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57篇
  免费   14056篇
  国内免费   10541篇
电工技术   11675篇
综合类   14186篇
化学工业   14862篇
金属工艺   8693篇
机械仪表   8949篇
建筑科学   8744篇
矿业工程   5279篇
能源动力   3231篇
轻工业   13161篇
水利工程   3755篇
石油天然气   4526篇
武器工业   1695篇
无线电   1242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266篇
冶金工业   4615篇
原子能技术   1995篇
自动化技术   17902篇
  2024年   491篇
  2023年   1858篇
  2022年   4746篇
  2021年   6055篇
  2020年   4210篇
  2019年   2966篇
  2018年   3170篇
  2017年   3621篇
  2016年   3296篇
  2015年   5402篇
  2014年   6596篇
  2013年   8001篇
  2012年   9979篇
  2011年   10477篇
  2010年   9831篇
  2009年   9748篇
  2008年   9799篇
  2007年   9641篇
  2006年   8272篇
  2005年   6760篇
  2004年   5045篇
  2003年   3721篇
  2002年   3735篇
  2001年   3363篇
  2000年   2471篇
  1999年   947篇
  1998年   330篇
  1997年   245篇
  1996年   183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118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39篇
  1979年   18篇
  1959年   3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1年   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以碘吸附值为评价指标,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和浸渍比为影响因素,采用响应面法试验设计对磷酸活化法制备咖啡渣活性炭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吸附温度条件下,活性炭对水溶液中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部扩散方程进行拟合。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咖啡渣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化时间1 h、活化温度498℃、浸渍比1.72;在此条件下活性炭得率为30.4%,碘吸附值为(799±16)mg/g,比表面积为1 006 m2/g,孔容为0.779 cm3/g、微孔孔容为0.051 cm3/g、平均孔径为3.088 nm。较低pH值和较高温度能够促进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Langmuir等温方程能够更好地描述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效果;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分3个阶段:快速吸附阶段、慢速吸附阶段和吸附平衡阶段,10 min内可完成吸附总量的79%,36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分析表明咖啡渣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主要为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62.
转速对2524铝合金搅拌摩擦点焊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524铝合金薄板进行搭接搅拌摩擦点焊试验, 研究了搅拌头转速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转速增加, 焊点外侧飞边越加严重, 组织畸变程度增加, 焊核区宽度增大, 有效连接宽度先增大后减小。母材区硬度最大, 热影响区硬度最低;在焊核区内, 显微硬度随转速增加而增大, 当转速为1 100 r/min时达到最大133.9HV, 而热影响区在300 r/min时硬度最大。在单向拉伸试验中, 接头剪切强度随转速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在700 r/min时达到最大值3 510 N;接头呈现出两种断裂模式: 即低转速下平行于两板面断裂和高转速下沿倾斜方向断裂;断口呈现明显的剪切韧窝形态, 韧窝小而浅, 焊接接头为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63.
地质特征认识对煤层气开发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源特征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现煤层气相邻井的产量差异仍较大。排除工程因素后,通过选取8类地质参数,细致比对了保德区块低产井与邻井的参数特征,筛查出其关键因素为煤层微幅构造与顶板封盖条件,其中以微幅构造为主。据此,重新认识并划分出区块新的次生褶皱背斜单元、向斜单元和斜坡单元,获得了不同次生褶皱构造单元的开发特征。结果表明,高、低产井分布与次生褶皱背斜、向斜相关性高达92%。其中:高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背斜变化较缓、呈隆起状的“平台”,且煤层顶板以泥岩、碳质泥岩为主,封盖性较好;低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向斜,同一井台各井开发效果差异表现为从向斜条带轴部—向斜条带内—向斜条带外的煤层气井平均单井产量不断增加,到向斜轴部的距离大于向斜曲率半径73.5%的范围为主力产气区,小于向斜曲率半径40.0%范围为产水主力区。这对煤层气新井部署、生产管理、开发调整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喷墨三维打印作为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一种重要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金属多孔材料的制备,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成型材料范围广、孔结构设计灵活性大,较好的制件精度和结构精细度等优点.系统地总结了钛及钛合金、不锈钢、镍基合金、铝合金等多孔材料喷墨三维打印技术制备工艺与组织结构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5.
