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11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17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31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无线电   1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了能够预知空间低温光学系统成像质量,提出了一种高精度测试低温真空环境下F数小、后截距短的光学系统波像差的方法。首先,分析设计测试光路,对低温光学系统、干涉仪以及平面镜等进行布局,为波像差测试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对低温真空标准透镜、标准平面镜、窗口玻璃等关键部件进行分析与设计,测试时作为系统误差项扣除;最后,调试测试光路,分别得到常温常压和低温真空环境(低温温度为100 K,压强为110-4 Pa)下光学系统波像差。通过精度验证实验表明,测量值与标准值偏差为0.010(=632.8 nm),差别很小,证明了该测试方法的可行性。解决了光学遥感系统特别是F数小、后截距短在低温真空环境下波像差难以高精度测试或无法测试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2.
利用标普全球、睿咨得等商业数据及各油公司的公开信息,对全球深水油气勘探趋势、深水油气发现特点、七大国际油公司深水油气勘探业务布局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深水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发现最重要的领域,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大发现油气田个数及储量均最多,深水油气大发现对海域新发现油气总储量的贡献最大。岩性油气藏发现越来越多,且油气发现主要分布于中—新生界;七大国际油公司广泛活跃在深水油气勘探和开发各个环节,并发挥着全球引领作用。结合多年对全球油气地质与资源评价形成的理论认识,提出未来有利的深水勘探领域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两岸、印度洋周缘、北冰洋周缘等3大领域。提出了开拓海外深水油气勘探业务的6点建议:拓宽多用户地震资料获取渠道,提高深水勘探科学选区水平;加大重点领域深水勘探项目获取力度;灵活进退勘探区块;以大权益获取区块,采用“双勘探模式”经营;加强与深水技术领先国际油公司的合作;提升商务运作能力,逐步实现“非作业者”向“作业者”转变。  相似文献   
103.
近几年,我国各大中城市都在实施城市亮化工程,使我们的城市夜空绚丽多姿,但市政建设及其它路面施工又时常对地埋电缆造成损伤,而路面的硬化和绿化又使我们不便大面积的开挖来寻找故障点,严重影响了路灯设施的安全正常运行,长时间的大面积灭灯也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怎样简单、快捷、准确的检测出故障点位置是我们路灯部门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现与路灯的同行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04.
北极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极含油气域包括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具有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根据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结合区内地层特征、盆地分布及其发育特征,研究区内油气地质条件,通过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并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极含油气域的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其中巨型裂谷的发育、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裂解以及北大西洋的形成使北极含油气域具备了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因此,中生界是区内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次是新生界。区内主要以大气田为主,大油气田的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油气生成大多开始于侏罗纪,运移高峰则大多发生在白垩纪以后。在大油气田数量和可采储量上,区内白垩系是大油气田分布最多的地层,其次为侏罗系。研究区勘探程度很低,仍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待开发或未开发,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多,区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因此对大油气田的分布规律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5.
过去10年,全球油气勘探经历了油价两次断崖式下跌和"碳中和"的双重考验,勘探投资不断降低;同时随着深水油气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的持续进步,勘探效率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全球油气勘探呈现出5个显著特点:(1)油气发现个数持续减少,但平均规模不断增加;(2)天然气新发现持续维持在六成以上的较高水平,成为重要的储量增长点;(3...  相似文献   
106.
脉冲光杀菌是一种新型的非热杀菌技术,对透明液体、固体、气体中的微生物均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随着脉冲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设备的不断优化,以及在食品保鲜领域内的广泛研究,该技术已逐渐应用到肉制品杀菌保鲜领域中.介绍肉制品的脉冲光杀菌技术及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情况,对影响肉制品品质指标(感官品质、脂肪氧化、pH值变化)的关键因素进行探讨,并阐述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7.
波斯湾盆地大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波斯湾盆地已发现的54个大气田数据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大气田逐个进行解剖,探讨了波斯湾盆地大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波斯湾盆地大气田的气源主要为志留系Gahkum组和Qusaiba热页岩段及白垩系的Kazhdumi组,主要储集于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中,受下三叠统Sudair组致密灰岩区域盖层、上侏罗统提塘阶Hith组硬石膏盖层和下—中新统下Fars组(Gachasaran组)蒸发岩系等封盖,在构造圈闭的环境下聚集成藏。区域上大气田主要分布于两个大区:前陆带和被动大陆边缘区,不同地区天然气富集的层系不同。天然气的分布主要受4个因素的控制,即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与热演化,储层有利的储集条件,优质的区域和直接盖层,以及侧向挤压、盐流动、基底断裂等构造因素。这些因素控制了天然气的分布区域和天然气聚集的层位。预测有利勘探区为:一是"老区"的构造型勘探目标;二是"老区"的非构造型勘探目标;三是"新区"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8.
为探讨KCl部分替代对腊肉蛋白质氧化,降解和腊肉质构特性的影响,该研究以KCl 30%,50%,70%(质量分数)分别替代NaCl的低盐腊肉,100%NaCl含量的对照组腊肉为研究对象,检测了腊肉的蛋白质氧化,降解,脂肪氧化和质构特性,并对蛋白质降解,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与质构特性等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KCl 70%替代组腊肉蛋白质氧化,蛋白质降解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质构特性均显著区别于对照组。此外,低盐腊肉的蛋白质氧化和蛋白质降解与质构特性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9.
为探明传统符离集烧鸡的风味特点,以5个品牌的符离集烧鸡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C-IMS)测定样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建立指纹图谱并分析不同挥发性成分含量分布。结果表明:GC-IMS可以定性64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烃类、醇类、酮类和酯类较多,而醚类和杂环类较少。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品牌的符离集烧鸡的挥发性化合物间存在差异性。指纹图谱表明5个品牌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虽不尽相同,但一些较低阈值的化合物在所有产品中均具有较高的含量,如正己醛、α-蒎烯、β-蒎烯、γ-松油烯、桉叶油醇、芳樟醇、4-萜烯醇、乙酸乙酯、茴香脑、2-戊基呋喃可以作为符离集烧鸡的特征风味物质。本研究结果为符离集烧鸡的风味识别、评价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凝析油是指从凝析气田的天然气中凝析出来的液态组分,其开发经济性高。"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期间,以成藏组合为单元,采用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自主评价了全球不同级次的常规凝析油可采资源量和富含凝析油的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明确了不同类型凝析油的潜力与分布。研究表明,全球常规凝析油可采资源总量为534.9×108t,截至2020年底累计产出55.4×108t,凝析油剩余2P可采储量为174.6×108t,待发现可采资源量为241.8×108t,已发现凝析油的可采储量增长量为63.1×108t。全球凝析油具有广泛分布、集中富集的特点。近10年凝析油勘探新发现向深层和深水区延伸。页岩油藏是重要的凝析油储量增长点,自主评价全球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为738×108t,预测与其伴生的凝析油可采资源量为(140~192)×108t。评价结果表明全球凝析油可采资源丰富,为未来常规凝析油和页岩油勘探领域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