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工业   4篇
金属工艺   33篇
机械仪表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冶金工业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测定了中碳25Mn钢在不同温度下的冲击吸收能量,观察了断口处的变形组织特征,并结合层错能计算分析,讨论了实验钢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形机制.结果表明:冲击断口处的组织中均含有大量的形变孪晶,但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层错能也随之降低,有利于孪晶的形成,导致变形组织中的孪晶数量有所增加,此时实验钢的变形机制以TWIP为主;当温度降至-196℃后,层错能进一步降低,变形过程中发生形变诱导相变,马氏体的产生导致钢的韧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2.
利用热模拟、金相显微术、结合定量统计和TEM技术,研究了微合金钢奥氏体区变形后弛豫不同时间的组织演化及析出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经弛豫工艺处理后,贝氏体、马氏体复合组织得到了有效细化,在850℃变形后等温弛豫60s~200s左右时,细化效果最佳.与此同时,应变诱导析出相亦能有效地钉扎位错,析出相的尺寸小于10nm.  相似文献   
43.
采用示波冲击法测定了9Ni钢冲击过程中裂纹萌生、扩展等阶段所消耗的能量,并通过测定钢中回转奥氏体含量,研究了冲击断裂过程中回转奥氏体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回转奥氏体含量的增加,裂纹形核功不断上升,但趋势减缓,而裂纹扩展功则先快速上升后又大幅下降,峰值与回转奥氏体稳定性的峰值重合,表明稳定性差的回转奥氏体会导致扩展功大幅下降。由于裂纹形核功随回转奥氏体稳定性的变化相对平缓,扩展功的变化则更为剧烈,因此提高回转奥氏体稳定性进而增加扩展功是改善9Ni钢低温韧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4.
运用热模拟技术和TEM分析法,研究了C-Ti-Mo和C-Nb-Mo两种简单成分钢奥氏体变形后弛豫过程中微合金元素Nb,Mo在析出物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850℃变形后弛豫1000s,C-Ti-Mo和C-Nb-Mo钢均保持了奥氏体状态且两种简单成分钢中均有析出发生,能谱分析显示析出颗粒分别是Ti(C,N)和含Mo的Nb(C,N).微合金元素Mo与Nb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在Nb(C,N)析出后,Mo可能溶入Nb(C,N)的析出颗粒之中.  相似文献   
45.
利用金相观察、硬度测量、热模拟技术及透射电子显微术(TEM),研究了Fe-40Ni-Ti合金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Fe-40Ni-Ti合金在室温下仍然是面心立方结构,晶粒中有少量孪晶组织。锻造后试样中有两类析出:一类是在光镜下可直接观察到的1 μm以上合金凝固过程中形成的TiN颗粒,另一类是在TEM电镜下发现的轧制应变诱导析出,尺寸在20 nm以下的TiN颗粒。合金在不同温度保温后冷却到室温的硬度变化不明显。在850 ℃变形后保温过程中,合金发生应变诱导析出现象。  相似文献   
46.
贝氏体组织的弛豫细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热模拟、金相分析结合半定量测量统计及径迹显微照相技术(FFA),研究了微合金钢奥氏体区变形后弛豫不同时间的贝氏体组织演化情况。同时,通过萃取复型方法观察了弛豫不同时间奥氏体中的析出行为。结果表明,弛豫处理后试验钢的组织得到了有效细化,主要为超细贝氏体与马氏体复合组织。随着弛豫时间的变化,细化效果不同,在850℃变形后等温弛豫60s-200s时,细化效果最佳。变形后弛豫过程中的位错运动和弛豫析出速度的配合与细化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7.
摘要:采用淬火膨胀仪模拟研究了LNG用7%Ni钢淬火后快速加热回火工艺,结合显微组织观察以及对回火冷却过程中膨胀曲线的分析,讨论了该工艺对钢中逆转变奥氏体含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淬火终冷温度能显著增加组织中逆转变奥氏体的含量,且其在基体上的分布也更为均匀,但当淬火终冷温度提高至300℃时,淬火组织中残留了大量的残余奥氏体,经快速加热回火后虽然保留在组织中,但其稳定性较差,导致冷却后的最终组织中出现大量的岛状M/A。回火前的快速加热一方面抑制了残余奥氏体在加热过程中发生分解,同时也有利于碳原子在较短的时间内扩散至其中,因此不但能促进钢中逆转变奥氏体含量的增加,也有利于其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8.
利用金相观察、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在(360~560)℃温度范围内对冶金锯片用钢65Mn进行了连续回火处理。结果显示: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合金由淬火马氏体逐渐转化为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索氏体及回火索氏体;试样的强度及硬度连续下降。在(400~420)℃之间,发现了回火脆性,冲击值、断面收缩率和延伸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9.
运用热模拟技术,结合金相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含Nb微合金钢在奥氏体区变形后等温弛豫不同时间再水冷得到的复合组织的热稳定性,发现在各样品的贝氏铁素体内部,位错组态与应变诱导析出颗粒的分布状态明显不同。在随后的700℃重加热等温过程中,弛豫60s的样品重加热时热稳定性明显高于弛豫1000s的样品。重加热前的预应变加速演化过程。这些现象表明,显微组织的热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形成历史。重加热等温过程发生的组织演化是以板条内位错摆脱钉扎发生多边形化,板条间小角倾转晶界通过位错攀移而逐渐消失和发生再结晶形成多边形铁素体的次序进行的。  相似文献   
50.
对Fe--Ni--Nb--Ti--C合金在850℃变形后的等温弛豫过程中位错组态的演变以及应变诱导析出过程进行了TEM观察分析. 样品的应力弛豫曲线可以明显地区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对应应变诱导析出的孕育、形核长大和粗化过程. 变形过程中产生的高密度、相互缠结的位错在等温弛豫过程中密度降低, 并逐渐形成胞状结构. 应变诱导析出在离散位错与胞界的位错网络上均能形核, 但离散位错上颗粒析出密度更大. 析出对位错产生的钉扎作用减缓了位错组态演变的进程. 一旦析出颗粒发生粗化, 则其钉扎作用减弱, 而位错则以绕过机制摆脱析出颗粒的钉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