近年来,我国传统暴力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呈下降态势,但是,犯罪案由层出不穷。为有效提升公安实践工作中犯罪预测能力,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事件,本文针对犯罪数据,提出一种新型犯罪预测模型。利用密度聚类分析方法将犯罪数据分类,然后进行数据降维提取关键属性生成特征数据,继而对特征数据进行加权优化并采用机器学习的方式对特征数据进行学习,从而预测犯罪案由。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为公安实践工作中类似案件的侦破和预防,提供新的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66.
纳米纤维素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可再生纳米材料,应用前景极为广阔。然而,由于纳米纤维素结构上富含羟基,使其具有极强的亲水性,严重影响了纳米纤维素的疏水性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综述了纳米纤维素疏水改性的研究进展,从物理吸附、表面化学修饰(甲硅烷化、烷酰化、酯化等)、聚合物接枝共聚3个方面简述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疏水化改性方法,并对疏水纳米纤维素在包装材料、造纸、水净化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最后对疏水改性纳米纤维素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疏水纳米纤维素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某露天矿山东帮边坡稳定性较差,已有12个区域出现大面积滑坡或垮塌,导致东帮边坡部分平台不连通,给矿山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基于此,以边坡安全系数控制值为边坡稳定评判标准,采用极限平衡法、Geo-Slope软件计算边坡安全系数,分析边坡整体与局部的稳定性,并对不稳定区域进行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东帮边坡整体滑坡的概率较低,但局部稳定性较差,需采取防护措施;边坡结构参数经优化后,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8.
面源红外诱饵使用的过程中,合理有效的干扰策略是干扰红外制导导弹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模拟相结合得到面源红外诱饵对抗红外制导导弹的干扰策略。首先以红外成像制导导弹为例,介绍红外制导导弹的仿真模型,然后将攻击过程分为锁定前与锁定后,以命中率为评价指标,得到两个阶段下的最佳干扰策略,包括诱饵的最佳释放时机、释放间隔以及载机应采取的机动动作等。  相似文献   
69.
分析了国内自动加渣机设计概况,根据保护渣加渣的工艺要求,提出了一种具有均匀加渣功能的气动式加渣机设计方案,包括机械系统、电气系统两部分。机械系统由储料装置、搅拌装置、输料装置组成;电气系统包括主电路、控制回路和监控系统。连铸生产现场性能测试表明:气动加渣机的机械系统设计合理,电气系统稳定有效。  相似文献   
70.
在微裂隙岩体注浆过程中,水泥浆液的渗滤效应对注浆效果的影响显著。自主研制了一套微裂隙注浆可视化试验系统,该系统由注浆系统、微裂隙模型以及监测系统3个部分组成,监测系统又分为显微监测系统和压力流量监测系统。当水泥浆液进入微裂隙模型后,利用显微监测系统对裂隙入口处的渗滤效应进行实时观测。利用压力流量监测系统对注浆试验过程中的注浆压力以及累计流量进行自动记录。运用自主设计的微裂隙注浆可视化试验系统,对微裂隙中的水泥浆液渗滤过程进行试验研究。采用3种水泥浆材(超细水泥Ⅰ、超细水泥Ⅱ和普通水泥),研究在注浆压力2.0 MPa、水灰比1.0的条件下,不同水泥颗粒粒径大小在不同裂隙开度下的浆液渗滤效应。通过试验发现,当裂隙开度较小时,在裂隙入口处形成了完整的半圆拱形滤饼;随着裂隙开度的增加,在裂隙入口处形成断续分布状滤饼;当裂隙开度增加到无渗滤发生时,裂隙入口处仅残留少量水泥颗粒附着物。通过试验获得了3种水泥的最小可注入裂隙开度大小b min和最小无渗滤裂隙开度大小b crit:超细水泥Ⅰ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80和280μm;超细水泥Ⅱ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100和300μm;普通水泥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140和310μm。研究结果发现水泥粒径的减小对最小可注入裂隙开度大小的影响较大,但对最小无渗滤裂隙开度大小的影响较小。结合渗滤趋势k值,发现随着水泥粒径的减小,相应的k min和k crit值会随之增加,水泥浆液更容易在裂隙入口处发生渗滤,这是因为超细水泥比表面积更大,水泥颗粒间易发生团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