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5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290篇
电工技术   598篇
综合类   429篇
化学工业   949篇
金属工艺   323篇
机械仪表   395篇
建筑科学   510篇
矿业工程   473篇
能源动力   162篇
轻工业   423篇
水利工程   256篇
石油天然气   265篇
武器工业   87篇
无线电   530篇
一般工业技术   368篇
冶金工业   276篇
原子能技术   106篇
自动化技术   839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277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421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318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天然橡胶(NR)和氢化丁腈橡胶(HNBR)因不饱和度和极性的差异,存在硫化速度不匹配、填料分散等问题,难以实现两胶的并用。本文通过先制备不同硫黄/促进剂比例的NR和HNBR母炼胶,再将母炼胶并用制备NR/HNBR复合材料,解决了NR和HNBR共硫化的问题。研究了NR/HNBR的相态结构和填料在NR和HNBR两相的分散状态,结合相态结构和填料分散分析了NR/HNBR并用比对复合材料硫化特性、动静态力学性能、耐磨性和压缩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并用HNBR的复合材料混炼胶的门尼黏度增大,焦烧时间和正硫化时间缩短;随着HNBR含量增加,HNBR相的尺寸增大,硫化胶的硬度及100%和300%定伸应力增加,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拉断永久变形减小,耐磨性和抗湿滑性提高,压缩疲劳温升增大。  相似文献   
992.
以某生物质电厂为研究对象,应用能值理论,借助能值转换率η_(Tr)、能值产出率η_(EYR)、环境负载率η_(ELR)、能值可持续指数η_(ESI)等指标,对企业主要耗能设备降耗改造进行能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烟气余热回收技术改造后的能值转换率最低,但是环境负载率也最高,所有的改造技术都能提高能值产出率,除了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其余节能技术在能源可持续指标上都有良好的表现。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污染等问题,烟气余热回收虽然有很好的节能效果,但是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光伏水泵发电和变频改造技术则具有较为平衡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3.
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的基础功能、设计原则和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994.
禾草沟煤矿50113工作面是501盘区东翼两侧跳采所形成的孤岛工作面。煤岩体应力集中,上覆岩层存在多层厚硬砂岩顶板关键层。该工作面受顶板破断、顶板自重及煤柱宽度留设不当等影响可能发生冲击动力现象。针对50113孤岛工作面可能存在的冲击危险,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以及现场实践确定合理的煤柱留设宽度,降低孤岛开采应力集中程度;同时对巷道支护参数的防冲能力进行验算,根据验算结果制定合理的巷道加固方案,确保巷道支护强度满足防冲能力;通过留设合理煤柱宽度、加固支护强化巷道防冲能力,有效降低工作面冲击危险程度,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995.
<正>模具是制造板式传热元件的主要装备,模具材料不仅直接影响板式传热元件的成形质量,而且制约模具的使用寿命。本文通过对板式传热元件模具材料及提高模具使用寿命技术的研究,掌握选择板式传热元件模具材料的方法及提高模具寿命的核心技术。面对能源消耗日益增加,世界各国都面对着节约能源、减少能耗的压力。热交换器具有节省能源,减少能耗和保护环境的独特优势,并且在各种行业中得到了很好的支持。板式换热器是一种高能效间壁式换热设备,具有传热效率高、耐腐蚀、不易结垢、便于清理、使用寿命长、结构紧凑等特点,在“双碳”目标下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提高球磨机的磨粉效果,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和ANSYS进行仿真模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圆形衬板的最大磨损量为6.013 8×e25,矩形衬板的最大磨损量为7.547 4×e-6,双波形衬板的最大磨损量为2.762 1×e-7。通过分析可知,双波形结构的衬板磨损量最小;1—6阶各阶模态频率、激振频率远低于最小阶固有频率0.236 58 Hz,不会发生剧烈振动;滚筒的驱动频率与磨球的冲击频率远小于筒体的各阶固有频率,筒体结构的固有频率对于筒体的振动幅度影响不大。用优化前后的设备对同批样品进行试验,设备优化前的产品颗粒直径平均为108.9μm,优化后平均为48.1μm,颗粒直径明显变小且更稳定,说明优化后磨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97.
唐建兵  郝雪丽  王磊 《塑料工业》2024,(2):39-45+97
原料丙烯经原有精制系统净化后,仍残留不利于聚合反应的组分,削弱催化剂的反应活性。鉴于此,国能宁夏煤业集团烯烃二分公司对原有精制系统进行改造,将脱除绿油+脱除极性含氧化合物组合工艺嵌入原有精制系统并设置串级控制系统。闪蒸实验结果表明,新精制系统除杂效果显著,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原料不纯导致反应活性降低的技术难题,为装置控制节约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研究低黏度0W-16机油的减摩性能。方法 选取3种减摩剂MoDTC、GMO和油酸酰胺,分别按一定比例加入到0W-16基础油中,获得单剂油样,并选取2种0W-16全配方机油(A-1油和A-2油),利用SRV-IV试验机测试润滑油样的减摩性能和极压性能,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油料元素光谱分析仪分析机油油样结构,并利用3D光学表面轮廓仪表征缸套块磨痕形貌。结果 对于单剂油样,0W-16基础油分别加入MoDTC、GMO和油酸酰胺后,平均摩擦系数由0.198分别减小到0.088~0.116、0.167~0.178和0.179~0.194,缸套块磨痕平均深度由3.59 mm分别减小到0.44~0.52 mm、2.11~2.24 mm和3.19~3.44 mm。对于0W-16全配方机油,在摩擦润滑试验低温区,A-1油比A-2油摩擦系数低,随着温度升高,A-1油和A-2油的摩擦系数进一步减小;摩擦润滑试验后,A-1油和A-2油的缸套块磨痕平均深度分别为0.13 mm和0.18 mm。在极压试验中,A-1油和A-2油的极压值分别为1500 N和900 N。结论 在0W-16基础油中分别加入3种减摩剂后,MoDTC的减摩和抗磨作用最好,油酸酰胺的减摩和抗磨作用最差。对于0W-16全配方机油,在摩擦润滑试验低温区,A-1油中的无灰减摩剂和MoDTC产生协同作用,表现出更低的摩擦系数;随着温度升高,A-1油和A-2油中的ZDDP与MoDTC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降低摩擦系数。在极压试验中,A-1油中的ZDDP与其他添加剂产生协同作用,表现出更大的极压值。添加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对油品节能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优化波纹管结构尺寸,最大程度地减小波纹管的应力集中,提高波纹管的疲劳寿命。方法 利用ANSYS Workbench对真空灭弧室用波纹管进行参数化建模,对其耦合速度压力复杂工况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借助DOE(Design of Experiment)技术对波纹管关键几何参数进行单目标优化设计,对优化结果进行强度校核和疲劳寿命计算。结果 优化结果符合设计要求,波纹管在耦合速度压力复杂工况下满足强度的同时,最大等效应力减小了28.8%,疲劳寿命由3 064次提高到32 260次。结论 优化后的结构有效减小了波纹管危险部位的应力集中,疲劳寿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00.
为揭示由于刻蚀加工误差导致的梳齿倾斜角度对多自由度微陀螺动态性能的影响机理,以一类四自由度静电驱动微机械陀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线性及静电力非线性工况下梳齿倾斜角度对微陀螺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陀螺在线性系统内工作时,梳齿倾斜角会导致微陀螺系统出现共振频率偏移,并造成灵敏度大幅下降,但对带宽基本没有影响.当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