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综合类   18篇
金属工艺   32篇
机械仪表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铸渗硼法制备铸造表面复合材料简单易行,是提高铸件表面耐磨、抗蚀、耐高温等性能的有效途径。铸渗硼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较多[1~5],但对表层组织结构的报道较少。本文对铸渗硼组织中奥氏体冷却转变产物进行分析。1 试验方法基体材料为HT200。合金预制块由粒度为100目的硼铁和工业纯一级品硼酸按质量比为7∶3组成。硼铁的成分(w,%)为:B23-13,Si3-62,Al1-74,P0-006,C0-04,Fe余量。混合物在一定大压力及350℃下保温后,获得具有一定孔隙度的合金预制块。预制块置于砂型的侧…  相似文献   
52.
机械能助渗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以及自行设计制造的机械能助渗装置和自己开发的渗铜剂,研究了机械能助渗铜工艺及其组织结构。将渗铜温度由常规的1100℃降低到420~460℃,保温时间由4~8h减少到1~2h,节能效果十分显著。渗铜层由断续(有时连续)岛状白亮层、黑色中间层和紧靠基体的白亮层组成。渗层中白色组织为溶解少量铁的铜固溶体,黑色组织为屈氏体。  相似文献   
53.
对生产啤酒用的热交换器薄板早期腐蚀失效作了系统分析.发现,薄板热交换器普遍存在着接触点的缝隙腐蚀.早期失效的原因是薄板与波形片间点焊塑性环区析出铬的碳化物而引起缝隙──晶间腐蚀造成穿孔.腐蚀穿孔与点焊工艺有关,建议改用没有点焊的其他结构.  相似文献   
54.
机械能助渗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以往的试验结果,归纳出机械能助渗的一般规律。机械能助渗遵循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规律,是一个分解、吸附及扩散过程。但是,由于运动粒子动能激活表面点阵原子,形成空位等点阵缺陷,将纯热扩散的点阵扩散变为点阵缺陷扩散,使扩渗温度大幅度降低,扩渗时间显著缩短,这是机械能助渗的特殊规律。机械能助渗节能效果十分显著,热处理畸变量小,产品质量高,设备投资少,可实现渗金属、渗碳、渗氮等几乎全部化学热处理,可能成为21世纪化学热处理的主要工艺。  相似文献   
55.
研究了机械能助渗铝工艺,在600℃的低温下,08F钢表面获得200μm以上的渗铝层.研究了温度、保温时间、机械能量等因素对渗铝层厚度的影响,对机械能助渗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提高、机械能增大在一定范围内可提高渗铝速度.渗铝层主要是由Fe2Al5相构成.在低温下,渗剂反应产生活性铝原子的过程是渗铝的控制过程.机械能助渗机理是由于机械振动与混合增加了渗件表面处的渗剂反应,提高了活性铝原子浓度,从而加速了渗铝过程.  相似文献   
56.
21世纪化学热处理将由其它能助扩渗代替纯热扩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作者新开发研究的机械能助扩渗金属及广泛应用的离子轰击化学热处理等其它能助热扩渗技术,阐述了点阵缺陷扩散的扩散激活能小,致使新技术的扩渗温度大幅度降低,扩渗时间大幅度缩短,节能效果显著,并且设备投资少,产品质量高。在此基础上,提出在21世纪化学热处理将是其它能(包括机械能、离子束、电子束、激光、超声波、磁、电等)助热扩渗逐步完全取代传统的纯热扩渗。  相似文献   
57.
58.
低合金钢高浓度渗碳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了低合金钢在820℃~860℃固体高深在的工艺及其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高浓度渗碳工艺可在钢的表面形成大量一状,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使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高稳定性及低的脆性。  相似文献   
59.
用光学显徽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和透时电镜研究了T12钢电极中性盐浴渗钛层的组织结构。试验结果表明:渗层包括内外两白亮层,两层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分界;内白亮层与基体之间存在黑色的过渡层。外白亮层是TiC层,其中含有少a-Fe;内白亮层是a-Fe层;内外层交界为a-Fe基体上分布TiC。铁素体内层是在碳化钛层形成过程中使其前沿附近含碳量降低,同时溶入缩小γ区的元素钛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60.
本文根据光学金相、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分析发现,渗硼共晶化组织有两类共晶:(r Fe_2B)及[r Fe_3(C、B)]。渗硼共晶化处理后,工业纯铁及低碳铜生成r Fe_2B共晶,组织呈骨骼状;高碳铜生成[r Fe_3(C、B)]共晶,其中包有少量Fe_2B,组织呈菊花状;中碳铜是骨骼状与菊花状两种共晶的混合。耐磨性试验后证明:含Fe_2B共晶层的耐磨性侊于含Fe_3(C、B)共晶层;A_3钢的渗硼共晶层淬火后,在0.52m/s~1.843m/s摩擦速度范围内,其耐磨性优于硼化层Fe_2B。本文分别探讨了渗硼共晶层形成及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