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轻工业   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生物保鲜剂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和滋味好,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受微生物、物理和酶作用极易腐败变质,限制了其货架期和流通半径。生物保鲜剂具有天然、安全和易降解等优点,且具有良好的抑菌特性,近年来在水产品保鲜中得到较多研究与应用。本文阐述了几种常用生物保鲜剂茶多酚、壳聚糖、乳酸链球菌素、ε-聚赖氨酸的抑菌机理,以及复合保鲜剂在水产品中的使用,并介绍了生物保鲜剂结合可食性膜和预测微生物学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旨在为生物保鲜剂在水产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围网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比较养殖阶段大黄鱼体形、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差异性,旨在分析季节变化和生长周期对养殖大黄鱼体色和营养差异的影响。方法以野生大黄鱼(W)为参照,分别对不同养殖阶段的大黄鱼(养殖到7月、10月、次年1月的小黄鱼分别用S0,S1,S2表示)进行体形指标、鲜度指标、色差、营养指标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养殖阶段大黄鱼体色与营养成分的差异性。结果养殖和野生大黄鱼鲜度均符合一级品要求;野生鱼的体长/体高值养殖鱼的体长/体高值;野生鱼的肥满度大于养殖鱼的肥满度;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野生鱼b*值大于S0的b*值(P0.05),但小于S1和S2的b*值(P0.05);野生鱼的饱和脂肪酸总量大于养殖鱼,差异显著(P0.05);野生鱼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大于养殖鱼;野生鱼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以及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量小于养殖鱼;野生鱼的动脉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大于养殖鱼;野生鱼的多烯指数小于养殖鱼的多烯指数;野生鱼和养殖鱼的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半必需氨基酸(SEAA)含量;野生鱼的TAA(总氨基酸)含量养殖鱼TAA含量,野生鱼的F值养殖鱼的F值;野生鱼和S2的第1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2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S0和S1却相反。结论大黄鱼围网养殖的养殖周期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鱼体肥满度和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3.
养殖尼罗罗非鱼鲜度特征及动力学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感官、化学、微生物学方法对低温(0~10℃)和室温(25℃)贮藏尼罗罗非鱼鲜度特征进行评价,确定产品货架期及货架期终点细菌种群,运用平方根相对腐败速率方程构建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鲜鱼感官品质良好,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产H2S细菌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分别为(4.41±1.13)、(3.39±1.09)、(2.01±0.88)(lg(CFU/g))和(8.53±0.73)mg/100g。低温贮藏罗非鱼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假单胞菌、产H2S细菌数和TVBN分别为(7.79±0.35)、(7.24±0.45)、(6.35±0.23)(lg(CFU/g))和(19.90±2.10)mg/100g,确定货架期为5.5~20.1d,优势菌是假单胞菌属,而室温贮藏的罗非鱼货架期为1.3d,优势菌为气单胞菌。0~25℃范围贮藏的罗非鱼品质动力学模型参数Tmin为-8.9℃,并用3、8℃恒温和变温等实际流通条件对货架期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显示货架期预测模型能有效评价0~25℃范围内的罗非鱼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养殖与野生大黄鱼品质的差异性,与现有主要养殖模式(深水网箱S1、围网S2、多通框网箱S3、池塘S4和筏式小网箱S5)中大黄鱼的外观、质构、基本营养、脂肪酸、氨基酸、风味物质和矿物元素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养殖和野生大黄鱼鳞片紧致、完整,体表光泽,粘液透明,眼球饱满;野生鱼的内聚性、弹性、咀嚼性、剪切力显著高于养殖鱼(p<0.05),养殖鱼间内聚性、剪切力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鱼的粗脂肪含量为9.76%,显著小于养殖鱼(10.74%~14.00%)(p<0.05),且其粗蛋白含量为21.02%,显著高于养殖鱼(17.05%~17.35%)(p<0.05);野生和养殖大黄鱼的脂肪酸组成中Σ饱和脂肪酸(SFA)>Σ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Σ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而野生鱼的Σ(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为12.84%、ΣPUFA(n-6)为2.15%和ΣPUFA(n-3)为14.22%,均低于养殖鱼;野生鱼的总氨基酸(TAA)含量为14.64%、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为7.40%、半必需氨基酸(SEAA)含量为1.31%和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为5.93%,均显著高于养殖鱼(p<0.05);野生和养殖鱼的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含量分别为0.80 μmol/g和0.98~1.03 μmol/g,在所有呈味核苷酸中最高。野生鱼和养殖鱼常量元素含量Ca>K>Na>Mg,微量元素Cu含量最小。野生和养殖鱼Zn:Cu,野生、S1和S2的Zn:Fe,均在合理范围内。本研究可为提升养殖大黄鱼品质和优化养殖模式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南美白对虾即食虾仁常温贮藏货架期及残留菌种类,采用感官、理化、微生物和电子鼻等分析其品质变化及货架期,并使用16SrRNA测序法鉴定残留菌。结果表明,初始感官品质良好,物理和化学指标均符合标准;常温贮藏中水分含量、水分活度、pH、盐分和色泽(红度和黄度)前4个月无显著性差异,之后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降低,盐分和pH升高,红度和黄度存在波动;咀嚼性、硬度和弹性前3个月无显著差异,之后先升后降,而贮藏期间内聚性有波动性。常温贮藏9个月内TVBN和TBA均符合限量要求,菌落总数低于103 CFU/g,个别胀袋虾中残留菌为地衣芽孢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综合感官、化学和微生物等评定指标,结合电子鼻对即食南美白对虾虾仁品质进行区分,确定其货架期为9个月。  相似文献   
16.
