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0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2篇
矿业工程   4篇
轻工业   4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探明冷藏对虾黑变规律,研究了南美白对虾在为期10 d的冷藏过程中黑变与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SP)的活性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感官黑变呈现出先慢后快的特征,前2 d基本无变化,第3 d时变化开始加快,第5 d变化最为显著,第6至第10 d黑变速率差异不显著,第4 d是黑变防控的关键期。进一步定量分析表明对虾不同部位的黑变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冷藏至第4 d时头部、腹部和尾部间的明度L值差异开始明显,第5 d时三者之间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统计分析表明对虾冷藏过程中不同部位SP活力与黑变存在显著相关性,头部组织对对SP活力变化最为敏感,其斜率k为0.0312,明显大于尾部的0.0271和腹部的0.0128,是黑变调控的关键部位。本研究证明在冷藏南美白对虾体内也存在酚氧化酶激活系统,SP活力水平同样对酚氧化酶原的激活水平起重要调控作用,其规律和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洋葱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洋葱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洋葱皮(革质鳞片和部分外层肉质鳞片)中的总黄酮进行了提取纯化,通过黄酮特征颜色反应、薄层层析和光谱分析法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洋葱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洋葱皮中黄酮成分主要为槲皮素,平均干基含量以槲皮素计为3.7%,显著高于中间和中心部分(P<0.01),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国家认监委将“规范工作,提高认证的有效性”作为“十一五”开局之年,认证认可事业顺利完成“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发展目标,向第三步目标迈进的关键一年的工作重点,立意深远。  相似文献   
14.
快速跟踪对虾保藏过程中的酚氧化酶活力变化,对于改善对虾感官品质和提高产业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酶促反应动力学原理,通过考察反应时间及底物浓度对酶活的影响,建立微量测定体系,并在测定准确度、速度和试剂消耗方面与常量法作对比。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2 min、底物与酶液体积比3∶2时可建立微量测定体系。与常量法相比,微量法在检测酶活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且检测速度是常量法的2倍,试剂消耗量仅为常量法的1/20。微量法具有准确性高,试剂用量少,重复性好,方法简单、快捷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国内水飞蓟资源利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产业化的角度,本着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原则,对水飞蓟植物资源引种国内后种籽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利用价值进行了概述,对其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技术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对共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对虾中T-2毒素急性暴露的残留规律,并探明其对雄性小鼠的遗传毒性效应。实验以LC-MS/MS检测肌肉注射染毒后,对虾中T-2毒素残留量,并经灌胃,检测毒虾中T-2毒素对小鼠遗传毒性的危害。结果发现,对虾中游离态T-2毒素的残留量与暴露剂量呈正相关,表现蓄积性,并且不同组织的蓄积量差异较大,以肌肉中含量最低,接近于零。经毒虾灌胃后,小鼠的精子畸形率及微核率也随暴露剂量逐渐增大。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灌胃组的小鼠精子畸形率和微核率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高剂量组的四个对虾组织都具有毒性,其中以对虾肌肉和肝胰腺的毒性最强,其次为肠道。表明T-2毒素在对虾体内具有隐蔽性,特别是在肌肉中,游离态T-2毒素易于被转化为隐蔽态T-2毒素,从逃避检测,并产生二次危害隐患。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T-2毒素持续染毒后的对虾肌肉中m T-2s的残留规律,及其对对虾的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影响。采用20 d蓄积染毒法获得不同染毒剂量组(0、0.5、1.2、2.4、4.8、12.2 mg/kg饲料)的对虾肌肉组织,采用LC-MS/MS检测经三氟乙酸(TFA)水解处理前后样本中的T-2毒素含量,以T-2增量表示m T-2s含量。同时采用索氏提取法测粗脂肪,HPLC法测VA、VD3和VE含量。结果表明,对虾肌肉经TFA水解处理前未发现游离态T-2毒素,水解后检出T-2毒素,即m T-2s,且其含量与染毒剂量呈正相关。而染毒剂量对不同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表现出较大差异。高剂量染毒时,粗脂肪、VA和VD3含量呈显著下降(p0.05),而VE的含量呈波动性变化。低剂量染毒时,粗脂肪、VD3和VE含量显著升高(P0.05),表现出低剂量刺激效应,但是粗脂肪与VA含量与m T-2s呈负相关,可能二者与m T-2s的存在形式有关,此结论为挖掘m T-2s的预警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对虾中隐蔽态T-2染毒对小鼠生长发育及遗传方面的毒性效应,采用定期递增剂量法进行20 d蓄积染毒实验,以对虾的虾头和肌肉匀浆液灌胃小鼠,连续7 d,记录小鼠器官指数、精子致畸率、微核率,分析对虾中T-2及隐蔽态残留物对小鼠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低剂量染毒对虾对小鼠没有影响,高剂量组(12.2 mg/kg)染毒对虾引起小鼠增重率和器官系数下降,精子畸形率及微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精子畸形率及微核率呈上升趋势。染毒对虾中存在隐蔽态的T-2毒素,对小鼠有一定的遗传毒性,虾头中隐蔽态T-2毒素的含量高于肌肉中的,并与染毒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比较T-2毒素对不同生长期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急性毒性及其分析方法,明确对虾作为T-2毒素毒性评价的生物标记物的最佳时期,建立T-2毒素对对虾的急性毒性互补评价方法。通过对不同生长期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试验,采用寇氏法和概率单位法,计算得到T-2毒素对不同生长期凡纳滨对虾的LD50,并通过u检验对两种方法求得的LD50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得到T-2毒素对虾卵、幼虾和成虾的LD50值分别为2.33、1.79和3.34 mg/kg·bw,且经检验两种方法求得的LD50并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T-2毒素对成虾的毒害作用最小急性毒性最弱,对幼虾的毒害作用最大急性毒性最强,即该生长期的凡纳滨对虾更适宜做评价T-2毒素急性毒性的生物标志物,同时采用寇氏法和概率单位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的LD50值更具准确。  相似文献   
20.
蛹虫草抑菌活性研究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源性致病菌的绿色控制是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难题和瓶颈。本文就蛹虫草抑菌活性的研究与开发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就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以便为蛹虫草资源抑菌活性的基础研究和在食源性致病菌绿色控制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