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24篇
化学工业   9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37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冶金工业   4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假定颗粒之间都是发生有效碰撞,根据分形维数提出了评判混凝过程的物理模型,并指出其混凝反应效果主要取决于初始阶段的剪切过程。进一步的试验表明,在药剂加入的初始阶段,存在“流体剪切力与物理化学”的相互效应;添加有机絮凝剂时需要较强的搅拌强度,而添加无机药剂时不能有太强的搅拌强度。  相似文献   
52.
应用聚丙烯酰胺(PAM)进行污泥水的絮凝沉降试验,结果表明,PAM的絮凝机理主要是“架桥”絮凝;流体力化学因素对PAM絮凝作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供颗粒速度梯度和产生的离心剪切流场的二次流使主流和二次流的颗粒碰撞几率提高。  相似文献   
53.
无机絮凝剂的混凝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混凝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无机絮凝剂的混凝物理模型,并得到试验证明.在宏观上,定义混凝过程为混合、凝聚和絮凝3个阶段.虽然实际混凝过程没有严格区分。但试验证明了无机絮凝剂的混合和凝聚几乎是在同一阶段完成。并且要求较弱的搅拌强度.前期对混凝机理的研究偏重于碰撞机理和速度梯度理论,但实际应用中的网格混凝不能吻合.无机混凝剂由于其水解过程的复杂性,在工业使用中对混凝的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试验证明上述混凝定义及其物理模型有其正确性和指导性.对混凝过程亚微观角度上的定义及其物理模型的提出。不但得到了试验证明,而且更有利于今后我们对混凝机理进行更详尽的研究.图4。表4,参10.  相似文献   
54.
分析了流体的扩散与稳定机理,并以离心力场为例,论证了扩散流场的稳定条件,此条件也是 固相颗粒保持最佳沉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5.
结合比较分析传统铝盐与无机高分子聚铝的絮凝效率差异,讨论了水解产物形态、絮凝剂投加量、环境pH值和颗粒物浓度等因素对絮凝沉降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他们与絮凝沉降机理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聚铝中Al13在电中和脱稳絮凝机理中的独特吸附优势使其成为混凝过程中最主要的絮凝剂,传统铝盐在卷扫沉降絮凝机理中良好表现使其可以作为絮凝沉降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6.
57.
纤维乙醇发酵菌株的选育影响糖的利用率,特别是木糖利用率的提高有利于乙醇产量的增加。作者综述了纤维乙醇发酵中发酵菌株、发酵工艺和脱水工艺的研究现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未来纤维乙醇发酵和脱水工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8.
固液两相二次流现象及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二次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解决许多自然界及工程问题。二次流存在于一切粘性流体作曲线运动中 ,通过试验室最基本的二次流研究发现 :二次流场以旋转面存在于圆形底部 ,并且对颗粒有“搬移”到中心的作用 ,此作用力不同于离心力 ,但也可用相近的函数关系表示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从悬浮功理论及两相管流输送的角度出发,解释了粗细颗粒存输送过程中阻力影响的不同行为及其互相间的影响,并论证了管道输送中的最佳级配及其输送条件最后从级配理论出发验证了试验中的级配减阻效果。  相似文献   
60.
从膜基体亲水改性和膜表面亲水改性两个角度出发,综述了目前对疏水性聚偏氟乙烯膜的亲水化改性方法。介绍了共混改性、共聚改性、表面化学改性和表面辐照接枝等方法的机理、优缺点和近年的研究进展,指出共混改性中无机纳米粒子共混能够提高膜的亲水性和强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