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1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对水下管汇等水下生产设施湿式保温材料配方及合成工艺进行研究,开发了一种适用于500 m以内的水下生产设施保温材料,掌握了涂敷工艺并应用于水下管汇样机。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满足生产需求,实现了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保温材料国产化。  相似文献   
12.
聚氨酯弹性体在海洋石油管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聚氨酯弹性体的特性,着重阐述了其在海洋石油管道中的应用,包括海洋立管涡激振动抑制装置螺旋列板、柔性管用抗弯加强器、弯曲限制器、均步浮力模块、海管保温材料及清管器等。最后对海洋石油管道用聚氨酯弹性体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管道湿式保温复合聚氨酯原材料、浇注设备、成型模具、浇注工艺的研究,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工程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制出湿式保温管道,保温材料经性能测试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实现了海底管道和立管湿式保温的国产化,为海洋管道湿式保温技术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氧化丙烯多元醇、聚四亚甲基醚二醇、液化MDI和复合扩链剂为原料,用半预聚体法制得适用于深海立管涡激振动抑制装置上的聚氨酯弹性体,讨论了聚醚多元醇种类、NCO含量、扩链系数、硫化工艺等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聚体NCO质量分数为10%,扩链系数为0.95,硫化工艺为100℃、时间为8~12 h,制得的...  相似文献   
15.
海底保温管道技术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国内外海底保温管道的技术发展,介绍目前国外最常用的管中管结构、单壁管结构及集束管道结构的技术及工程应用情况。在浅水海域和边际油田开发中,单层保温配重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应用。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从浅海走向深海,甚至超深海,国内在使用海底保温管道技术方面与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采用湿式保温的单壁管及集束管将是我国未来深水海底保温管道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耐海洋环境聚氨酯材料,设计了模具,探讨了成型工艺,制造了一种新型减振螺旋列板,参数为螺距17.5D、高度0.25D、螺头数3。通过海上涡激振动拖曳试验表明,涡激振动抑制效率均在80%以上,最高可达到89.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海洋飞溅区的腐蚀防护特点,介绍HBE涂料及其喷涂方式,研究HBE无气喷涂工艺,分析总结HBE涂敷质量控制点及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常见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2,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50)、环氧树脂(E-54)为原料,分别以Cr3+、Al Cl3和Al Cl3·HMPA为催化剂,在100℃合成了聚口恶唑烷酮/异氰脲酸酯。用红外光谱研究了异氰脲酸酯与口恶唑烷酮的反应历程,用热重分析表征了口恶唑烷酮/异氰脲酸酯的比例与耐热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催化剂首先快速催化氨基甲酸酯/脲基甲酸酯以及异氰脲酸酯三聚环的生成;口恶唑烷酮环逐渐形成,随着受热时间延长,氨基甲酸酯/脲基甲酸酯和异氰脲酸酯逐渐解聚与环氧反应转化为口恶唑烷酮环。材料的耐热性能随口恶唑烷酮含量的增加而增强,最大热失重温度较环氧树脂提高了50℃,达434℃,且750℃时的残炭率提高了3倍。  相似文献   
19.
翼型尾流干涉下柱体结构涡激振动(vortex induced vibration,VIV)特性的准确预测是翼型-柱体耦合结构振动控制研究的关键。为了研究翼型位置参数对柱体结构涡激振动特性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结构动力学以及嵌套网格技术建立翼型-双自由度柱体耦合结构的流固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与国外文献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研究建立的数值模型的准确性。计算结果表明,在较小的约化速度下翼型尾流干涉的柱体横向振幅和频率比微小于单柱体,约化速度较大时会大于单柱体。不同的翼型与柱体之间的距离会使柱体横向振幅和频率比发生变化,在距离为3D时取得最大横向振幅。不同攻角的翼型也对柱体的影响不同,柱体的横向振幅和频率比在攻角为100°时取得最小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