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综合类   36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2篇
水利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15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针对国外某气顶边水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即隔夹层、气顶、构造高点、井网和井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剩余油的分布模式,纵向分布模式为屋脊油、屋檐油、屋顶油和屋内油4种,平面分布模式为朵状和火山锥状剩余油2种。针对不同模式剩余油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屋脊油可以在顶部钻水平井挖潜,屋檐油宜采用水平井底部挖潜,屋顶油建议采用过路井补孔,屋内油采用水平井或直井加密挖潜;开发朵状剩余油应进一步完善井网,采用水平井挖潜底部剩余油,而火山锥状剩余油宜采用局部直井加密开发。  相似文献   
72.
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注采气能力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采气能力预测是地下储气库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预测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上游气田和整个天然气管网的调配生产以及下游用户的用气安全。为此,基于有水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运行规律,根据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盘库分析方法,利用地下储气库盘库库容参数的定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推导,创建了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注采气能力预测数学模型及预测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①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地下储气库实际运行结果十分接近,预测模型适用性较好、预测精度高;②通过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动态分析并准确把握库容参数未来变化趋势,能够合理预测及评价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注采气能力的变化。目前该方法应用于已建地下储气库注采气能力预测及优化配产配注中,现场应用效果较好,为进一步提高地下储气库运行效率、降低储气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3.
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过程中水脊发展规律,根据底水油藏水平井开采机理,建立了其开采过程的渗流数学模型,采用方程分析方法推导出了底水油藏水平井采油物理模拟的相似准则数群, 根据相似准则研制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物理模拟装置,利用该实验装置分别研究了均质地层和具有隔夹层底水油藏的水脊上升形态与水平井开发动态。结果表明:在均质条件下,水平井见水位置在中部;当水平井附近具有隔夹层时,水平井含水率上升缓慢,并且随着隔夹层展布的增大,底水受到的抑制作用愈发明显,水平井见水时间延迟;对实际底水油藏水平井生产动态进行分析表明,隔夹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与物理实验结果相同。研究表明,可以充分利用隔夹层对底水的遮挡作用,尽量使夹层靠近水平井,并且应适当增大隔夹层的展布,提高水平井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74.
稠油油藏采用多分支井进行注蒸汽热采时,由于每个分支所处地层的吸汽能力不同,所需的蒸汽流量也不同。基于节点分析系统理论和微元段思想建立了蒸汽分配计算模型,实现了数学解法并进行了应用分析。根据蒸汽沿程热损失分布模型及点分流模型及各个分支所在地层的油藏参数,计算了蒸汽在垂直段、弯曲段的沿程热损失及各分支水平段的地层吸汽指数和蒸汽流量,为稠油油藏多分支井热采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5.
结合某油田某油藏的岩心、地质、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以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而通过流动单元约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流动单元和夹层的分布是某油田某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6.
低渗透油藏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CO2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研究中,最小混相压力是CO2驱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以国内某低渗透油藏流体为研究对象,在室内相态实验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级接触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考虑原油组分和温度,建立适合目标油藏实际的CO2最小混相压力预测公式。与传统经验公式相比,该公式提高了典型区块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精度,为现场确定最小混相压力提供了简单、可靠的计算方法,为低渗透油藏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7.
应力敏感油藏压裂直井分区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建立了低渗透应力敏感油藏压裂直井产能计算的分区模型,该模型内区为压裂改善区,外区为未改善区,本模型可用来预测井底改造后油井的产能,实例计算表明:内区和外区的渗透率变形系数都对产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内区和外区渗透率的增加,产能逐渐增加,当内区渗透率增加到一定数值后,产能变化不大;内区半径越大,产能越高;随着外区启动压力的增加,产能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8.
底水油藏夹层控制模式及剩余油挖潜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底水油藏中夹层的定量表征及分类,提出影响生产动态的4种夹层分布模式:即无夹层分布、小范围半渗透夹层分布、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分布、大范围不渗透夹层分布。对不同模式下油井动态进行分析,确立不同模式的分类标准。根据动静结合的划分方法,归纳总结不同模式下特有的开发动态特征和油井见水规律,并指出不同模式控制下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方向,从而对同类油藏的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9.
新海27块低饱和度稠油油藏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海27块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确定的2007年老油田二次开发示范工程,目前已进入规模推广阶段,为了进一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有效提高采收率,以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生产测试等为基础,对研究区稠油油藏低饱和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低饱和度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成藏位置距生油中心远,构造幅度小,储层岩石颗粒分选差、孔隙结构差异大,油藏强亲水,束缚水饱和度高,油、水密度差小,后期构造运动等是导致低饱和度油藏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理论数值模拟模型,分别模拟计算了在底水油藏水平井中实施氮气泡沫压水脊过程中,不同注入时刻、注入量、焖井时间和焖井后日排液量对控水增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利用水平井开采底水油藏的过程中,实施氮气泡沫压水脊措施,可以延缓底水脊进,起到控水增油的作用;(2)其最佳注入时刻在油井含水率为70%时刻;(3)注入量越大增油效果越好,但存在最佳值;进行一定的焖井时间才可以发挥其最佳控水增油效果;(4)氮气泡沫具有剪切稀释的特性,焖井后日排液量越大,其控水增油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