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52篇
矿业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蔡小宁  孟少平 《工程力学》2016,33(3):143-151
预应力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简称PTED结构)具有独特的受力性能。为了研究其抗震性能,基于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程序OpenSees,提出PTED节点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利用编制的角钢拉压恢复力模型,对5个PTED节点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建模和参数选择,采用OpenSees有限元分析程序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出试件试验过程的滞回曲线,数值模拟所得的各极限状态点对应的荷载及位移与试验结果较吻合,同时可准确地模拟出角钢、预应力筋及梁端截面的力学行为。采用该文方法进行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精度可满足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92.
一种预测深受弯构件受剪承载力的协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深受弯构件的抗剪设计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其主要不足之处。改进的拉-压杆模型的提出有效地克服了上述问题,其不仅使预应力及非预应力深受弯构件的抗剪设计得到了协调,同时将压杆劈裂破坏、压杆或节点区压溃和拉杆屈服受弯破坏三种主要破坏模式统一了起来。引用文献中39根预应力和71根非预应力深受弯构件的试验数据对改进的拉压杆模型进行了验证,表明其预测结果协调、精确、连续而又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93.
对3根曲线筋PC梁和1根RC对比梁的受剪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剪跨比均为1.8,主要以纵筋配筋率为研究变量。研究表明:正常配筋率的小剪跨比梁更倾向于发生弯剪破坏;纵筋配筋率越低,梁刚度丧失越快;对于曲线筋PC梁,存在某一临界配筋率ρcrit,小于此值时,梁拱效应减弱,不宜考虑曲线筋的竖向预剪作用,而大于此值时,可充分考虑竖向抗剪作用。此外,采用基于截面的抗剪设计方法和拉压杆模型(MSTM)对试验梁受剪承载力进行了预测,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基于截面的抗剪设计公式不适用,而MSTM预测结果最为精确,且其较好地反映了纵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以武汉长江防洪模型试验大厅为工程背景,提出一种新型的杂交空间结构体系:拱支预应力网架结构一结合该结构体系的特点,从索初始形变的角度出发,建立了该结构的刚度法理论,并提出了预应力全过程分析的混合影响矩阵法、循环迭代逼近法、索初始形变“顺序分析法”以及索张拉力“顺序分析逆迭代法”等方法,形成该结构预应力全过程分析的完整理论,不仅适用于拱支预应力网架结构,也适用于其它类似的杂交空间结构。最后,通过长江防洪模型试验大厅工程实际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5.
基于角钢-高强螺栓连接的预应力自复位混凝土框架节点(简称PTED节点)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和耗能能力。通过7个PTED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其恢复力特性。根据试验结果确定骨架曲线为三折线模型,定义并理论推导骨架曲线对应的关键状态点,构建节点恢复力滞回规则,进而建立节点恢复力滞回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文建立的节点骨架曲线、恢复力滞回模型以及计算所得的耗能能力均与试验结果较吻合,验证了建立的恢复力模型的有效性,可用于PTED节点和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相似文献   
96.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间距计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给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伸缩缝间距取值比较原则化,因而其应用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提出伸缩缝间距应能保证温度及收缩应力不大于容许应力,且使综合裂缝宽度处于规范允许范围内的思想.以此为基础,对由多层简化为单层的规则框架中跨梁板截面考虑徐变和开裂影响的平均轴拉应力进行了验算,并从中推导出与温度及收缩自由应变、结构约束、截面配筋率、荷载标准组合下的钢筋应力等主要因素有关的伸缩缝间距计算公式.算例表明公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7.
硼酸回收及其循环使用是合成仲醇的技术关键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经济、简便、有效的回收硼酸的方法。该法采用在母液中加入分离剂,防止母液乳化,并阻止或减少某些有机物质与硼酸形成络合物,从而使硼酸与有机物较好地分离,而后硼酸再经水悬浮处理。此法硼酸收率约90%。回收硼酸循环使用,所得催化剂经氧化试验考察,其质量稳度,对氧化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8.
基于OpenSees平台,提出了后张无粘结混合装配式框架(PTHP)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合理选择了6条地震波,对该框架进行了动力弹塑性分析。罕遇地震下框架的层间位移角、梁端转角、柱端转角均满足规范要求。框架的出铰情况合理,属于"梁铰耗能"机制。预应力的损失很小,预应力筋始终处于弹性状态。  相似文献   
99.
王云飞  孟少平  吴刚 《工业建筑》2006,36(Z1):253-256
通过梁截面的应力-应变关系,在分析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整体变形的基础上,得到了极限状态下体外预应力钢筋的极限应力和混凝土梁的极限抗弯强度。将体外预应力钢筋应力的增加看作是作用在梁上等效荷载的增加,因此可以考虑不同的外荷载形式(包括对称荷载和不对称荷载)、不同的截面形式以及不同的体外预应力钢筋布置形式对梁极限状态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0.
通过试验研究,验证现行交错孔洞平板螺栓连接受拉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等面积法及s2/(4g)法)的准确性。进行了16个足尺双列交错孔洞平板螺栓连接试验,试验参数包括交错孔洞纵向间距、横向间距及材料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6个试件破坏于横向截面或交错截面,并且随孔洞纵向间距的增加,破坏形式没有如等面积法及s2/(4g)法所预测的具有从交错截面向横向截面转变趋势,等面积法及s2/(4g)法均无法准确判断连接的破坏形式。试验结果同时表明钢材延性对破坏形式及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这主要是钢材的较低延性将引起螺栓孔洞附近钢板因应力集中而过早破坏。当交错孔洞纵向间距较大时,等面积法及s2/(4g)法预测的受拉极限承载力明显高估了由试验所得的实际承载能力。基于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修正s2/(4g)法,利用其得出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