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21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1篇
武器工业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31.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300℃下时效1小时,组织中只有微量的α相析出,大部分为β相,当时效温度升高到350℃时,α相大量以针状在晶内析出,晶界有少量球状α相;在380℃和420℃时效1小时后,α相不仅仅以针状在晶内析出,晶界上也有很多球状α相,且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32.
以乙酰丙酮铱为前驱体,采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技术在石英片上沉积了Ir/C簇膜.研究了氧气流量及沉积温度对Ir/C簇膜成分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少量氧气的加入(4mL/min)大幅度地降低了Ir/C簇膜中碳元素的含量;沉积温度对薄膜中碳含量的影响规律则比较复杂:未通氧气的情况下,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碳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在通入氧气的情况下碳含量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复杂变化趋势.大量碳的沉积宽化了Ir的衍射峰,使其具有非晶衍射的特征.当沉积温度为650℃,未通氧气沉积的Ir/C簇膜中铱晶粒粒经约为3nm.  相似文献   
33.
成分为Cu-0.1%Fe-0.03%P(TFe0.1)的引线框架铜合金连续铸坯经热轧成厚15mm宽60mm的带坯,之后进行固溶-冷轧变形-时效处理和在线固溶-冷轧变形-时效处理,冷轧变形量为85%,90%和95%,在此基础上测试了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和电导率,用金相和透射电子显微分析研究了不同处理态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合金热轧后在线固溶-95%冷轧变形.500℃/2h时效处理是TFe0.1合金比较好的形变热处理工艺,在此条件下,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和电导率分别为258,192MPa,22.5%和86.0%IACS,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为固溶体基体和弥散分布的第二相颗粒,析出强化和亚结构强化是TFe0.1合金强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
为提高45钢表面硬度,采用CO2激光器在45钢表面进行激光硼合金化处理,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激光硼合金化工艺,研究合金层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45钢激光硼合金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4 k W,扫描速度8 mm/s,KBF4的质量分数3%;经该工艺处理后的合金化层分为合金层、过渡区;合金层厚度约为860μm,组织为Fe2B及少量α-Fe,表层组织形态呈胞状,次表层呈树枝状,平均硬度为1 350HV0.1;过渡区厚度约为100μm,硬度从1 350HV0.1到230HV0.1呈梯度分布。  相似文献   
35.
CuZn37Mn3Al2FeS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光学显微镜(OM)研究Cu-37%Zn-2%Mn-1.6%Al-0.7%Fe-0.7%Si合金的微观组织,测试不同时效条件下合金的微观硬度。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微观组织主要存在α相、β相和Mn5Si3相三种,其中β相为基体,α相主要分布在晶界,晶内有少量针状α相,Mn5Si3相多为六边形棒状,中心为富铁硅相。当时效温度不大于300℃时,组织中β相比例高达97.5%;在420℃×1h的时效条件下,α相比例达到实验最大值25%;当时效温度大于520℃时,组织全部为β相。合金的微观硬度也随着α相比例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6.
利用激光合金化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碳合金化层,借助OM、XRD和显微硬度计等研究了最佳工艺下合金化层的组织和性能,并与利用传统气体渗碳技术制备渗碳层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影响合金化层硬度的主次顺序为激光功率>搭接率>扫描速度;随着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搭接率的增大,合金化层的硬度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激光功率为1.5 kW、扫描速度为500 mm/min、搭接率为40%时,合金化层硬度最高,其厚度为600 μm,组织由针状马氏体、碳化物(M7C3、Fe3C)以及少量残留奥氏体组成,平均硬度约为617 HV0.3,热影响区厚度为400 μm,组织为马氏体以及残留奥氏体,平均硬度约为432 HV0.3,基体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硬度约为201 HV0.3;与传统气体渗碳工艺相比,激光碳合金化具有组织细小、高效、绿色环保等优势,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7.
通过设计温度为500 ℃、800 ℃,保温时间为1 h、6 h的4种不同热处理工艺,对锰硅比为2的铸态硅锰黄铜进行热处理试验。通过扫描电镜、白光干涉、光学显微镜、硬度计分别对试验试样的显微组织、磨痕形貌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经过4种热处理后,硅锰黄铜的耐磨性均得到了提升,其中热处理温度为800 ℃、保温时间6 h的性能优于其他3种热处理工艺。在500 ℃温度下,硅锰黄铜中细小硅锰相会发生溶解,在800 ℃下更多的硅锰相固溶入基体组织中。脱溶形成的细长且尖锐的硅锰相使硅锰黄铜的摩擦磨损性能和硬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