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2篇
电工技术   11篇
综合类   36篇
化学工业   40篇
金属工艺   197篇
机械仪表   31篇
建筑科学   42篇
矿业工程   8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21篇
水利工程   19篇
石油天然气   14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50篇
一般工业技术   70篇
冶金工业   29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U-6%Nb二元合金凝固过程中显微组织与显微偏析的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一个改进的计算固相分数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及元胞自动机方法根据相图计算将固/液界面区域内固相分数表示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不需假设界面的位置和形状.对U-6%Nb(质量分数)二元合金的凝固组织和显微偏析的模拟结果表明:初始形核部位Nb浓度最高,随着凝固的进行,该部位Nb浓度不断下降;凝固后期晶界区贫Nb,Nb浓度最低可达3%以下.  相似文献   
12.
宋文明  杨贵荣  刘洪峰  郝远  马颖 《铸造》2007,56(2):145-147
研究了铜基表面镍基渗层的热疲劳性能。结果表明:热循环次数小于20次时,渗层表面主要产生氧化,无裂纹产生;当热循环次数超过50次时,渗层与基体的结合界面处以及渗层的表面会产生微裂纹,渗层越厚,渗层与基体的结合界面处出现微裂纹的时间越早;多次热循环后在渗层与基体的结合处出现蚀坑,渗层的损伤形式主要为应力腐蚀。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成形工艺参数,如坯料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模具预热温度(模具温度)对AZ91D镁合金触变成形性与缺陷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形性、缺陷形成与加工参数紧密相关。合适的成形参数为:坯料加热温度在575~595℃,加热时间超过75min,模具预热温度超过275℃;主要有冷隔、液相偏析、缩松、裂纹和氧化夹杂5种缺陷。其中,裂纹和氧化夹杂是主要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反应温度、Al粉含量、预制块致密度和表面活性元素Mg对反应过程和相组成的影响。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 ,反应速度加快。温度过高 ,反应物中的CuO会发生分解反应 ,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体系中Al粉含量越高 ,反应速度越快。另外 ,体系中Al粉含量的提高 ,也有利于反应生成的Al2 O3 分布均匀以及细小化 ;在合适的预制块压坯压力时可以得到既具有较高的致密度 ,又能够完全反应的材料 ;Mg属于表面活性元素 ,它的存在能够降低体系的反应初始温度 ,但是不能解决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扩散问题。因此 ,温度仍是决定反应能否完全进行的主要因素。在适当的温度 (80 0~ 10 0 0℃ )、压力 (15 0~ 2 10MPa)、Mg加入量 (2 %~ 5 % )和Al与CuO的质量比(约 6∶1)等条件下能够制备出反应完全的CuO与Al反应自生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支撑汽车研发的数据库平台,在分析汽车工程数据特点基础上,提出一种数据库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借鉴部分面向对象思想,首先对技术指标体系进行抽象及划分,然后配置对象模型,最后实例化产生实体。基于此思路设计数据库表结构模型,并在汽车工程数据库建设项目中使用该模型作为基础架构。应用情况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工程数据,并能满足扩展需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中,发现这种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采用任务驱动法在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中的方法及在教学中运用该模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两步合成工艺,通过化学共沉淀工艺制备β-Bi_2O_3纳米颗粒;经室温原位还原硝酸银,制备不同包覆量纳米Ag负载的Bi_2O_3(Ag/β-Bi_2O_3)光催化剂颗粒。对该光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并以甲基橙溶液模拟废水在可见光下评价其光催化性能。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表明纳米Ag均匀包覆于β-Bi_2O_3颗粒表面,其中β-Bi_2O_3聚集体的颗粒尺寸约30nm,而分散的纳米Ag晶体约为20nm。紫外可见光谱(UV-vis)谱图表明Ag/β-Bi_2O_3复合材料的带隙能比纯相Bi_2O_3要小,对可见光利用率相应增加,光催化性能随之增强。其中以2.0%(质量比)Ag包覆β-Bi_2O_3颗粒的光催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8.
采用真空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Ni +WC复合熔覆层并进行阶段性取样,研究镍基复合涂层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45钢表面生成与基体冶金熔合、WC硬质颗粒分布均匀的Ni基复合熔覆层。整个熔覆层由4 mm厚的复合层、1 mm厚的过渡层、20 μm厚的扩散熔合区以及250 μm厚的扩散影响区组成。复合层区由WC和分解形成的富W复相碳化物包围在Ni颗粒周围组成;复合熔覆层的主要组成相有γ-Ni固溶体、Cr7C3、Ni2.9Cr0.7Fe0.36、Cr23C6、Ni3Fe、Ni3Si、Ni3B、W2C以及C等;真空熔覆过程包括:镍基合金颗粒达到熔点(900℃)前升温阶段颗粒间微烧结颈的形成、升温达到熔点(1020℃)开始的镍基合金颗粒熔融以及保温阶段(1060℃)的熔合扩散与WC颗粒微区位置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AZ91D镁合金的触变成形及其磨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加热时间和模具预热温度对AZ91D镁合金触变成形性、组织和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AZ91D镁合金触变成形的最佳加热时间为90min(在585℃),模具预热温度为350℃;在此工艺条件下,初生相颗粒较圆整、粒度较小,组织最致密,相应地,其耐磨性也最好;与金属型铸造相比,明显地提高了耐磨性。  相似文献   
20.
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要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具有参与国内外竞争能力,就必须提高其服务水平,使其与国际水平接轨。笔者分析了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现状,并提出改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