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21篇
  免费   6992篇
  国内免费   4724篇
电工技术   5354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6458篇
化学工业   7977篇
金属工艺   4319篇
机械仪表   4391篇
建筑科学   4300篇
矿业工程   2502篇
能源动力   1829篇
轻工业   7134篇
水利工程   1881篇
石油天然气   2148篇
武器工业   925篇
无线电   6009篇
一般工业技术   5250篇
冶金工业   2229篇
原子能技术   906篇
自动化技术   8724篇
  2024年   236篇
  2023年   936篇
  2022年   2474篇
  2021年   3174篇
  2020年   2342篇
  2019年   1620篇
  2018年   1781篇
  2017年   1950篇
  2016年   1733篇
  2015年   2924篇
  2014年   3663篇
  2013年   4280篇
  2012年   5282篇
  2011年   5579篇
  2010年   5083篇
  2009年   4885篇
  2008年   4889篇
  2007年   4671篇
  2006年   3829篇
  2005年   2992篇
  2004年   2117篇
  2003年   1425篇
  2002年   1301篇
  2001年   1154篇
  2000年   898篇
  1999年   376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4篇
  1977年   3篇
  1959年   11篇
  1956年   1篇
  195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面对~3He气体资源严重短缺的国际形势,2018年基于~6Li+CdTe新型中子探测器方案被提了出来,其具备热中子探测效率高、γ灵敏度低及可与~3He气体中子探测器相比拟的特点,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分析~6Li+CdTe中子探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采用MCNP6软件对~6Li+CdTe中子探测器进行物理建模并且对其物理性能、结构参数、中子慢化体设计等进行模拟计算,并就该探测器在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开展了探索研究。结果显示:CdTe吸收层的最佳厚度为10μm;当6层~6Li+CdTe的中子探测单元叠加时,~6Li转化层的最佳厚度为60μm,此时热中子探测效率超过50%;探测系统的尺寸达到4 m×32 cm时,可以满足特殊核物质监测的要求。整个模拟研究获得了探测器最佳工作参数以及辐射监测系统设计方案,对特殊核材料在线中子监测装置的实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董家埝银矿是豫西小秦岭矿集区南成矿带目前发现的唯一大型矿床。为了矿床深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了解有用元素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选用原生晕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典型矿床剖面的原生晕特征研究,实现对深部矿体变化趋势的判断。经计算,确定As、Sb、Ag、Au、Cu、Pb、Zn、Co和Mo等9种元素可作为指示元素,其中As和Sb为前缘晕指示元素,Ag、Au、Cu、Pb和Zn为近矿晕指示元素,Co和Mo为尾晕指示元素。分带指数和浓集指数2种方法计算得出的元素在分带序列上的位置总体趋势一致。用分带指数法确定的主矿体自上而下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Co-Mo-Cu-Au-Sb-Zn-Pb-Ag-As,出现"反分带"现象。结合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变化特征、矿体剥蚀程度研究和理想模型,预测M1-I主矿体向深部仍有较大的延伸。研究成果可以为区域同类型矿化地质体深部的趋势判断和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铁矿石磁化焙烧技术与装备存在焙烧产品质量差、产能低、能耗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创造性提出了一种“预热-蓄热还原-再氧化”悬浮磁化焙烧新工艺。该工艺具有原料适应性广、焙烧产品质量均匀、回收率高、生产能耗低、无污染等特点,适合处理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及其混合型难选铁矿石。通过多年的潜心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形成了非均质矿石颗粒悬浮态流动控制、蓄热式高效低温还原、铁物相精准调控与余热同步回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建成了500kg/h复杂难选铁矿石悬浮磁化焙烧-高效分选半工业试验平台。  相似文献   
14.
