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220篇
  免费   17629篇
  国内免费   10898篇
电工技术   12808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15934篇
化学工业   21441篇
金属工艺   9695篇
机械仪表   10019篇
建筑科学   11545篇
矿业工程   5673篇
能源动力   4268篇
轻工业   18445篇
水利工程   4898篇
石油天然气   5881篇
武器工业   2283篇
无线电   1600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780篇
冶金工业   13231篇
原子能技术   2227篇
自动化技术   22605篇
  2024年   675篇
  2023年   2713篇
  2022年   5981篇
  2021年   7785篇
  2020年   5849篇
  2019年   4121篇
  2018年   4473篇
  2017年   4927篇
  2016年   4470篇
  2015年   7168篇
  2014年   9081篇
  2013年   10768篇
  2012年   13022篇
  2011年   13690篇
  2010年   12727篇
  2009年   11638篇
  2008年   11724篇
  2007年   11135篇
  2006年   9689篇
  2005年   7582篇
  2004年   5491篇
  2003年   4079篇
  2002年   3849篇
  2001年   3422篇
  2000年   2516篇
  1999年   1600篇
  1998年   3178篇
  1997年   1928篇
  1996年   1348篇
  1995年   806篇
  1994年   660篇
  1993年   677篇
  1992年   242篇
  1991年   200篇
  1990年   179篇
  1989年   163篇
  1988年   121篇
  1987年   103篇
  1986年   96篇
  1985年   6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53篇
  1981年   51篇
  1980年   91篇
  1979年   28篇
  1977年   160篇
  1976年   283篇
  1959年   40篇
  1951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81.
以紫色马铃薯为原料,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紫色马铃薯酒的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马铃薯与面粉比1:0.6、料水比1:1 (g/mL)、α-淀粉酶添加量8.5 U/g、酒曲添加量0.45%。此工艺在28 ℃下发酵14 d,得到的紫色马铃薯酒酒精度13.5%vol,花青素含量166.34 mg/mL,酒体澄清透明呈紫红色,酸甜适中,有独特酒香,综合感官评定得分90分。测定主发酵期花青素和色泽的动态变化,分析表明,紫色马铃薯酒在发酵过程中花青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色度呈现先下降后趋于平缓的趋势,色调则与之相反。聚合色度和褐变指数总体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试验结果为工业化生产紫色马铃薯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高静娜  李强  高颖  李建辉  王葛 《钢铁》2019,54(10):66-71
 大直径厚壁气瓶内部淬火时的流动换热过程极其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研究气瓶内部压强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对改善流动换热效果、提高产品组织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以914 mm厚壁气瓶和瓶内流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二维等效流 固耦合模型;采用多喷嘴系统对气瓶内外进行喷水淬火,研究了气瓶总长、喷水流速及淬火时间对瓶内压强及内壁温度的影响,通过间歇淬火试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结果发现,气瓶长度对瓶内压强和瓶壁温度的影响显著,喷水流速次之,当喷水流速大于8 m/s后,水量对瓶壁的冷却效果大大降低;气瓶内壁长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分别随气瓶总长的增加和淬火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但基本不受喷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是一类由共价键连接的多孔晶态材料。因具有单体链接方式灵活、结构可调、活性位点丰富、比表面积大、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等特点,它们在气体储存与分离、能量储存、催化和光电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从结构设计、合成方法及功能化、材料的分析表征和晶形控制等方面概括地介绍了COFs材料。在此基础上,综述了COFs材料在关键核素分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在核素分离领域的应用前景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4.
陈万志  徐东升  张静  唐雨 《计算机应用》2019,39(4):1089-1094
针对工业控制系统传统单一检测算法模型对不同攻击类型检测率和检测速度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优化支持向量机和K-means++算法结合的入侵检测模型。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原始数据集进行预处理,消除其相关性;其次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基础上加入自适应变异过程避免在训练的过程中陷入局部最优解;然后利用自适应变异粒子群优化(AMPSO)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核函数和惩罚参数;最后利用密度中心法改进K-means算法与优化后的支持向量机组合成入侵检测模型,从而实现工业控制系统的异常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检测速度和对各类攻击的检测率上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85.
以仲丁醇铝为铝源,以乙腈与正丁醇作溶剂,通过醇盐水解法制备了亚微米球形氧化铝粉体.研究了溶剂配比、水加入量及煅烧温度对产物相结构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乙腈与正丁醇的体积比及去离子水的加入量是影响产物的成球性以及粒径大小的关键因素,随着乙腈与正丁醇体积比增大,产物成球性变好;去离子水加入量的变化,影响了产物粒径的大小.经不同温度煅烧后,产物发生了由γ-Al2O3转化为α-Al2O3的相变,但仍保持着球形形貌.  相似文献   
86.
针对水质污染情况的严重性和水质主要污染源之一的氨氮缺乏实时检测的情况,设计了一套基于Freescale单片机芯片的水质氨氮检测系统,可以实时和快速地计算出水质中氨氮的含量。检测系统的硬件部分设计主要包括微处理器模块、温度控制模块、存储模块、信号采集模块以及通信模块的电路设计,软件部分对不同的模块进行程序设计以及上位机软件平台的开发。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检测系统可以满足氨氮检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87.
The polyamide 6-polyurethane copolymer (PA6-b-PU-b-PA6) was synthesized through anionic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and then mixed with polyamide 6/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A6/TPU) and polyamide 6, 6/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A66/TPU) blends using as the compatibiliz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6-b-PU-b-PA6 copolymers powders several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using dimethicone as disperse medium.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PA6-b-PU-b-PA6 copolymer powder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U content. With the addition of PA6-b-PU-b-PA6, the TPU phase dispersed more uniformly in PA6 or PA66 matrix, and the size of TPU dispersed phase decreased obviously. The PA6-b-PU-b-PA6 copolymer with higher PU content shows better compatibilizing effect. Addition of PA6-b-PU-b-PA6 can improve both strength and toughness of the PA/TPU blends. When the amount of PA6-PU25% copolymer was 5 phr,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notched impact strength of PA6/TPU/PA6-PU25% blends increased 29 and 159.4%,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PA6/TPU blend without compatibilizer.  相似文献   
88.
89.
90.
不同粒径改性粉煤灰对磷酸根吸附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水排放过量的磷导致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将粉煤灰通过化学改性制备成了水化硅酸钙吸附剂,研究了改性吸附剂对磷酸根的吸附效果。利用XRD, SEM及BET比表面积等手段对粒度分级前后的吸附剂进行表征,研究不同粒级吸附剂对磷酸根的吸附性能,并考察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粒级的吸附剂其化学成分出现了明显的偏析现象,孔隙结构也差异显著。相比其他粒径下的吸附剂颗粒,颗粒粒径在50?75 μm时,吸附剂中钙和硅含量较多,铝、铁和镁含量较低,水化硅酸钙组分含量最高,且伴有含铝的托贝莫来石晶体出现,钙离子的增加使其可以与更多的磷酸根结合形成沉淀。同时此粒径下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及孔隙度,疏松多孔的结构为钙离子提供更多活性位点。当使用粒径在50?75 μm的吸附剂吸附磷酸根时,磷的饱和吸附量可达到17.1 mg/g,比未分级的吸附剂高19.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