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9篇
  免费   388篇
  国内免费   208篇
电工技术   487篇
综合类   314篇
化学工业   674篇
金属工艺   261篇
机械仪表   444篇
建筑科学   545篇
矿业工程   460篇
能源动力   147篇
轻工业   431篇
水利工程   207篇
石油天然气   299篇
武器工业   53篇
无线电   47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89篇
冶金工业   183篇
原子能技术   63篇
自动化技术   517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402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6 毫秒
91.
Sip/1 199, Sip/4032 and Sip/4019 environment-friendly composites for electronic packaging applications with high volume fraction of Si particles were fabricated by squeeze-casting technology. Effects of microstructure, panicle volume fraction, panicle size, matrix alloy and heat treatment on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as calculated by theoretical models. It is shown that the Si/Al interfaces are clean and do not have interface reaction products. For the same matrix alloy,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composites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he reinforcement volume fraction. As for the same panicle content,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composites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he alloying element content of matrix. Panicle size has little effects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composites increases slightly after annealing treatment.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composites calculated by P.G mode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92.
2005年8月,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铃铸造厂对原有BMD气冲造型线的ABB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使用效果非常理想。生产效率及设备可靠性显著提高、成本降低。其成功经验可为其他铸造厂气冲造型线控制系统的改造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93.
基于对北京市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对该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同时,对当前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从规划、资金来源、管理责任主体和管理模式等多角度考虑,全面提升北京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水平;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4.
跌坎型底流消能工消力池内的水力特性受到跌坎深度的影响。应用平面紊动射流理论,以消力池内允许的最大时均动水压强为控制目标,对于跌坎最小深度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建立了计算跌坎最小深度值的理论公式。通过水力学试验方法,得到消力池底板时均动水压强与跌坎最小深度之间的关系,同时与跌坎最小深度试验值进行了比对,对本文建立的理论公式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5.
为全面评价尾砂库溃坝风险,主动应对可能出现的溃坝事故灾难,以黄荆坝尾砂库为例,建立溃坝洪水演进数学模型,经过模拟分析,得出了溃口流量过程和重要区域淹没情况.结果表明,溃坝初期溃口流量不断增加,随着库水位不断降低,溃口流量随后逐渐减小;黄荆坝上游来水越大,尾矿库发生溃决的的时间越短,淹没范围和淹没水深越大.  相似文献   
96.
自适应分组混沌云模型蛙跳算法求解连续空间优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强  李盼池 《控制与决策》2015,30(5):923-928
针对经典混合蛙跳优化算法寻优精度不高和易陷入局部收敛区域的缺点,结合云模型在定性与定量之间相互转换的优良特性,提出一种自适应分组混沌云模型蛙跳算法.通过反向学习机制初始化种群,应用云模型算法对优秀子群组的收敛区域进行局部搜索更优位置,应用混沌理论在收敛区域以外空间探索全局最优位置.典型复杂函数测试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有效找出全局最优解,适用于多峰值函数寻优.  相似文献   
97.
为实现采煤机截割过程中煤岩界面的精确动态识别,对采煤机截齿截割煤岩过程中的红外热像特性以及瞬态闪温差异进行研究,建立采煤机截齿煤岩截割试验台,分析得到截齿截割煤、岩过程中的温度演化规律及闪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截齿截割煤、岩过程中在齿尖一侧均产生突兀的点状闪温区,截岩时高温区范围与闪温瞬态峰值明显大于截煤过程,其二者峰值差与采煤机牵引速度及滚筒转速成正比,且煤岩硬度差异越大,截齿温度场峰值差越明显.研究结果为实现煤岩界面动态识别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数值依据.  相似文献   
98.
一种浪涌抑制电路过程分析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浪涌抑制电路对于电子设备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浪涌抑制电路的结构和参数对于电流抑制效果又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浪涌抑制效果,有效降低浪涌电流,首先分析了一种浪涌抑制电路的工作原理,详细介绍了基于该原理的正端浪涌抑制电路和负端浪涌抑制电路的区别,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对该类型浪涌抑制电路的上电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建模分析、参数讨论以及实际验证,给出了电路设计参数的选取方法和建议范围,并给出了浪涌电流对供配电系统的影响。通过仿真和实际试验对浪涌抑制电路的参数效果进行了验证,仿真和验证结果为电路参数选取提供了设计依据,并证明了浪涌抑制电路前端导线引起的感生电压对供配电系统无影响。  相似文献   
99.
基于压电振动俘能的自供电刮板输送机张力检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对刮板输送机运行过程中链条张力的有效检测,克服供电模块需要定期拆卸更换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振动俘能自供电的刮板输送机张力检测系统.通过采集刮板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能量实现电能的有效转换,保证张力检测装置和无线信号发射装置长期有效工作.通过系统多个周期张力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检测系统自供电性能稳定;截取103 s的单周期进行分析,刮板经过链轮时的最大张力峰值为274.2 kN,通过计算两端部啮合点张力的差值得到下边链的运行阻力为12 kN,测试结果符合现场实际工况,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0.
标准化降水指数与有效干旱指数在新疆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干旱监测理论,根据新疆测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基于不同时间尺度(1、3、6、9、12、24个月)标准化降水指标(SPI)与有效干旱指数(EDI)对干旱监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不论针对短期干旱还是长期干旱,EDI监测能力均明显优于SPI。短时间尺度的SPI受短时间降水影响较大,能反映短时间新疆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随时间尺度的增加,SPI对短时间降水的响应能力较差,但仍可反映长时间序列下明显的干旱变化趋势。与SPI相比,EDI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短期干旱和当时降水量的影响;同时能够随时间迁移,给每日降水量分配以不同权重,考虑前期降水量对当前干湿状况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湿润区及其他气候区洪旱灾害监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