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4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4篇
能源动力   65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关于电厂发电成本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目前国内外建议或已被广泛采用的三种有关电厂发电成本的计算方法,探讨了它们的异同点与合理程度。通过实例核算,第三种方法是值得选取的。  相似文献   
42.
43.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计算电站建设工程总投资的单位投资指标法.并在此法的基础上,对设定的一个2×300MW常规燃煤电站、一个2×300MW有FGD(烟气脱硫)的燃煤电站以及一个2×375MWPFBC-CC燃煤电站的技术经济特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4.
近25年来,燃气轮机在世界各国的工业领域己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应用.随着燃气轮机燃气初温的提高和机组功率的增大,如何合理地利用其排气余热,以进一步增高机组的功率,改善其热功转换效率或热利用率,则是世人共同关注的课题.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以及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双流体循环——燃气轮机回注蒸汽的程氏循环和在燃气轮机的压气机出口喷水蒸发的回热循环,正是这种技术发展的代表,前者已经发展成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后两者正在加紧研究之中,而程氏循环已有应用实例和正式产品.本文将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与双流体循环的特性及其发展现状,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供读者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45.
燃气轮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动力机械,自60年代后就发展得很快.目前单机功率已向20万瓩方向迈进,压比已达18—30,燃气初温已接近于1260℃,整机热效率已经达到37%.近十年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方式或热电联供方式的出现,已把热转换为功的效率提高到45—48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从理论上详细推导了以:(1)常规的不补燃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方案(2)前置动力布置方式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方案;(3)并列动力布置方式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方案;(4)增加动力布置方式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方案来改造燃煤旧电站时,电站供电效率等一些性能指标的计算关系式;它能帮助我们更本质地理解这些改造方案之间的差异及其工作特性,并能预估旧电站改造后可能达到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47.
本文提出了一个计算关系式,可以用来估算燃煤的PFBC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热效率,它的形式简单,物理概念明确,便于概括各种因素的影响.文中还对关系式中有关参量的选择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8.
本文综述并分析了目前世界上正在发展的三种燃煤联合循环方案: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PFBC)、增压流化床加顶置燃烧室联合循环的现状、现已取得的成果及其优缺点.为我们全面地了解今后燃煤联合循环的发展趋势,把握决策方向,提供了素材和依据.  相似文献   
49.
一、概述我国油田使用燃气轮机作为发电设备已有一段历史了.1960年,由瑞士引进的两台6200kW燃气轮机,曾为大庆油田的初期开发作出过重要贡献;此后,在70年代初期,大庆、大港、辽河和胜利油田又分别从英国和加拿大引进2台23000kW和3台8000kW的燃气轮机作为发电设备,为缓和油田当时的紧张供电情况起过作用。但是,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由于我国燃料政策的限制——发电设备尽可能不烧油,以及这些机组的发电效率都比较低(一般为19%~27%),因而在上述油田使  相似文献   
50.
焦树建 《燃气轮机技术》2001,14(3):10-16,63
推导了三压无再热的余热锅炉排气温度tA2的计算关系式,并探讨了各种因素对tA2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余热锅炉的当量效率ηh与汽轮机循环有效效率ηst之间的优化匹配关系。由此可以来优化选择汽轮机的主蒸汽、中压蒸汽与低压蒸汽的压力和温度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