张小强  赵娜  徐雪飞 《冶金设备》2020,(1):17-20,45
薄壁钢套类零件是机械制造中常碰到的一类难加工零件,由于其不同的功能用途和典型结构特点,其制造有一定难度,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加工制造后的零件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形位精度达不到使用及设计要求。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薄壁钢套类零件的典型制造工艺方法以及在制造过程中的变形分析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首先,将Stober法制备出的SiO2活性微球分散到抗坏血酸(VC)水溶液中,通过水热碳化法成功制备出了SiO2/C复合微球.采用XRD、SEM、TEM和BET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和比表面积进行了分析.然后,以Cu(Ⅱ)和Cr(Ⅵ)为目标污染物,对比研究了SiO2和SiO2/C对水体中上述两种金属离子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SiO2和SiO2/C对Cu(Ⅱ)和Cr(Ⅵ)的吸附动力学满足准一阶动力学方程,吸附热力学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但SiO2/C复合微球对Cu(Ⅱ)和Cr(Ⅵ)的去除量较高,且具有较好再生性能,经过6次循环使用后,对Cu(Ⅱ)和Cr(Ⅵ)的去除率仍高达95%和93%.  相似文献   
16.
周庆  王岩  陈婷  徐文杰  韩士群 《塑料》2020,49(1):23-26,30
以聚乙烯醇(PVA)和水华蓝藻为主要原料,通过溶液铺膜法制备了蓝藻/PVA共混膜,采用万能试验机,研究了不同助剂对蓝藻/PVA共混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的添加显著降低了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当添加比例为PVA的1/2时,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比无藻处理下降了65.89%和79.57%。甘油、尿素显著提升了蓝藻/PVA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当添加比例为蓝藻的1/2时,分别能使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提高73.20倍和62.02倍。虽然柠檬酸、硅烷偶联剂能够提升蓝藻/PVA共混膜的拉伸强度,但只能在低剂量时促进断裂伸长率的小幅提高,当柠檬酸添加比例为蓝藻的1/40时,膜的断裂伸长率能提高4.41倍,而当硅烷偶联剂添加比例为蓝藻的1/20时,膜的断裂伸长率能提高1.49倍。尿素与甘油复合增塑,更有利于提升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硅烷偶联剂与甘油复合增塑,更有利于提升共混膜的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器无法保证下发的网络策略能够在转发设备上得到正确执行的安全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转发路径监控安全方案。首先以控制器的全局视图能力为基础,设计了基于OpenFlow协议的路径凭据交互处理机制;然后采用哈希链和消息验证码作为生成和处理转发路径凭据信息的关键技术;最后在此基础上,对Ryu控制器和Open vSwitch开源交换机进行深度优化,添加相应处理流程,建立轻量级的路径安全机制。测试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有效保证数据转发路径安全,吞吐量消耗比SDN数据层可信转发方案(SDNsec)降低20%以上,更适用于路径复杂的网络环境,但时延和CPU使用率的浮动超过15%,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高效节水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黑龙江省高效节水发展的支撑能力,阐述黑龙江省节水增粮目标、任务及总体布局,为黑龙江省2012—2015年节水增粮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韩承强  李建功 《煤矿安全》2015,46(1):54-56,60
针对大倾角易燃厚煤层采煤工作面自燃危险区域范围大、漏风严重、火源点隐蔽性强等特点,根据某矿易燃厚煤层采煤工作面的实际情况,首先通过对煤层煤样进行氧化升温试验,确定了煤炭自燃预测指标气体,结合对大倾角易燃厚煤层自燃规律的分析,最终确定了自燃预测预报、工作面超前惰化煤体、采空区惰化和火区快速处理技术相结合的煤炭自燃预控技术,有效保障了大倾角易燃厚煤层采煤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20.
Here, LiY(WO4)2 nanotubes are prepared via a feasible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 This new anode material shows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The capacity loss of LiY(WO4)2 nanotubes is as low as 6.9% after 156 cycles, while bulk LiY(WO4)2 presents the capacity loss higher than 55.0%. Even after 600 long-life cycles, the capacity loss of the nanotubes is only 9%.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hollow structure with a rough surface and a porous morphology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online X-ray diffraction (XRD) method is firstly applied to understand the lithium ions insertion/extraction mechanism of LiY(WO4)2 nanotub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t is an asymmetrical two-phase reaction. A phase transformation from LiY(WO4)2 to Li3Y(WO4)2 can be obviously seen from the in situ XRD during discharge process. While Li2Y(WO4)2 appears as an intermediate phase with a reverse charge reaction. In addition, in situ XRD also demonstrates that LiY(WO4)2 nanotubes have surprised electrochemical reversibility. All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iY(WO4)2 nanotubes can be expected to be anode candidat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ies (LIB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