3种金属氧化物膜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过程的宏观动力学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但不同金属氧化物阳极上苯酚电催化氧化过程的表观反应速率及电流效率有明显的差异。25℃下苯酚在Ti/SnO2+Sb2O3、Ti/SnO2+Sb2O3/PbO2和Ti/SnO2+Sb2O3/RuO2+PbO2电极上电催化氧化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分别为6.66×10-2min-1、2.49×10-2min-1和9.76×10-3min-1;瞬时电流效率随电解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初始电流效率分别为78.7%、38.9%、13.2%。以Ti/SnO2+Sb2O3电极为阳极电解60 min后,苯酚浓度从初始浓度2.13×10-3mol·L-1降至3.27×10-5mol·L-1,苯酚的转化率达98.5%;而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以Ti/SnO2+Sb2O3/PbO2和Ti/SnO2+Sb2O3/RuO2+PbO2为阳极时,苯酚的转化率只有82.7%和29.8%。对3种电极在苯酚溶液中的伏安特性的研究表明,Ti/SnO2+Sb2O3电极具有比Ti/SnO2+Sb2O3/PbO2和Ti/SnO2+Sb2O3/RuO2+PbO2高的析氧电位,因此有利于有机物的氧化和过程电流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9.
钛基PbO2电极上苯酚的电化学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i为基体,通过热分解Pb(NO3)2水溶液制备了Ti/PbO2电极以及含有SnO2+Sb2O3中间层的Ti/SnO2+Sb2O3/PbO2电极,并将所制备的电极应用于模拟苯酚废水的电化学氧化降解。结果表明:含有SnO2+Sb2O3中间层的Ti/SnO2+Sb2O3/PbO2电极在相同的操作电流密度下,槽电压低于未加中间层的Ti/PbO2电极。以聚合前驱体制得的Ti/SnO2+Sb2O3/PbO2电极为阳极时,在25℃,电流密度15mA/cm^2下,恒电流电解浓度为2.13×10^-3mol/L的模拟苯酚废水,电解3.0h后,苯酚浓度降为1.67×10^-5mol/L,苯酚去除率达99.2%;电解6.5h后,COD下降率为84.3%。阳极寿命快速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添加锡锑中间层后的Ti/SnO2+Sb2O3/PbO2电极,其寿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0.
王雅琼  童宏扬  许文林 《化工学报》2004,55(9):1560-1563
引 言有机电化学合成以电子作为试剂代替重金属盐氧化剂和严重污染环境的硫化碱等化学还原剂 ,合成过程可在常压、常温或较低温度下进行 ,因此是2 1世纪“绿色化学”研究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有机电化学合成的工业开发中 ,得到具有优良性能的电极材料是电有机合成工业化中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