两种养殖模式大黄鱼营养品质及其重金属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水网箱和筏式网箱养殖大黄鱼为对象,通过对其基本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质构、色泽等品质指标及重金属安全性进行分析与比较,为优化养殖模式及后续加工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模式大黄鱼蛋白质、水分、灰分和脂肪差异不显著(p0.05),但深水网箱组具有蛋白质高、脂肪低的趋势特征。深水网箱组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筏式网箱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低于筏式网箱组;两种养殖模式大黄鱼均检出16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半胱氨酸含量最低,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为41.93%和41.59%,均符合WHO/FAO推荐AAS和CS标准。深水网箱与筏式网箱组大黄鱼呈味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分别为40.61%和40.85%,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养殖模式大黄鱼铜、铅、汞、无机砷和镉等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筏式网箱养殖大黄鱼外观色泽更黄,但硬度、凝聚性、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回复性均低于深水网箱组,表明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更有嚼劲,口感更好。  相似文献   
17.
以冷藏大黄鱼特定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Gompertz、修正Logistic和Baranyi方程拟合5、8、15 ℃和25 ℃条件下其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中的生长动力学模型,采用Belehradek方程建立二级模型,探讨温度对腐败希瓦氏菌生长动力学的影响,并对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温度对腐败希瓦氏菌生长动力学影响显著,其在5 ℃环境中延滞期较长,生长趋势得到明显抑制,当温度上升到25 ℃时,腐败希瓦氏菌的延滞期显著缩短,比生长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与延滞期及比生长速率均存在线性关系。采用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残差平方和(residual sumof squares,RSS)、偏差度(bias factor,BF)、准确度(accuracy factor,AF)、R2对修正的Gompertz、修正的Logistic和Baranyi方程的拟合优度进行评价,修正的Logistic方程的RSS和RMSE均最小,BF和AF均最接近1,修正的Logistic模型的拟合优度最佳,适用性最强,水产品中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情况能通过修正的Logistic模型得到较好地预测。  相似文献   
18.
研究大黄鱼和大菱鲆无菌鱼块接种优势腐败菌后5℃贮藏中的感官、腐败产物和腐败菌的变化,以生长动力学参数和腐败产物的产量因子(YTVBN/CFU和YTMA/CFU)为指标,探讨两种冷藏海水鱼优势腐败菌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的腐败能力。结果表明,大菱鲆鱼块接种腐败希瓦氏菌和恶臭假单胞菌的货架期分别为60,72h,货架期终点时的TVBN含量分别为35.48,37.56mg/100g,腐败菌菌数分别为8.14,8.32lg(CFU/g),产量因子YTVBN/CFU分别为1.86×10-7,1.35×10-7 mg TVBN/CFU。大黄鱼鱼块接种腐败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货架期分别为162,174h,货架期终点时的TVBN含量分别为31.74,39.01mg/100g,腐败菌菌数分别为8.71,8.91lg(CFU/g),产量因子YTVBN/CFU分别为4.49×10-8,3.72×10-8 mg TVBN/CFU。大黄鱼鱼块的货架期比大菱鲆的明显长,接种假单胞菌的两种鱼块的货架期比接种希瓦氏菌的稍长。两种海水鱼低温有氧贮藏优势腐败菌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都有很强的腐败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有氧贮藏养殖大黄鱼的特定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为研究对象,通过p H、Aw、Na Cl和温度调控其生长/非生长状况,并分析其对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为有效抑制特定腐败菌增殖,延长产品货架期提供支持。将腐败希瓦氏菌接种于TSB中培养,测定不同调控因子下OD动态数据,确定生长/非生长界限,在生长范围内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进行拟合,对模型的拟合优度及调控因子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表明,15℃时,p H≤5.0或Aw≤0.930或Na Cl≥7%时,腐败希瓦氏菌不生长;25℃时,p H≤5.0或Aw≤0.920或Na Cl≥12%时,腐败希瓦氏菌不生长;37℃时,腐败希瓦氏菌均不生长。腐败希瓦氏菌生长模型拟合显示,不同p H、Aw和Na Cl对其最大比生长速率和迟滞期有较大影响,模型的R2、偏差度和准确度接均接近1,均方根误差接近0,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不同条件下的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臭氧系统净化太平洋牡蛎中的大肠杆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人工方法使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体内积累的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达到5个对数值后,放入小型臭氧净化实验系统中,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各种环境因子对太平洋牡蛎自身净化能力的影响。经48 h净化处理后,贝肉中的E.coli减小约2~3个对数值,太平洋牡蛎的最佳净化条件为:温度15℃、换水率3次/h、贝水质量比为1:4。海水中O_3浓度为0.1~0.2mg/L时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同时分析了臭氧系统处理海水的原理和影响因子,证明了臭氧系统用于净化太平洋牡蛎中的E.coli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